慕尼黑工業大學Friedrich C. Simmel(通訊作者)等人制備了一個具有25 nm長機器手的55 nm × 55 nm的DNA基分子平臺,具有的機器手可以延伸至400 nm,并且可以通過施加外電場調控。在毫秒內就可以實現對機器手在平臺任意位置的精準和計算機調控。通過電場調控,機器手可以用于分子或納米顆粒的傳輸。......閱讀全文
慕尼黑工業大學Friedrich C. Simmel(通訊作者)等人制備了一個具有25 nm長機器手的55 nm × 55 nm的DNA基分子平臺,具有的機器手可以延伸至400 nm,并且可以通過施加外電場調控。在毫秒內就可以實現對機器手在平臺任意位置的精準和計算機調控。通過電場調控,機器手可以
近日,美國化學會出版的《化學化工新聞》(Chemical&Engineering News,C&EN)雜志發布2014年全球十大化學研究,中國研究團隊參與的兩項研究成果在列。北京大學李彥教授的研究團隊制造高純度特定類型單壁碳納米管的新方法,復旦大學化學系周鳴飛教授科研團隊關于過渡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1日,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 2020年光譜年會,在四川成都世外桃源酒店繼續召開。在第一天大會報告后,組委會安排了精彩的分會報道,光譜生物技術及應用分會場報告精彩紛呈,學者們綜合利用了分子光譜和原子光譜等多種手段,對生命體系進行高靈敏度、高選擇性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關于印發十二五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計〔2011〕5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加
位移傳感器又稱為線性傳感器,是一種屬于金屬感應的線性 器件,傳感器的作用是把各種被測物理量轉換為電量。位移是和物體的位置在運動過程中移動有關的量,位移的測量方式所涉及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小位移通常用應變式、電感式、差動變壓器式、渦流式、霍爾傳感器來檢測,大的位移常用感應同步器、光柵、容柵、磁
人們以經典電磁學為理論基礎,把不便于定量檢測和處理的位移、位置、液位、尺寸、流量、速度、振動等物理量轉換為易于定量檢測、便于作信息傳輸與處理的電學量。這就是在生產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位移傳感器。位移傳感器位移傳感器又稱為線性傳感器,是一種屬于金屬感應的線性 器件,傳感器的作用是把各種被測物理量
美國MTS位移傳感器RHM0490MH02AA01位移傳感器又稱為線性傳感器,是一種屬于金屬感應的線性器件,傳感器的作用是把各種被測物理量轉換為電量。在生產過程中,位移的測量一般分為測量實物尺寸和機械位移兩種。按被測變量變換的形式不同,位移傳感器可分為模擬式和數字式兩種。模擬式又可分為物性型和結構型
從借助手術機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術“禁區”,到3D打印人工髖關節現“量產”,再到“觸覺”智能機械手亮相,2015年醫療行業創新技術不斷“刷屏”,其中不少為我國自主研發。新華健康盤點那些今年被“刷屏”的醫療創新成果。 NO.1:我國自主研制機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術“禁區” 脊柱外科手術是醫學界公
Ryanodine受體(RyR)是一類巨大的離子通道,介導多種細胞的鈣離子信號傳導,在肌肉的興奮-收縮偶聯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不過,人們對RyR通道的激活和調控機制一直知之甚少。北大基礎醫學院的尹長城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孫飛研究員最近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領導團隊通過冷凍電鏡揭示了Ry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海南省教學儀器設備招標中心受招標人海南大學委托,采購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串聯飛行時間質譜儀、納米噴霧干燥儀、石英晶體微天平、多功能樣品前處理平臺、熱重-紅外圖像-氣質聯用原位反應系統、顯微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光聲光譜檢測器、差示掃描量熱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現將2011年度入選項目名單予以介紹。 一、正調控水稻種子大小、粒重和產量的GS5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 主持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持人:何予卿 經過近10年的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
探索新型低維碳納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一直是當今科技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二維的石墨烯晶格結構被認為是其他眾多的碳納米結構的母體材料。例如,將石墨烯結構沿著某一方向卷曲可以形成一維的碳納米管,將具有五元環和七元環石墨烯結構彎曲成球型結構即可形成富勒烯。石墨烯在未來納米學器件的應用,需要構筑具有三維
一個4厘米見方的薄膜材料,通過導線與LED燈相連。只要用手捏一下這個薄膜材料,LED燈就會亮起。18日下午,科技日報記者在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看到,科學家已開發出摩擦電發電機。它的問世,為未來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供給模式。 這種用高分子透明薄膜材料做成的器件就是一種發電機,或稱摩擦
圖為中科院化學所納米綠色印刷產業化基地綠色制版中心。中科院化學所供圖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經過多年的奮斗,我國的科技創新正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進入跟跑、并跑、領跑三者并存階段,
圖為中科院化學所納米綠色印刷產業化基地綠色制版中心。中科院化學所供圖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經過多年的奮斗,我國的科技創新正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進入跟跑、并跑、領跑三者并存階段
植入微電極陣列幫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 美國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報告稱,借助大腦運動皮層記錄信號,首次成功地讓一名癱瘓患者恢復多個手指、手和手腕的運動能力。 研究團隊在一位24歲四肢癱瘓的男性被試者的運動皮層中,植入了微電極陣列,隨后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解碼神經元的活動,并
超分子結構設計圖 將分子單元組織在所需和受控配置中,以開發用于材料和生物應用的先進功能系統的方法已經在分子構建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研究。這種設計非共價系統的概念使人們能夠專注于設計分子在生物學和非生物學應用中的不同功能方面,同時也加強了對控制分子自組裝領域的掌握力度。對具體功能進行復雜的分子相互作
據國外媒體報道,最新研究表明,當前最新科學技術可以實現大腦之間的通訊,未來是否會終結個人思維,實現共享大腦?目前,加拿大科幻作者彼得·沃茨(Peter Watts)撰寫一篇研究報告,對人類大腦互連技術進行了深度剖析,據悉,他之前曾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他最近撰寫的一本小說是2014年出版的《模仿傾
正如神經學家V.S.Ramachandran所說,所有顛覆性的新科技都源于一個可能真實的、想象出來的概念,而顛覆性的計算機技術,也必然會帶來醫療衛生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大變革。 適應新科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醫療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則歷時更久。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52篇文章,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24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于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成長、四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里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里程碑式
本報訊 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各種類人功能智能機器人層出不窮,觸覺感知是人類和未來智能機器探索物理世界的基礎性功能之一,發展具有觸覺功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柔性感知器件,并實現器件與柔軟組織間的機械匹配性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近日,受指紋能夠感知物體表面紋理的啟發,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20多年來,電影《終結者2》中受傷或中彈之后就會自動閉合傷口的T-1000機器人始終令人印象深刻。而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9月16日(北京時間)報道,西班牙科學家們聲稱已經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自我修復的聚合物,可以自發重建,被稱為真實版“終結者”。其目前最實際的一個應用,就是能顯著延長汽車、房
近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正式出爐,推選委員會從82名有效候選人物中評選出20名,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包括了中國干細胞領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員、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研究員、領導我國在境外進行疫苗臨床研究實現“零突破”的陳薇研究員等。20名候選人具體名單如下:
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各種類人功能智能機器人層出不窮,觸覺感知是人類和未來智能機器探索物理世界的基礎性功能之一,發展具有觸覺功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柔性感知器件,并實現器件與柔軟組織間的機械匹配性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日,受指紋能夠感知物體表面紋理的啟發,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
2019年即將結束,中國學者總共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了180項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5篇,材料學有3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物理學有18篇。我們盤點一下材料學: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0篇,Nature 發表了11篇,Science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