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有雙相性精神障礙重度抑郁發作的美國兒科患者,有了一項新批準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本周二,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擴大使用抗精神病藥物Latuda(lurasidone HCl,鹽酸魯拉西酮)用于治療新適應癥兒童雙相性精神障礙患者。魯拉西酮為5-HT及DA受體拮抗劑,此前已獲FDA批準用于治療成人精神分裂癥,以及單藥或與鋰鹽/丙戊酸聯用治療成人雙相抑郁。圖片來源于網絡 公告顯示,FDA批準了Sunovion藥業提交的補充新藥申請,擴大Latuda的使用范圍。該抗精神病藥物的新適應癥允許具有處方權的醫師或藥師使用該藥物治療兒童患者(10-17歲)中與雙相I型障礙(雙相抑郁癥)相關的重度抑郁發作。 魯拉西酮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2010年10月28日FDA批準其上市,商品名為Latuda,治療精神分裂癥。 對此,Sunovion首席商務官David Frawley稱贊此次FDA的批準為“心理健康領域的一個......閱讀全文
3月30日是世界雙相障礙日。雙相障礙是一種情緒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的奇怪疾病,患者時而精力充沛,天馬行空;時而郁郁寡歡,一籌莫展。請關注—— 當身邊出現反復“喜怒無常”精神狀態的人時,需警惕他是否患上了一種“鐘擺”病——雙相情感障礙。雙相障礙也稱雙相情感障礙,癥狀是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
如果你開夜車或熬夜追劇,那么在第二天你可能會感覺脾氣暴躁。如果你連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你可能會患上抑郁癥或其他長期的情緒問題。最近,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這背后的一個可能的原因。 HHMI研究員、世界著名轉化神經遺傳學家、美國國家醫科院院士、
如果你經常熬夜或者通宵看《權力的游戲》,那第二天你的脾氣可能會變得暴躁。但如果連著幾周或幾個月沒休息好,那你可能會患上抑郁或出現其他持久的情緒問題。最近,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造成這種聯系的一個可能的原
8月2日,23andMe宣布,正聯合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和丹麥靈北公司(Lundbeck)啟動一項針對重度抑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s)的基因研究。 23andMe是一家為用戶提供個人
高校應該建立一種機制,定期為教師提供心理輔導,給大家一個傾訴的機會,同時也方便及時發現抑郁癥的苗頭,并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和醫學干預。 看過電影《沉默的羔羊》的人,一定會對男主角漢尼拔的印象深刻。這位精神病專家有著優雅的談吐、超群的智商,雖然平時極為沉默,如同一只溫順的羔羊,但卻是一個有著高度病態
重度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復雜的精神病,主要癥狀是情緒低落、絕望、焦慮、情感淡漠、自主神經系統癥狀、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某些情況下妄想和自殺意念,終身患病率約16.2%。近1/3的抑郁癥患者對正規抗抑郁治療、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CBT)無效,稱為難治性抑郁癥(TRD)。難治性抑郁癥患者自殺率約為1
McLean醫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大腦大規模系統研究成果,這些發現可以提高對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和其他精神疾病的癥狀和原因的理解。文章題為“Functional Connectomics of Affective and Psychotic Pathology”,發表在P
近幾年,一些演藝明星接連因為抑郁癥離世,喚起人們對這種疾病的重視。同時,也讓一些之前對抑郁癥不了解的人,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4月發布的關于抑郁癥的實況報告,目前全球至少有3.5億名抑郁癥患者,自殺也成為15—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顯然,抑郁癥已成為全球性嚴重的
重度抑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種環境與遺傳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多個基因功能失調的復雜疾病, 近期來自西南大學認知與人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采用多腦區以及基因集合的分析模式, 搜集了前人研究中13個來源于不同腦區的、包含患者與對照組腦轉錄組數據的數
慢性應激與抑郁癥發病機理研究進展摘 要: 慢性應激生活事件是導致抑郁癥的危險因素。慢性不可預測應激( CUS) 能夠誘導類似抑郁的行為,包括被動的行為應對、快感缺乏、以及許多其他情感上、認知上的行為癥狀。同時,慢性應激也表現出對成年海馬神經的負面調控,應激可以使成年海馬神經的細胞增殖降低,重癥抑
抑郁癥是一種復雜的多維度、異質性疾病,也是一種全球范圍內常見的精神疾病,全球累及患病人數超3.5億。圖1 全球抑郁癥患者人數地域分布 在我國有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相當于100個人里至少有3個抑郁癥患者。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最新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的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
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等)是困擾人類的重大疾病,且普遍具有較高的遺傳力。近年來,隨著遺傳學分析的普遍應用,人們已經報道了一系列的精神疾病易感基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在腦內合成的一種蛋白質,它廣泛
著名文學家同時更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沒有留下任何遺書,早在很久以前,他就說過了:“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一直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很多名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抑郁癥患者。因此也很多人根據這個推測出抑郁癥患者都是天才,甚至想以此造就一個個天
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 一、科學目標 本重大研究計劃以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為主要研究內容,充分發揮醫學科學、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科交叉的優勢,引入連接組、功能組等系統化的研究理念,結合臨床情感和記憶障礙疾病特點,對情感和記憶(尤其是情感相關的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日前批準法國賽諾菲—安萬特制藥公司生產德巴金(丙戊酸鈉) 緩釋片用于治療雙相情感障礙,賽諾菲—安萬特制藥公司是歐洲排名第一的大型國際制藥企業。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郁癥,是一種兼有躁狂、輕躁狂和抑郁發作的情感障礙。臨床上單純的躁狂癥極為少見,故躁狂發作一般都
以色列貝爾謝巴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精神疾病自殺患者血小板數量比非自殺患者明顯高,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為用簡單的血液測試來預測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自殺傾向提供了可能。 人體的其他疾病一般可通過血液或其他生物標記識別,但至今為止,大多數精神疾病的評估,只能通過耐心的觀察,它要求精神科醫生或相關
根據5月22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人日后可能更易患上帕金森癥。 該研究通訊作者、中國臺灣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博士Mu-Hong Chen說:“過去的研究已經顯示出抑郁癥與帕金森病之間的關系,但是很少有研究關注雙相情感障礙和帕金森病之間是否存
作為全球第四大疾病,抑郁癥如今讓全球3.4億人飽受痛苦,這一數字還有逐年上升趨勢,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請關注——抑郁癥為何是21世紀主要“殺手”? 抑郁癥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在我們身邊平均每100個人中,就有6個抑郁癥患者,而每5個抑郁癥患者中,就有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揚言:“所有疾病始于腸道”。 兩千多年后,醫學工作者們發表了眾多研究成果,他的觀點正在一點一點地被證實。當我們談到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時(比如慢性腸炎、糖尿病,甚至阿爾茨海默癥、衰老、肥胖癥、藥物療效等),我們逐漸意識到,腸道微生物幾乎是繞不開
北京時間1月15日凌晨,李曉明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in the amygdalar cholecystokinin glutamatergic afferents to nucleus accumbens m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常見的胃藥,稱為質子泵抑制劑與抑郁癥之間的聯系。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藥丸可能會通過破壞腸道細菌而導致嚴重的抑郁癥。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我們的腸道細菌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精神和情感健康。 例如,研究人員發現,被剝奪有益腸道細菌的無菌小鼠表現出焦慮、抑郁和認知障礙的癥狀。
自1月22日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已先后公布了16個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共7個。具體如下: 備注: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擬資助總直接費用并未在指南中直接標出,是根據信息計算所得 何為“重大研究計劃”? 據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
一、科學目標 本重大研究計劃以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為主要研究內容,充分發揮醫學科學、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科交叉的優勢,引入連接組、功能組等系統化的研究理念,結合臨床情感和記憶障礙疾病特點,對情感和記憶(尤其是情感相關的記憶)的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定量化描述。 二、核心科學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上海交通大學,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mTOR Inhibition Ameliorate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ficits Caused by Disc1 Knockdown in Adult-Born Dent
馬爾蘭大學藥理學院的科學家jiapei Wang近期在BMC Neuroscience上發表PKCI/HINT1基因敲除的研究成果文章,Anti-depressant and anxiolytic like behaviors in PKCI/HINT1 knockout mice associ
早在20世紀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邁克·格爾松教授就提出由腸管、腸道神經系統和腸道微生物形成了人體的第二大腦——腸腦。目前,逐漸增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菌群會通過腸—腦軸影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 近年來,抑郁癥在各國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在世界十大醫療疾病負擔中排名第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
抑郁癥發病機理有望被破解 上海交大特別研究員、Bio-X研究院李衛東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校合作,日前在《Cell》子刊、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euron》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揭示精神分裂癥的基因對人大腦的影響機制。這一發現將為醫學界通過基因治療,改善大腦特殊區域基因缺失引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與其它的網絡相似,大腦內部存在多個具備不同功能
第十四章 抗精神失常藥 [目的要求]作用、作用機制、用途和主要不良反應。2.掌握氯氮平、利培酮的作用特點及應用。3.掌握米帕明的作用特點及應用。4.熟悉氟奮乃靜、三氟拉嗪、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及碳酸鋰的作用和應用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