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基因組所肝癌全基因組合作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吳仲義及其科學團隊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定信院士、陳培哲院士共同合作開展的“肝癌癌癥基因組合作研究”計劃獲最新進展,相關學術論文在在最新出版的PNAS雜志上發表。 “肝癌癌癥基因組合作研究”計劃于2009啟動,作為基因組所一項長期的癌癥基因組合作研究計劃,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腫瘤基因組序列改變,并通過其研究結果對獲得新的癌癥診斷治療方法起到積極的作用。經過2年的合作研究,該計劃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成果,同時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有了更多新的認識。此次發表的學術論文則報告了該計劃的第一例肝癌全基因組最新研究成果。 目前,癌癥是人口死亡的第二大主因,如肝癌、肺癌、食管癌和胃癌的5年生存率均不超過30%,其中肝癌僅為5%-6%。癌癥死因主要是癌癥的轉移與復發,為此“癌轉移”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急需要解決的問題。肝癌是全球第三位癌癥殺手,在我國則居第二位,肝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閱讀全文

    Cell:最受歡迎的6篇癌癥綜述

      癌癥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逃離正常狀態的急速增長疾病,其細胞的生長已經發生了變化。然而盡管這么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這種疾病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出現新的突變,但是近期基因組測序研究,以及單細胞分辨率技術卻幫助我們解決了癌癥是如何變化發展這一謎題。以下,Cell盤點7篇最受歡迎的癌癥綜述:  以下是C

    Cell盤點最受關注的癌癥綜述

      癌癥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逃離正常狀態的急速增長疾病,其細胞的生長已經發生了變化。然而盡管這么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這種疾病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出現新的突變,但是近期基因組測序研究,以及單細胞分辨率技術卻幫助我們解決了癌癥是如何變化發展這一謎題。  以下是Cell出版社旗下最多讀者點擊的癌癥綜述: 

    基因檢測行業調研(包含企業梳理、行業監管)

      一、基因檢測公司梳理  目前全國涉及基因檢測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業務范圍劃分,這些公司可以分為:①最上游的基因檢測儀器開發企業(測序儀、芯片掃描儀、PCR設備),②提供樣本處理試劑和耗材的中上游企業(建庫試劑盒、檢測試劑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檢測服務的中游企業

    專訪: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崔紅娟教授

      ——高創匯專訪: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崔紅娟教授  在得知崔教授和她的團隊最新成果在Nature 子刊《Oncogene》上發表后,高創匯新聞中心立即聯系了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的崔紅娟教授進行深入訪問。   模式家蠶攻堅腫瘤難題,表觀遺傳引領科研潮流  由崔紅娟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在學術上取

    Nature發布大規模癌癥蛋白質基因組學研究重要成果

      基于來自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計劃的數據,一個多機構科學家小組完成了首個大規模的乳腺癌“蛋白質基因組學”( proteogenomic)研究,將一些DNA突變與蛋白質信號聯系到一起,并幫助確定了一些驅動癌癥的基因。  這項研究旨在通過蛋白質和它們的修飾來更好地認識癌癥。發表在5月25日《自然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CNS統計,誰是CNS發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科學家揭開“垃圾”DNA的神秘角色!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暢談前沿工程科技

       從飛機噪音控制到削減風致災害,從智能材料到大數據存儲,從腫瘤治療到廁所革命……5月30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院學術報告會上,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安道琳  從低噪音飛機到噪音控制  提

    Nature、Cell齊發文:我國科學家致力肝癌精準治療新方法

      眾所周知,中國是肝癌大國。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肝癌大數據報告》顯示,原發性肝癌全球每年新發病例85.4萬,中國46.6萬,約占全球的55%,這意味著,全球新發肝癌一半在中國。但針對肝癌的治療效果并不樂觀,一旦癌細胞擴散,肝癌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幾乎為零。  為了改變這一慘痛的現狀,也為了挽救更多

    Cell雜志最受關注十篇文章(9月)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Small-M

    單細胞基因組學:通往個體化醫療之門

      隨著第二代測序技術的普及,單細胞測序迎來了迅猛發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美國冷泉港參加了單細胞分析會議后,在科學網博客里寫道:“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前沿學術會議,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單細胞基因組學時代的來臨。”  他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只是開了

    Cell雜志最受關注十篇文章(12月)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Hall

    大躍進 | 中國學者CNS發表超過100篇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減少單細胞分析不確定性的新方法

      看似相似的細胞往往有顯著不同的基因組。這通常也適用于癌細胞,例如,即使在很小的腫瘤樣本中,癌細胞也各不相同,因為細胞內的遺傳突變,是斷斷續續地傳播。關于單個細胞中這些突變(被稱為拷貝數變化)的詳細知識,可以幫助醫生制定特定的治療方案。  問題在于,目前獲取這方面知識的技術還比較困難,并會產生不可

    Nature雜志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不知不覺,再過天2016年就離我們遠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那么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  doi:10.1038/nature20789  衰老是

    全面回顧:2014年全球生物醫學突破進展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溶瘤病毒:基因治療時代的寵兒 實體瘤攻克的利器

      免疫療法被譽為癌癥治療中改變游戲規則的角色,但是有許多患者對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抗體Keytruda等治療的響應率較低,例如在黑色素瘤中,PD-1藥物的響應率約為三分之一,具體取決于適應癥。因此,尋求增加患者免疫治療反應率的制藥公司正在轉向溶瘤病毒的開發。   溶瘤病毒被定義為基因工程或天然

    溶瘤病毒:基因治療時代的寵兒 實體瘤攻克的利器

      免疫療法被譽為癌癥治療中改變游戲規則的角色,但是有許多患者對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抗體Keytruda等治療的響應率較低,例如在黑色素瘤中,PD-1藥物的響應率約為三分之一,具體取決于適應癥。因此,尋求增加患者免疫治療反應率的制藥公司正在轉向溶瘤病毒的開發。   溶瘤病毒被定義為基因工程或天然

    2014年世界生物醫學科技發展回顧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資本追捧基因治療 藥企搶奪實驗室“藥品”

      下一代診療技術的“基因治療”正引得各路資本競相追捧。  目前,諸多上市及非上市藥企甚至在實驗室門外排隊搶奪尚未進入臨床試驗的“藥品”。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早前幾天透露,包括中國醫藥(600056.SH)、上海醫藥(601607.SH)、眾生藥業(002317.SZ)等三十幾家藥企已與他的實驗室達

    二代基因測序對癌癥治療究竟是奢侈品,還是標配?

      Bryce Olson是英特爾的一名員工,幾年前,非常突然的,Bryce被診斷出了IV期前列腺癌,腫瘤的侵襲性很強,而且已經發生了多處轉移。一開始,Bryce嘗試了手術、化療和放療,然而這些傳統療法都不能阻止腫瘤的發展。Bryce想,按照這樣發展,自己大概看不到女兒小學畢業了。  傳統療法的大門

    震驚!全基因組測序還能這樣用在癌癥治療上?

       近年來,隨著全基因組測序所需時間和成本的降低,個體化治療將造福更多的癌癥患者。近日發表于《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表明,開發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對腫瘤全基因組序列信息進行分析,有助于預測患者的預后,幫助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全基因組測序(Whole-genome seque

    Nature長文:構建人源化的小鼠模型

       小鼠常被用于研究癌癥,但科學家仍在努力改善這一模型,以更好地研究人類疾病。基因編輯的進步使研究人員能夠構建更能反映人類疾病的小鼠模型。  1915年,全球處于戰爭狀態,日本病理學家Katsusaburo Yamagiwa和他的助理Koichi Ichikawa正在努力研究一個致命武器,其殺傷力

    1篇Nature、1項醫學大獎!大神張鋒又開掛了……

      5位CRISPR科學家包攬“大獎”  8月15日,美國最著名的醫學大獎—— Albany Medical Center Prize in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的2017年獲獎名單揭曉。包括張鋒、Jennifer Doudna、Emmanuelle C

    上海生科院合作在膽囊癌基因測序研究中獲進展

      7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王慧研究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劉穎斌教授、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劉赟副教授等實驗室合作的研究成果: Whole-exome and targeted gene s

    Cell雜志12月最受關注的八篇文章

      Cell創刊于1974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A Method for

    Nature發布癌癥研究新發現:獨一無二的基因特征

    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生殖細胞腫瘤睪丸癌發生過程中的一種獨特基因組變化,這解釋了為何絕大部分睪丸癌患者可以通過化療治愈,這對于其它實體腫瘤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這有助于分析影響其它癌癥對化療手段的敏感性因素。2016年美國預計睪丸癌新發病

    Cell雜志最受關注十篇文章(10月)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Inducti

    腦干膠質瘤存在特異基因突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張力偉教授,美國杜克大學閻海教授與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等相關人員密切合作,歷經數年探索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腦干膠質瘤中存在特異性的PPM1D基因突變。相關論文6月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遺傳》上。  專家指出,對PPM1D突變狀態的評估有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