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發表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馬旭村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組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Se電子配對對稱性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Science雜志上刊登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鐵基超導體是繼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之后又被發現的一類新型高溫超導材料。它的出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是目前物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我國科學家在這個領域表現出色,整體研究水平處于國際領先行列。與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機理研究的最核心科學問題是電子如何形成庫珀電子對。因此,確定電子配對的對稱性(也就是庫珀電子對的形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這個問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在所有鐵基超導體研究中,β-FeSe具有最簡單的化學結構,被認為是探索超導機制的原型體系。然而,目前所報道的FeSe單晶和薄膜樣品均存在化學計......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現將2011年度入選項目名單予以介紹。 一、正調控水稻種子大小、粒重和產量的GS5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 主持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持人:何予卿 經過近10年的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
近幾年來,在拓撲非平庸的鐵基超導材料中研究馬約拉納零能模是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高鴻鈞團隊和物理所研究員丁洪團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殷志平團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傅亮團隊合作,在自摻雜的雙層鐵基超導體CaKFe4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2019年即將結束,中國學者總共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了180項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5篇,材料學有3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物理學有18篇。我們盤點一下材料學: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0篇,Nature 發表了11篇,Science 發表
孿晶界作為一種晶體缺陷,對超導材料的性質以及技術應用如超導轉變寬度和臨界電流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很多傳統超導體中,孿晶界附近的超導轉變溫度會略有提高。由于較短的相干長度和較強的各向異性使得缺陷對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性質的影響很大,如YBCO的孿晶界能夠釘扎磁通,由此使臨界電流提高。對鐵基超導材料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