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豬與小型豬疾病模型”工作匯報
8月16日,由科技部基礎司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承辦的973計劃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豬與小型豬疾病模型”項目進展工作匯報會在廣州生物院舉行。發育與生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組長裴鋼院士,副組長李寧院士、陳香美院士、段恩奎研究員及其他成員,973計劃在研項目首席科學家及項目組成員,以及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等共40余人參加會議。 會議圍繞“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豬與小型豬疾病模型”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進行了研討。該項目近期已取得重要的階段性進展,在國際相關領域奠定了領先的優勢。 裴鋼院士指出科學研究應以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各部門之間要圍繞重大項目進行合作,重點突破。他說,大動物和轉化醫學是中國部署生命科學戰略的重點,此次會議是一次重要的戰略性會議,意義重大。 李寧院士對項目進行了精辟的總結。他表示該項目是科學、工程和......閱讀全文
誘導多能干細胞3
建立具有胚內和胚外發育潛能的新型多能干細胞2017年4月6日,北京大學與美國Salk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組合,在國際上首次構建出一種具有全能性特征的新型多能干細胞——“潛能擴展的多能干細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EPScells)”
誘導干細胞進入全能時代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在體外利用各種類型細胞進行多能干細胞的誘導,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又將這一技術推進一步,他們在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的一項最新研究中,成功獲得了與胚胎早期階段具有相同特性的全能干細胞,這些全能干細胞甚至還具有一些
誘導多能干細胞2
研究證實iPSC不會增加遺傳突變發生的概率2017年2月21日,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研人員基于全外顯子組測序分析,證實iPSC的多數突變來自親代成纖維細胞中的罕見遺傳突變,并證實細胞重編程過程不會增加遺傳
誘導多能干細胞4
美國利用抗體將成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2017年9月11日,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抗體誘導成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的新方法,科研人員篩選出能夠取代重編程轉錄因子的四種抗體,通過將其作用于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模擬動物發育中的天然通道,成功將小鼠的成纖維細胞轉變為iPSC
誘導多能干細胞1
導語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利用逆轉錄病毒將4個轉錄因子轉入成體細胞,進而實現了“生命時鐘”的逆轉,將其轉變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iPSC)。近年來,iPSC技術不斷改進,同時展現出
科學家將誘導多功能干細胞轉化率提高約百倍
新華網倫敦8月9日電 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再進行克隆等研究,是近年來干細胞研究的熱點領域,但是該領域一直受到細胞轉化率太低的制約。英國《自然》雜志網站9日發表最新科研報告說,科學家發現,通過基因路徑阻斷可以將這一轉化的成功率提高約百倍。 來自不同國家的5個科研
日本開發出利用誘導多功能干細胞高效培養心肌細胞的方法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利用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高效培養心肌細胞的方法,今后如果能夠利用這一方法大量培養心肌細胞,將可用于恢復因心肌梗塞而受損的心臟功能。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副教授山下潤率領的研究小組,向實驗鼠的iPS細胞加入環孢菌素A
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優點
與經典的胚胎干細胞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不同,iPS技術不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因此沒有倫理學的問題。利用iPS技術可以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制備專有的干細胞,所以不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五)
相關研究2012年10月8日,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12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山中伸彌和英國發育生物學家劍橋大學博士約翰·戈登。獲獎成果為山中教授從皮膚細胞等體細胞中培育出了“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即iPS干細胞
關于多能干細胞的誘導干細胞的介紹
iPS技術是干細胞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回避了歷來已久的倫理爭議,解決了干細胞移植醫學上的免疫排斥問題,使干細胞向臨床應用又邁進了一大步。隨著iPS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更新,它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醫學領域的優勢已日趨明顯。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采取添加特殊化合物的方法,將體細胞
小鼠誘導性多能干細胞誘導及建系
實驗概要小鼠誘導性多能干細胞誘導及建系主要試劑0.05%Trypsin、0.25% Trypsin、0.1%明膠、細胞基礎培養液、DPBS、凍存液A、iPSCs誘導培養液實驗材料35 mm、60 mm、100 mm培養皿,15 mL、50 mL離心管、體視鏡實驗步驟①每隔24 h為感染后的細胞換液,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二)
基本概念誘導多能 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最初是日本科學家 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 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分化的體細胞中,使其 重編程而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一)
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后引入小鼠成纖維細胞,發現可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八)
安全性日本科學家利用重編程小鼠 干細胞生成了皮膚和骨髓,并將它們移植到基因相同的小鼠體內,結果發現這并不會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對免疫反應的恐懼可能被高估了。應該可以讓那些指望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來治療疾病的研究人員消除疑慮。2011年,同樣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iPSC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六)
科學丑聞2012年10月就iPS干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制作心肌細胞移植給重癥心臟病患者的研究成果屬于虛構一事,東京大學醫院的特任研究員森口尚史自己承認了造假的事實。展望由于iPS干細胞自身的安全性問題,到2012為止,iPS干細胞還無法應用于臨床治療,要得到安全實用的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治療型iPS干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三)
研究歷程iPS干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 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領導的實驗室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iPS的研究。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引入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 iPS干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七)
新方法研究人員用來產生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方法既花時間而且效率又低。按照當前的方法,當把四種轉錄因子導入成體細胞如皮膚細胞中時,利用上千個皮膚細胞最終只能獲得幾個iPSCs。為此,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醫學
關于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簡介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是指通過導入特定的轉錄因子將終末分化的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性干細胞。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他們把Oct
誘導性干細胞的制備方法
最初由山中伸彌團隊發現的iPS細胞制備(誘導)方法是以通過慢病毒載體轉入數個轉錄因子為核心,在導入四種轉錄因子后,小鼠的成纖維細胞經過一定時間就會轉變為狀態類似于胚胎干細胞的iPS細胞。使用這種方法制備iPS細胞,首先需要一個特殊的轉基因小鼠品系。這種轉基因小鼠的Fbx15基因下游轉入了一個βgeo
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現狀
相比于過去,獲得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的方法已經被改造得更加精致、簡易。但是大多數重編程效率都較低:只有一小部分細胞最終實現了重編程。而且,iPS細胞之間也存在差異,這無疑加大了建立生物學實驗的困難。科學家也在研究中發現了更有效率的體細胞重編程新機制。目前,誘導多能干細胞在帕金森、先天性耳聾、腎臟疾病、眼
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應用前景
誘導多能干細胞可以自我更新并可分化成各種類型的體細胞,不僅能誘導成各種細胞替代治療,而且能形成各種組織或器官。雖然目前僅能移植組織,器官的移植離臨床還較遠,但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能做到如角膜移植、皮膚移植等等已經很了不起了。要想利用iPS細胞培育出真正具有與真實器官同樣結構、體積及功能的人造器官還有很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四)
優點與經典的胚胎干細胞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不同,iPS技術不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因此沒有倫理學的問題。利用iPS技術可以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制備專有的干細胞,所以不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成果發布2007年11月20日,美國 威斯康星大學詹姆斯·湯姆森的研究小組在《 科學》雜志發表體細胞轉變成“誘導性
最新研究顯示:尿液中也可提取誘導多能干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發布消息說,該院西班牙籍首席科學家米格爾?埃斯特萬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尿液中的腎管狀細胞,成功提取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腎臟學會雜志》上。 據介紹,iPS細胞能將已喪失分化能力的成體細胞恢復到類似胚胎干細胞
中國科學院外籍專家成功提取誘導多能干細胞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科研專家研究發現,人體尿液中的腎管狀細胞是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理想來源之一,因為它的提取方法比其他辦法更簡單,且質量高。 此研究成果是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外籍科學家Miguel Esteban博士領導的21名研究人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的定義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的優點
與經典的胚胎干細胞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不同,iPS技術不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因此沒有倫理學的問題。 利用iPS技術可以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制備專有的干細胞,所以不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
簡述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方法
iPS細胞是由一些多能遺傳基因導入皮膚等細胞中制造而成。在制造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了4種遺傳基因,同時加入了7種包括可阻礙特定蛋白質合成的物質和酶在內的化合物,以研究其各自的制造效率。研究結果顯示,沒有添加化合物時,遺傳基因的導入效率為0.01%-0.05%,而加入了一種叫“巴爾普羅酸”的蛋白質
誘導多能干細胞:美國ZL概況分析
自2006年被發現以來,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已經表現出了在再生醫學與疾病治療方面的革命性的潛力。與胚胎干細胞類似,誘導多能干細胞具有多能性,但是卻避開在應用方面的倫理問題。它們可以由各種不同類型細胞經重新設計而來,科學家們近來已經開發了一些新的誘導多能干細胞生產技術。本文綜述了美國的誘導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的優點
與經典的胚胎干細胞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不同,iPS技術不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因此沒有倫理學的問題。利用iPS技術可以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制備專有的干細胞,所以不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
什么是誘導性多能干細胞?
科學家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后引入細胞中,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干細胞相似。于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干細胞相似功能的“干細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