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誘導性多能干細胞?
科學家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后引入細胞中,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干細胞相似。于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干細胞相似功能的“干細胞”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閱讀全文
什么是誘導性多能干細胞?
科學家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后引入細胞中,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干細胞相似。于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干細胞相似功能的“干細胞”正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一)
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后引入小鼠成纖維細胞,發現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二)
基本概念 誘導多能 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最初是日本科學家 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 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分化的體細胞中,使其 重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五)
相關研究 2012年10月8日,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12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山中伸彌和英國發育生物學家劍橋大學博士約翰·戈登。 獲獎成果為山中教授從皮膚細胞等體細胞中培育出了“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即i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七)
新方法 研究人員用來產生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方法既花時間而且效率又低。按照當前的方法,當把四種轉錄因子導入成體細胞如皮膚細胞中時,利用上千個皮膚細胞最終只能獲得幾個iPSCs。為此,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八)
安全性 日本科學家利用重編程小鼠 干細胞生成了皮膚和骨髓,并將它們移植到基因相同的小鼠體內,結果發現這并不會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對免疫反應的恐懼可能被高估了。應該可以讓那些指望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來治療疾病的研究人員消除疑慮。 2011年,同樣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六)
科學丑聞2012年10月就iPS干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制作心肌細胞移植給重癥心臟病患者的研究成果屬于虛構一事,東京大學醫院的特任研究員森口尚史自己承認了造假的事實。展望由于iPS干細胞自身的安全性問題,到2012為止,iPS干細胞還無法應用于臨床治療,要得到安全實用的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治療型iPS干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四)
優點與經典的胚胎干細胞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不同,iPS技術不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因此沒有倫理學的問題。利用iPS技術可以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制備專有的干細胞,所以不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成果發布2007年11月20日,美國 威斯康星大學詹姆斯·湯姆森的研究小組在《 科學》雜志發表體細胞轉變成“誘導性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三)
研究歷程iPS干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 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領導的實驗室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iPS的研究。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引入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 iPS干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的展望
由于iPS細胞自身的安全性問題,到2012為止,iPS細胞還無法應用于臨床治療,要得到安全實用的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治療型iPS細胞,必須避免使用整合性病毒以及有致癌性的外源基因。根據iPS細胞在短時間內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可以預見,iPS細胞必將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疾患。但是還面臨許多急待突破瓶頸和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