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造假者就該被驅逐出學術圈
著名學術打假人士方舟子9月4日在微博發布消息稱,我國“千人計劃”入選者王志國因兩篇論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關閉實驗室。媒體從該研究所網站證實:王志國確因學術不端被免去科研權利,其實驗室也被關閉。 王志國受到的處罰還不止這些。此前他已獲加拿大聯邦政府、相關科研機構及協會數百萬美元科研經費,調查結果公布后,相關機構已凍結經費,并永久取消其資助資格。這些“組合處罰”意味著,王被趕出了加拿大的學術圈。 學術不端一旦查實,就將付出被趕出學術圈的代價,這在國內看上去實在過于嚴厲,但如果聯系到學術不端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這種嚴厲的“凈化原則”,則是必需的。首先,學術不端制造了不公平的學術競爭,一名學者靠不正當手段獲得了項目資助,將比沒有獲得資助者更有條件出成果,進而可能改變整個學術研究的版圖,打擊有操守學者的學術發展;其次,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學術造假都會嚴重誤導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及學術成果的應用,存在學術......閱讀全文
學術不端的罪與罰:國際學術界造假事件梳理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對韓春雨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韓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無論之后迎來的是“鮮花”還是“大炮”, 韓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討論。 實際上,國際學術界針對學術不端的戰爭從未停歇。從2005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干細胞研究造假震驚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員小保方晴
代表委員批駁學術不端:造假之風緣何甚囂塵上
學術造假,要人人喊打 學術打假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十年來,方舟子實名打假盡顯執著本色。舉報李連生造假的西安交大6位教授對學術凈土的捍衛值得欽佩,他們打假之路的艱辛令人深思。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呼吁,對學術造假要采取“零容忍”態度。 “在誠信建設方面絕不讓步,從嚴懲處治理學術
定義學術不端!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實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說到學術不端事件,人們可能會想起今年2月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其實,學術不端行為在我國存在已久。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中對近20年間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進行了梳理,發現僅2016年被曝光的學術不端案例數
委員熱議學術不端:管得了作者 治不了造假公司
“我們去找公安局,公安局管不了,去找工商管理總局,總局表示我們目前沒有法規規定論文服務中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談起論文造假的產業鏈十分無奈。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中國論文遭撤稿事件,林惠民坦言,科協、基金委都進行了調查,并對當事科研人員進行了處理。對科研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技術
如何有效揭露學術不端行為
《科學家》網站日前刊登了一篇來自前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y Goettingen)免疫學教授Joerg Zwirner的文章,Zwirner在文中就面對學術不端行為時應該如何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去年7月,一位化名Marco
美造假科學家現身說法如何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發生
科研學術不端行為正呈現出一種讓人擔憂的增長勢頭,學術不端行為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幸而,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版期刊的出現,以及其他意義重大的科學發明推動了新的審核技術的產生,也有助于對現有科研進行重新審議,以防止學術欺詐行為。如何將學術不端扼殺在萌芽階段,從而控制住學術不端可能帶來的不
學術不端不應該成為問題
3月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了一場記者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答記者問時,說到關于學術不端的相關內容,再次引起記者的注意。為什么說“再次”呢?因為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了有關內容,“懲戒學術不端”。 本以為這個問題會引起代表委員們的熱烈討論,但采訪部分代表
面對學術不端,德國怎么做
2016年5月,德國萊布尼茨老齡化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恩研究所(FLI)所長卡爾·倫德·魯道夫的一篇學術論文被指控涉嫌存在數據操縱情況。隨后,萊布尼茨協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同時對此事展開了調查。 2017年6月13日,萊布尼茨協會對此次事件的調查結束,魯道夫的學術不端行為被證實,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