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學術不端行為正呈現出一種讓人擔憂的增長勢頭,學術不端行為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幸而,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版期刊的出現,以及其他意義重大的科學發明推動了新的審核技術的產生,也有助于對現有科研進行重新審議,以防止學術欺詐行為。如何將學術不端扼殺在萌芽階段,從而控制住學術不端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近日,曾因自身學術不端而遭解雇的梅奧醫學中心前研究人員Suresh Radhakrishnan(科學網相關報道:)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 全年齡段資助 目前的資助模式使得不同年齡段及科研水平的科學家都在爭搶同一資助來源。(美國)目前出臺的政策又多照顧青年科學家,忽略了其他層次的科學家。而經費競爭環境帶來的壓力,又容易使年輕科學家為了發高影響因子文章而造假。因此,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申請對象按職業階段分成三段分別予以資助,如此一來,競爭同一經費來源的科學家都具有相當的科研水平,競爭相對公平,也能減少年輕科學家的壓力,從而降......閱讀全文
2013年2月底,曾經在浙江大學主導一系列改革的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調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上任伊始,楊衛就提出“拓探索之淵,浚創新之源,延交叉之淵,遂人才之愿”的基金委職能和定位。《國家科學評論》(以
2010年10月8~14日,在《科學新聞》邀請下,美國Science雜志總編輯、美國科學院前院長布魯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先后訪問了北京、武漢和上海,進行了多場報告并參加了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轉基因傳播與對話研討會。 盡管已經72歲高齡,但是艾伯茨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后來者——科研沒有捷徑。 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圖片來源于網絡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欺詐問題上樹
科研不端行為,集中發生在項目申請階段,發生比例約為80%。科研不端行為包括信息弄虛作假、重復發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違反評審規定等幾種情況。 “人品太差,做出這樣的事情很惡心。”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庭審時這樣評價自己的索賄行為。幾天來,這句話被媒體廣為傳播,同時,張曙
名為做課題實為圈錢:高校科研經費“黑洞”有多深? (CFP/圖) 高校科研項目(縱向)經費使用環節流程圖。(曾子穎/圖) 他找到自己的學生,將課題經費以勞務收入的形式打到學生的賬戶,給學生一點提成后,再收歸己有。 制度的缺陷,將老師普遍置于違法違規的危險中。“就是先逼良為娼,再抓嫖,導致
中國要對學術不端下重手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5月30日發布了一系列改革以期加強科研誠信。這些舉措涵蓋了科研的各個方面,從經費和人員聘用到同行評議和出版均有涉及。 中國科學院將和中國科技部合作建立學術規范行為的標準。來源:Pang Xinglei/Xinhua News Agency/PA Im
在科技工作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今天,科研誠信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任何一次學術不端或是科研失范事件都會被媒體用放大鏡審視,也必然會降低公眾對科學家的信任和信心。 對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指出,科學界必須堅定地維護和促進科研誠信,讓每位科研人員都堅
2016年6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Nature(《自然》)發表評論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現在此發布文章中文譯文,同時轉載英文原文。 楊衛在
《賽先生》:小保方晴子萬能干細胞論文造假一事,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日本追逐諾貝爾獎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理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RIKEN)為了爭取經費過度宣傳所致。為何這一造假事件會在以行事謹慎著稱的日本科學界發生? 張明國:概括地說,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是因為
2019年已經結束,小編在此簡單匯總六件本年度較為著名的“學術不端”事件,并且整理事件后期的處理結果。一、翟天臨事件 2月8日,翟天臨因在直播中被問及知網時,回答到“知網是什么?”引起網友們重點關注到他的北大博士頭銜,隨后翟天臨的論文作品被披露,其中含有大段抄襲語句。 翟天臨曾在《廣電時評》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驅動力 明年我們即將迎來建國65周年,應該說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但是,目前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許多科研人員實際收入的相當大部分要與各種項目的經費掛鉤,迫使科研人員每年要為“跑項目”使盡各種招數,甚至有
關于印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依托單位科學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科金發計〔2018〕105號 各依托單位: 自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依托單位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形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基礎研究作為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科技進步的先導,是自主創新的源泉。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礎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后勁。”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科
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是全美知名醫學院校。 而上個月的一則聲明,又讓其拿了個不光彩的「第一」。 2019 年 3 月 26 日,杜克大學發表一項聲明。在聲明中,杜克大學承認其下科研人員存在學術不端(造假)行為,杜克大學早就發現這一情況但一直沒有處理。 杜克大學宣布向美國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對于迅速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有極其密切的關系。”【1】 自此,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技體制改革由
臨近五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再次走到聚光燈下。只是,這位研究干細胞的日本科學家面對的不是榮耀,而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指責。 在他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圖片被發現有捏造數據的嫌疑。山中伸彌否認捏造數據,但能夠證明清白的原始數據已經丟失。 盡管他所在的京都大學組成的
2014年歲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2013至2014年度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受理科研不端行為投訴舉報及處理情況,并向社會通報了7個觸碰學術“高壓線”的典型案例。基金委2014年共收到206件投訴舉報,審議33件,處理34人。近5年來,共發現學術不端案例227件,對其中195人及11個依托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科學運用國家財政投入資金約1094.06億元,其他渠道資金約17.56億元,資助各類項目15
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家波茨·康德的名字或許會被烙在科學史上。不過,是以最羞恥的方式。 福斯特大學肺部科學實驗室 2013年,因為盜刷學校公務信用卡購物并偽造收據,康德涉嫌貪污2.5萬美元被捕。杜克大學當即開除了她。 與此同時,校方也開始圍繞康德的“學術誠信”進行調查。結果明顯不能再糟:她的大量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學術環境不斷改善,為推動產出重大創新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國支持創新的學術氛圍還不夠濃厚,仍然存在科學研究自律規范不足、學術不端行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七屆五次全委會于2017年3月28日在京舉行。第七屆全委會委員出席會議,第四屆監督委員會委員全程列席會議。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楊衛主任作的《繁榮基礎研究 深化創新驅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新貢獻》工作報告、基金委監委會陳宜瑜主任作的《捍衛科學道德 懲戒不端行為持續推進科學基金
Donald S. Kornfeld和Sandra L. Titus認為,減少研究中的不可重復性的努力必須同時解決欺騙的誘惑。 科學史表明,不可重復性并非當代的產物。大約350年前,化學家 Robert Boyle 就寫過一篇關于“實驗不成功性”的文章,警告讀者不可盡信研究報告。“你可能會碰到
學術貴在創新。為名為利去抄襲、篡改論文,是對科學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對存在價值的自我否定和毀壞,為人所不齒。解決屢禁不止的論文造假問題,不僅要靠嚴厲的事后懲治讓造假者名譽掃地,更要從根本上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學術衡量標準,根除造假滋生的溫床,給創新者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美國:讓抄襲者無所遁形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的講話 楊衛 各位記者朋友,同志們: 從2013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先后兩次召開過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今天我們再次召開通報會,有兩個目的,一是通報基金委在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工作,二是通報近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