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寄希望于在多贏的合作機制下,體現科學無國界,對區域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科學家應有的貢獻。” 日前,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行的第七屆“蒙古高原及周邊地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該所研究員劉紀遠這樣告訴《科學時報》。 近幾年來,這個國際研討會已成為一個品牌活動。在中國、蒙古等國的共同努力下,蒙古高原地區環境研究已成為新熱點。 蒙古國:“從中國學到很多東西” “不僅參與國家在增多,每個國家參與這一國際研究主題的隊伍也在壯大。”蒙古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該國科學院院士Dorigotov.D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我們的研究方向剛開始時比較少,通過這樣的合作,我們的業務在向多領域擴展,分支也越來越細致。” 會場外展示了很多蒙古國科學院研發的遙感與地理信息的分析圖件。而這些成果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對蒙古國科研人員培訓的業績。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不僅教會他們學習使......閱讀全文
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正在開展一系列的跨國合作。無論是“天塹變通途”的路橋項目,還是“地底兩萬里”的油氣管線,這些項目立項的基礎及維護的基礎都離不開嚴謹細致的地理、資源、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等多學科國際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創新。 啟動于
2015年,中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為仍處頹勢的全球礦業猶如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在201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一帶一路”戰略會給全球礦業發展帶來哪些機遇,不出所料地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很多專家分析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向縱深推進,必將進一步拓展沿線各國礦業合作的空間,將各國在資源、
由中國科學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生物技術卓越中心(CAS-TWAS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Biotechnology,簡稱CoEBio)、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北京微生物學會協辦的“2
2003年12月30日,葉篤正在聽取匯報。 作為中國現代氣象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葉篤正早期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為青藏高原氣象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基礎。 自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葉篤正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和學部重要領導職務,為中國科學院及學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
投資3800多萬元,由財政部支持、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牽頭承擔的我國典型金屬礦科學基地研究項目,將在全國展開建設。此舉,對提高我國礦產資源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培養野外一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從7月24日在京舉行的我國金
巴基斯坦是個農業國家,干旱是一個嚴重問題,在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下尤其如此。近日,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Muhammad Athar Haroon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三年前,他來到CAS-TWAS(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家)空間減災卓越中心(SDIM)攻讀
11月16日,中國-東盟巖溶水文環境地學合作研討會在廣西南寧舉行。作為“2018 (第九屆)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暨推介展示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會上介紹了全球1:1000萬全球巖溶分布圖以及“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最新進展,并公布1:1000萬全球巖溶地質系列圖件下一
10月12日,由世界水土保持協會(WASWAC)和中國水土保持學會(CSWCS)發起,中國科學院、水利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承辦的土地退化防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一次世界水土保持協會理事會會議在西安開幕,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印度、新西
純學術、國際范兒,全程英文表達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前沿話題;22個專家主題報告,近40個專業演講……27日上午,為期3天的“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開幕,來自中、美、英、法日等多個國家的40余位院士匯聚天津大學,從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專業出發,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問
2010年8月神華包頭項目開工現場。前排從左至右劉昱(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陳俊武(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院士)、劉中民(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知中(新興能源科技公司原董事長)。 2015年1月9日。北京。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得2014年度國
辦公室里,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廖宏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全球氣候變化圖,上面深紫和猩紅的點狀分布顯示了增暖效應明顯的地區。她解釋道,中國正處于西伯利亞-蒙古特大增暖區的下風邊緣,是受近百年人類活動所致全球變暖影響較大的區域。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將是中國科學家肩上不容卸下的使命。 自201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7月23日,由華北五省電子顯微鏡學會和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組織的“第九次華北五省市電子顯微學研討會及2016年全國實驗室協作服務交流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召開。會議囊括了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微束分析、掃描探針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在材料、生命科學、
6月10日,在“中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記者從一政府官員處獲悉,國務院6月7日召開關于可再生能源的會議,中國將停止在建的煤化工項目和糧食乙醇燃料項目,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糧食,不得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下,堅持發展非糧燃料乙醇。 糧食乙醇存在與人爭糧問題 &nb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老主任李家熙研究員因病于2019年3月3日凌晨去世,享年87歲。李老師年輕時就追求進步,53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化學系,為國家地質分析事業奉獻了一生。退休后2006年發起的生命關懷協會為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兩年她與alzeimer癥和消化道腫瘤樂觀積極作斗爭,于
作為亞太實驗室領域的燈塔展會,第十屆analytica China 即將于11月16至18日登陸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2020年展會也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精準聚焦國內外創新產品、前沿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更好地推動實驗室全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而作為analytica China在實驗室規劃、建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文化協會雙邊研討會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英國文化協會(BC)的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在2018年共同資助中英兩國青年研究人員之間的雙邊研討會,以建立未來的合作聯系,提升青年研究人員的職業發展機會。2018年4月,我委與英
周生賢在第六屆區域空氣質量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強調 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不斷深化區域聯防聯控新機制 10月11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第六屆區域空氣質量 管理國際研討會上致辭。 10月11日,美國國家環保局局長莉薩?杰克遜在第六屆區域空氣質量管理國際研討會上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analytica China實驗室建設與安全主題展區規模升級助推中國實驗室規劃與建設可持續發展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生物安全、生命科學等下游行業需求的增加、行業標準的提高,實驗室裝備和建設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增長,同時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創新前沿的科學裝備和舒適安全的實驗室環境
2015年4月21-22日,亞歐科技創新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由科技部和外交部共同主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承辦,亞歐基金為支持單位。來自新加坡、希臘、意大利、芬蘭、法國、澳大利亞、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歐盟等亞歐會議成員及中國相關政府部門、企業及高校的6
12月1日,海岸帶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暨海岸帶所成立十周年大會在煙臺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保榮,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于貴瑞出席活動并做主題報告。 煙臺海岸帶所所長王凡作了題為“跨越陸海界限,砥礪奮進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環境大會有哪些?這是每個環境人都關心的問題,下面小編為您總結如下: 1、2018第十九屆中國環博會 展會時間:2018年5月3日-5日 展會地址: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W1-W5,E1-E6) 主辦單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 中國再生資源回
內蒙古自治區加強民生領域的科技創新,2019年自治區科技廳在社會發展領域圍繞生態、環境、蒙醫藥等領域科技需求,共安排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8項,其中,科技重大專項9項,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計劃項目109項。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在生態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
labtech China 2019與analytica China 2020 雙會聯動首批客戶報名簽約3月1日正式啟動! 2019中國國際實驗室規劃、建設與管理大會(labtech Chin
14日,記者從新疆天山天池景區管理委員會獲悉,由中國、意大利發展合作項目辦公室承辦的“保護區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國際研討會,13日在上海世博會意大利國家館召開。 來自意大利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研究人員、與環境數據收集、監測相關的學者和企業代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
6月30日,中德“塔里木河流域綠洲可持續發展管理”學術研討會暨中德政府間合作《塔里木河流域綠洲可持續發展管理》(SuMaRiO)項目中期評估會在烏魯木齊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德國教研部(BMBF)、慕尼黑國防大學、法蘭克福大學、霍因海姆大學、新疆土壤與肥料學
2月25日~26日,“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東南亞研討會在泰國曼谷舉行。在這次會議上,來自近10個東南亞國家的代表表達了積極參與“數字絲路”建設的意愿,聯合國各機構達成初步共識,將先行啟動三大試點項目。 泰國副總理Prajin Juntong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表示,“數字絲路”計劃在促進聯合國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地球可持續發展全球框架計劃合作交流項目指南 為推動實現聯合國于2015年提出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印度生物技術部(DB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瑞典環境、農業科學和空間計劃研究理事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地球可持續發展全球框架計劃合作交流項目指南 為推動實現聯合國于2015年提出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印度生物技術部(DB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瑞典環境、農業科學和空間計劃研究理事會(FORMAS)以及英國國家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