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發現宜居行星:溫暖有水
“開普勒”觀測到迄今最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宜居行星。 這是第一次,天文學家直接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的宜居帶中找到了一顆行星,那里的溫度非常適宜生命存在。宜居帶指行星距離恒星遠近合適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中,恒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行星既不會太熱也不太冷。 美國宇航局(NASA)開普勒空間望遠鏡首席研究員、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William Borucki表示:“如果這顆行星有表面的話,它將有非常完美的溫度——約70華氏度(21攝氏度)。”埃姆斯研究中心主任Simon Pete Worden補充說:“這是地球孿生兄弟發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不幸的是,這顆名為開普勒-22b的行星的真實情況現在還不清楚。其體積是地球的2.4倍,但是質量及構成尚未被確定。Borucki表示:“它很可能是由巖石構成的。”他同時強調,這顆行星或許還含有大量被壓縮的冰。它甚至會擁有一個全球性的海洋。“在我們的太陽系中不曾有這樣......閱讀全文
一白矮星附近或存在“宜居”行星
英國天文學家發現,距地球117光年的一顆白矮星附近的“宜居”地帶可能存在一顆行星。 據英國廣播公司12日報道,天文學家觀測這顆編號為WD1054–226的白矮星時,發現其附近“宜居”地帶有65個月球大小的結構。它們以“一種精準的排列”有規律地做環繞運動,顯示近處可能有一顆行星對它們有引力影
“開普勒”發現宜居行星:溫暖有水
“開普勒”觀測到迄今最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宜居行星。 這是第一次,天文學家直接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的宜居帶中找到了一顆行星,那里的溫度非常適宜生命存在。宜居帶指行星距離恒星遠近合適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中,恒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行星既不會太熱也不太冷。 美國宇航局(NASA)開普
火星宜居晚于想象
火星隕石上的一個小礦物顆粒的變形,暗示了這顆行星的宜居環境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晚。 數十億年前,太陽系內部經歷了一段被稱為“晚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劇烈撞擊時期。此前的隕石分析表明,448萬年后這些撞擊就停止了,這使得火星在大約42億年前形成了可能有利于生命存在的環境。 現在,有證據顯示,實際上
離地球最近系外行星可能宜居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根據模擬得出結論稱,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鄰星b上可能擁有廣闊的海洋,這增加了其支持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比鄰星b的母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離太陽僅4.2光年。自比鄰星b于2016
幾十顆“宜居行星”候選者現身
據《自然》雜志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在最近的一次K2任務中,又發現了87顆繞紅矮星的“宜居行星”候選者,其中有63顆小于海王星,還有幾顆可能比地球還小,5顆已確認處在其所圍繞紅矮星的“宜居區”。 銀河系中絕大多數的恒星比太陽更小、更冷,它們被稱為紅矮星。加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志》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研究M矮星周圍行星的宜居性,重新定義了系外行星潛在宜居的條件,減少了搜尋地外生命目標天體的數量。 就目前所知,生命要想在某顆行星上繁衍生息,液態水的存在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行星必須處于恒星的“宜居帶”內——行星與
中國的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發現我們的近鄰
人類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嗎?這個直接沖擊靈魂的問題自從提出,就一直困擾著人類,特別是那些無時不關注著宇宙和太空的天文學家們。不久前,在第六屆世界著名的星樂論壇(STARMUSVI)上,我與老朋友、曾因發現和確認第一顆系外行星于201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
科學家提出太空計劃,尋找近鄰系外宜居行星
中國科學家提出一項通過太空望遠鏡開展的巡天計劃,尋找距離地球約32光年的太陽系外宜居類地行星。如果實施,這將是國際上首次專門在近鄰類太陽型恒星周圍尋找宜居類地行星的空間探測任務。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項目負責人季江徽近日向記者介紹, 探索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是
科學家提出太空計劃,尋找近鄰系外宜居行星
中國科學家提出一項通過太空望遠鏡開展的巡天計劃,尋找距離地球約32光年的太陽系外宜居類地行星。如果實施,這將是國際上首次專門在近鄰類太陽型恒星周圍尋找宜居類地行星的空間探測任務。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項目負責人季江徽近日向記者介紹
新大氣模型有助宜居星球探索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消息,戈達德空間研究所(GISS)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地球生命科學研究所,日前聯合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的論文稱,使用更現實的模擬大氣條件模型,有助于在未來研究中發現地外行星可居住性,并進一步確定候選星球。 新研究使用新模型計算目標星球的三維條件,可
汪洋:強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宜居宜業美好家園
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電視電話會議13日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是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保障,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農民宜居宜
劉薇-: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首都宜業宜居的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要在經濟的自我調整中實現,生態文明制度政策扮演著對現實的利益關系進行調整的角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首都宜業宜居的保障。 一方面對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活動進行限制或懲罰,一方面對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進行引導和扶持。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
中國科學家揭示紅矮星周圍宜居行星形成機制
近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成果,該項工作基于行星形成的模擬研究,揭示了紅矮星周圍的宜居行星在原行星盤中的形成機制。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即地球2.0)是天文學的基礎
NASA計劃尋找外星生命和宜居世界
在美國天文學會近日召開的會議上,研究人員聽取了關于美國宇航局(NASA)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繼任者”的消息。 據《科學》報道,JWST雖然去年才運行,但天文學家已經開始著手瞄準一項更大的目標——建造一臺與JWST差不多大的光學望遠鏡,到21世紀40年代初,將在類地行星上尋找生命跡象。
上海探索構建環境宜居指標體系
上海市日前積極探索構建中心城區“環境宜居區”指標體系,結合中心城區的特點,確定了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地土壤環境、聲和輻射環境、生態環境、生活宜居與低碳化水平、物質循環與資源承載能力、環境管理水平8個一級指標和47個二級指標,通過對指標說明、確定依據、來源、計算方法、歷程分析、與國內外城市比較、與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我來自浙江省的一個村莊,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著滿滿的一桶臟水走到很遠的地方去倒污水。當時,我家廚房沒有排污水管,村里沒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習近平主席親自推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使我們村莊變成一張靚麗的明信片。” 美國紐約曼哈頓,當地時間2018年9月26日晚,站在
極端高溫影響宜居性-,人類如何應對
5月以來,隨著北半球夏季的來臨,極端高溫席卷了東南亞各地。5月13日,老撾瑯勃拉邦市出現了創紀錄的43.5℃的高溫;5月14日,泰國曼谷的氣溫達到了創紀錄的41℃;新加坡的氣溫達到了37℃,追平了40年前創下的歷史最高紀錄……高溫期間,正午和午后街道上行人稀少,城市和鄉村一片安靜,像是“白夜”出現。
我國積極打造創新人才“宜居”環境
當今世界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拂曉”。中國要在新科技革命中取得主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必須擁有一支一流的創新人才隊伍。 近年來,我國著力打造創新人才“宜居”環境,在選才、引才、用才和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做好頂層設計:為人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海洋的氣候效應為識別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恒星的宜居帶,只有位于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并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對于類太陽恒星,宜居帶位于1個天文單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對于紅矮星(其輻射強度比太陽低得多),宜居帶位于大約0.1個天文單位附近。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
“第二地球”真的存在嗎?宜居行星不會只是個童話
格利澤581行星系統(假設581g和581d仍存在的情況下)與我們太陽系的比照圖 隨著行星普查數量激增,許多新的天體“公民”不斷出現在人類的類地行星目錄里。但“第二地球”的名號,卻不是隨便能叫的。迄今為止,最令人興奮、也是和地球狀況最為接近的,仍屬2010年由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天文小組發現的格利澤5
韋布空間望遠鏡新發現暗示宜居行星數量較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31.shtm
宜居山水龍城-秀美百里柳江
柳州多舉措抓好水環境治理 今年1月~9月,廣西柳州市列入《廣西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的4個地表水斷面中,除漁村斷面6、7月總磷超標外,其他斷面監測結果均達到Ⅲ類水質要求,優良比例為94%;市縣兩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結果均達到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 11月的柳州雖已步入冬季,但滿
又一顆宜居“超級地球”閃亮登場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小組發現了一顆潛在宜居的超級類地行星,該行星環繞在臨近地球的恒星周圍,軌道周期約為28天,下限質量至少為地球的4.5倍。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上。 這顆行星名為GJ667Cc,圍繞在主恒星GJ667C的宜居帶,溫度不會太熱或是
天文學家發現新一類系外宜居行星
此前尋找地外宜居行星的過程中,天文學家主要著眼于類地行星和冰巨行星。但近日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研究者基于對地外行星 K2-18b 的觀測發現了一類新的宜居行星,或將大大加快尋找太陽系外生命的進度。這類新的宜居行星被稱為“Hycean”,它們的表面完全被
“好奇”號激光射巖石分析人類是否宜居火星
美國“好奇號”火星車發射激光示意圖 據美聯社8月20日報道,美國“好奇號”火星車于當地時間19日向火星表面一火星巖石發射激光,通過分析巖石上迸出的火花來判斷巖石是由何種元素構成以及人類是否適宜在火星居住。 報道稱,“好奇號”火星車在10秒鐘的時間內對一塊拳頭大小的巖
土衛二“化學物質倉庫”或有助宜居
自然·天文學》14日發表的一項行星科學研究指出,對卡西尼號任務數據的重新分析表明土星的衛星——土衛二釋放的氣體羽流中包含甲醇、乙烷和氧等分子。卡西尼號宇宙飛船在2005年首次發現了大量物質羽流從土衛二的南半球逃逸到宇宙空間。這些羽流似乎是來自衛星冰面裂縫下的地下海洋。對收集于2011年和2012年兩
Nature:華北地區因高溫將不再宜居
今天(3日),北京市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8月3日至5日,北京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將達35℃以上。在夏日熱浪不斷侵襲中國內陸的同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個研究團隊于7月31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一篇論文,將華北平原地區未來
銀河系發現至少五個“地球”-有5億顆行星處宜居帶
浩瀚宇宙中,究竟是否有與人類類似的生命存在?人類及地球在宇宙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對銀河系首次“行星人口普查”的初步推斷,再次激起了人類對宇宙求索的興趣。 2月19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來自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宣布了令人驚異的結論:銀河系至少有
銀河系三分之一常見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072.shtm
中科院報告: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整體不高
6月14日,由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帶領的宜居城市研究小組發布了《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中國40個案例城市為對象,采用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自然環境宜人性、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交通便捷性和環境健康性等6大維度,評價了中國宜居城市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