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人成為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中國科學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這145名初步候選人中,最大的76歲,最小的只有40歲。最終將從中選出不超過60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同時發布公告,表示“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嚴肅嚴謹之科學榮譽團體。院士增選工作嚴格按照增選程序進行。廣大院士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深惡痛絕,反對增選工作中的不當行為。請相關個人、單位、部門自重自愛,一旦發現并查實有不正當行為者,我們將嚴肅處理。歡迎社會各界監督。”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總名額不超過60人。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4......閱讀全文
2011年院士專家咨詢服務活動啟動 李源潮送行
2011年院士專家咨詢服務活動啟動儀式4月20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歡送院士專家時指出,以院士專家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是我國科學發展的稀缺資源,要把最稀缺的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為落實“十二五”規劃、推動科學發展提供科技服務。 這次
薛群基院士獲2011年“國際摩擦學金獎”
據國際摩擦學理事會官方網站報道,經國際摩擦學會評獎委員會評審,國際摩擦學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獎項,2011 年“國際摩擦學金獎(Tribology Gold Medal)”,授予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該獎項每年獎勵一位在摩擦學領域做出突出
中國科學院2011年院士增選工作啟動
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外籍院士增選工作同步開始 中國科學院2011年院士增選工作本月正式啟動。經該院學部主席團會議確定,中科院2011年增選院士名額不超過60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名、化學部10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2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7名、技術科學部11名。 根據
漫談北大發展與2011年院士增選(二)
二、 回過頭來看北大在本次院士增選中的成績,6位當選院士當然可喜可賀。其實從本年伊始 ,北大就行顯示了良好的態勢:27位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3位教授候選中國工程院 院士。無論是被提名人數或者是進入第二輪(中科院稱為初步候選人)的人數都位居各 高校第一位。但鑒于北大歷來在中科院院
漫談北大發展與2011年院士增選(一)
2011年兩院院士增選落下帷幕,110名科技工作者邁入這一中國科技界最高權力家族,其中北京大學新增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位院士就是一座大山,作為中國兩年一度的科技界權勢新陳代謝榜,實有必要對其進行一點分析,特別是對北京大學未來理工醫科未來發展的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
漫談北大發展與2011年院士增選(三)
四、 再說說幾個該打屁股的。 物理學院——李重生、歐陽頎、孟杰、葉沿林、俞大鵬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學院真的該反省了——十年了,整整十年,物理學院沒有當選一位院士。這十年,物理學院不是沒有努力過,從張樹霖、喬國俊,到李重生,到龔旗煌、歐陽頎、俞大鵬、孟杰、葉沿林,各個年
四華裔學者當選2011年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NAE)2月8日公布68位新院士和9位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4位華裔學者。 生產全球定位系統產品的Garmin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總裁高民環、弗吉尼亞理工學院電子和電腦工程系主任李澤元教授、休斯頓美國船舶局前副總裁及科技總裁唐納德·劉(音譯Donald Liu)以及外科機器
2011年新院士名單公布:駐青高校四校友當選
半島都市報12月13日訊(記者 高亮) 近日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先后公布了 2011年當選院士名單。13日,記者采訪了解到,其中有4位駐青高校校友當選院士。 據介紹,在今年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中國海洋大學(原山東海洋學院)1979級校友焦念志當選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部院
梁敬魁院士獲2011年盧嘉錫化學獎
2011年度盧嘉錫化學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獲得者頒獎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儀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舉行。基金會理事長洪茂椿院士,理事吳新濤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構所副所長黃藝東共同為2011年度盧
饒毅:點評2011年中科院院士評選結果
饒毅點評中科院院士評選結果:解剖“逆淘汰”社會現象的一只麻雀。 與其他對科學史感興趣者一樣,我以前也讀介紹國外和古代的書籍。后來自己查資料寫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孟德爾、四十年前的屠呦呦和張亭棟。如果寫的文字與作者的空間和時間很近,可能不好算創新的史學方法,但也許可作史料。 如果讀者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