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兩院院士增選落下帷幕,110名科技工作者邁入這一中國科技界最高權力家族,其中北京大學新增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位院士就是一座大山,作為中國兩年一度的科技界權勢新陳代謝榜,實有必要對其進行一點分析,特別是對北京大學未來理工醫科未來發展的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
第一,筆者對院士的定位是中國學術界最高權勢譜系,無論院士具有多少輿論爭議,短期內院士的權勢地位不會改變。所以必須在這個前提下開展下面的討論,因此本文討論的是學術權勢問題,而非學術本身;對此話題不感冒者或者持有"自己搞好自己的學術就可以了,別閑扯淡"的觀念者可以跳過,但請不要以一顆純潔的心來指責我將學術界污名 化。
第二,由于筆者整理的關于中科院的資料較充足而工程院比較少,同時北大在工程院方面長期弱勢,短期內這一局面不會改觀,故下文只針對中國科學院的情況進行評述,歡迎探討。
一、
本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呈現兩大特點:第一,當選人數迅速上升;第二,新科院士普遍年輕。這兩個特點來自于一個大背景,需要多費一點筆墨來闡述。
兩院自2007起為了提高院士門檻而開始實施大多數同意制度,即需現有非資深院士中的2/3投票同意方可當選。這一門檻的驟然提高,使得當年兩院分別只選出了29人和3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們立即發現情況不對,2009年選出了48人,而中國科學院仍然只選出了35人。到2011年,中國科學院終于坐不住了,白春禮院長在院士大會上提醒各位院士:"年初學部主席團研究了院士隊伍的結構問題,學部現有院士678位,平均年齡超過76歲,其中資深院士超過1/3。如果今后幾次新當選院士仍保持近兩次的數量和平均年齡,一些學部符合常委基本任職條件的院士將低于規定的數額,可參加增選工作的院士數量也將明顯減少。" 白院長這番話不可謂不嚴重,數據顯示:不含2011年增選,現有的676位院士中(自他的講話到本文撰稿期間,又有黃緯祿和張滂兩位院士分別以95和94歲高齡謝世),資深院士(80歲以上,本文以1931年及以前出生為準)有232位,而1932-1935年間出生的院士則達到125人,1936-1939年間出生的院士有118人,也就是說,未來四屆增選中,無論老院士們如何努力達成共識,都改變不了中國科學院非資深院士負增長的 趨勢。不僅如此,院士中的30后有295人,而40后驟降至111人--兩院增選均對高齡候選 人有嚴格限制(工程院規定65歲及以上的候選人只能通過院士提名且只能參選一次,科 學院把年齡線放寬到70歲,且不限次數),開始邁入70歲的40后們在未來院士增選上將 十分困難--誰來接過中國科學界的領軍大旗?難怪乎80高齡的趙鵬大院士在投票結束后 興奮地發微博宣布:"在這個會議室,中科院地學部經過幾天緊張的工作,終于誕生了十 名新院士,2011年院士增選工作于昨日中午結束。"同時感慨到:"現在地學部院士的數 量是負增長,每兩年過世及資深院士的數量遠超過新增的數量,前兩次增選本可增加20 名,但實際只選出11名,今年是很少有的用足了10人的名額,現在很多地質學科在中科 院院士隊伍中已面臨斷層危機,如礦床學就沒有院士在非資深隊伍中了,想當初:馮景 蘭,袁見齊,郭文魁,張炳熹。 。 。" 文革的斷層終于緩緩移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這 個層面上。
平心而論,20世紀以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作為最高學術權威代表的 院士隊伍反而出現負增長,的確是不合適的。中國的院士制度有兩大特點:第一,數量 少。兩院每屆(兩年一屆)總共增加最多120人,涵蓋那么多學科,使得院士成為極其稀 缺的資源。相比之下,美國光國家科學院每年都要增選70余人,更別提工程院、醫學院了 。第二,權勢大。自1955年建立學部委員制度起,院士(學部委員)就不僅僅是國家最 高學術榮譽,更被賦予了國家最高的學術咨議的權力。如此一來,會造成一個結果:在 同一個學科方向上不可能有多位院士,大多數人不愿意有人來影響自己的權威,除非是 自己的親信,以增加自己的權威。(比如,今年產生了一位煙草院士,在他之前只有一 位煙草院士,恰恰又是他的導師,師徒二人一脈相承,把持這個領域的最高話語權。)
但是,現實終于讓老院士們認識到:無論自己權勢多么大,也不能帶進棺材;現在最重 要的問題不是拒絕他人來危及自己的權勢,而是要挑選合適的接班人以延續權勢。因此 ,本屆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增長到了51人,而50歲及以下的院士達到了29人!從這個角 度來看,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千人們在本次院士增選中大面積的折戟沉沙--回國時間那么 短,無論你海外學術地位多高,能否承擔起中國科技界領軍人的重任(這個并非僅僅是 學術成果的問題),尚需時間考察。如果選出來的人是要來革我的命的,那我先否決你 發起革命的權力。
所以,每一位院士的當選或落選,都是有理由的。特別是那些經過通訊評審能進入第二 輪的人,基本都是這個學科比較突出的人物,誰比誰差多少呢?誰是必上不可的人物呢 ?如果實力真的那么突出,為啥兩年前選不上?難道兩年之內,學術成果就突飛猛進了 ?光把院士增選視為大佬之間的博弈、比拼候選人能"混"的程度是有失偏頗的,它實際 上有很現實的學科建設的考慮。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鑒于上述趙鵬大院士的擔憂, 估計下一屆就會產生礦床學方面的院士了。(從這個角度講,身為礦床學博士的陳駿校 長是得多不招院士們待見啊……)
人人都在爭相成為耀眼的主角,他卻絲毫不失落于這樣的評價,相反,他認為“配角人生”是對他的真實寫照。盡管殊勛茂績加身,他卻為人謙和,淡泊名利,常常教導學生,要搞好解剖學就要耐得住性子,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著......
近日,中南大學官網“現任領導”欄目更新信息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已經擔任中南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主管發展規劃、“雙一流”建設、資產與實驗室、校友事務、基金會工作。公開資料顯示,柴立元,男,1......
人物小傳汪景琇,1944年生,遼寧撫順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太陽物理學家。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從事太陽活動和太陽磁場研究。基于我國太陽磁場望遠鏡向量磁場觀測,最早對太陽活動區磁場復雜性和非勢性給出定量描述......
2005年,潘建偉與周光召(右)在“求是杰出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潘建偉供圖周光召先生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名譽校長,是科學界德高望重的老領導,但在我心中,光召先生更......
2024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導語|Introduction 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人類需求的不斷提高,導致環境污染逐步加劇。盡管全球正在努力消除現存的污染物,但新污染物的不斷引入仍然對人類和地球構成重大威脅。因此,......
近日,“中樞神經重建國際大科學計劃”(以下簡稱中樞神經重建計劃)申報啟動會在廣州市召開。據了解,中樞神經重建計劃由暨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目前,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的組織......
8月12日,“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公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戰斗英雄黃宗德入選。王永志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主持我國多型號導彈研制、火箭研發和參......
1955年8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大標題格外醒目:黃葆同因申請回國曾遭美國當局無理拘禁。自此,黃葆同的名字和他沖破險阻、艱難歸國的歷程開始為國人所知。1947年,黃葆同赴美留學。他先在得克薩......
國際水協會(InternationalWaterAssociation,IWA)于2024年8月10日宣布,授予中國 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 院士Honorary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