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完成日本核泄漏第二次海洋監測
由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二航次任務圓滿完成,30余名監測隊員乘坐“向陽紅09號”監測船近日歸來。 這是我國再次在西太平洋公共水域實施的放射性監測工作,在第一次監測的基礎上,此次繼續深入掌握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我國海洋環境的影響,構建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陳力群介紹說,本航次歷時一個月,航程約6100海里,工作涉及放射性大氣、放射性海水監測,以及與放射性相關的海洋生物、化學及動力場環境監測。航次恰逢冬季大風時期,監測作業海域風浪很大,船舶搖擺劇烈,實施監測工作十分困難,但全體隊員和船員精誠合作,圓滿完成了與海洋放射性相關樣品的采集工作。 據悉,本航次于2011年11月28日從青島起航。航次外業工作結束后,我國海洋科研人員將立即對監測樣品進行分析、測試,盡快獲得科學監測數據,分析評估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鄰近大洋及我國管轄海域可能造成的影......閱讀全文
我國完成日本核泄漏第二次海洋監測
由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二航次任務圓滿完成,30余名監測隊員乘坐“向陽紅09號”監測船近日歸來。 這是我國再次在西太平洋公共水域實施的放射性監測工作,在第一次監測的基礎上,此次繼續深入掌握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我國海洋環境的影響,構建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
我國啟用核泄漏氣象監測系統
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朝鮮進行第3次核試驗后,中央氣象臺緊急啟動了核應急響應預案,啟用最新“核及危險化學品泄漏氣象緊急服務系統”。該系統可對核放射性物質的擴散軌跡、擴散濃度和沉降范圍等進行分析預報。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之一,當全球任何地方出現核電
國家海洋局:福島核泄漏尚未影響我國海域
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家海洋局稱日本福島核廢物或已進入中國海域”,引發公眾關注。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相關人員1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海洋局密切關注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核泄漏目前已顯著影響日本以東及東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尚未對我國海域產生影響。
海洋局:中國管轄海域尚未受福島核泄漏事故影響
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為積極應對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我國管轄海域及西太平洋海洋生態環境的長期影響,在2011-2012年四個監測航次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海洋局于2013年4月24日至6月2日組織開展了2013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一航次監測工作(總第五航次),重點對日本福島東南方向西太平洋公海
研究稱福島核泄漏事故釀史上最嚴重海洋污染
3月22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發現冒出黑煙,工作人員已迅速撤離現場。 綜合報道,法國核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IRSN)10月27日稱,因日本福島核事故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銫總量達到27.1千兆貝克,釀成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海洋污染。 但該
海洋學家擬建海洋酸化國際監測網絡
據《自然》網站近日報道,全球海洋學家努力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計劃正在逐步成型,他們本周擬定將搭建國際監測網絡,借助遠程傳感器等測量二氧化碳所致的海洋酸化對于水生生物的影響。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海水酸堿度降低的現象。海洋表層水的pH 值約為8.2,呈弱堿性。研究
國家海洋預報臺-我國海域短期內不受日本核泄漏影響
記者從國家海洋預報臺獲悉:3月17日,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附近海域海流總趨勢仍然繼續往東,根據大氣和海流環流狀態對我國海域環境放射性污染預測分析,短期內不會影響我國海域。 國家海洋預報臺預計,未來3天,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向偏南方向漂移擴
全球海洋學家擬建國際海洋監測網追蹤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脅全球,國際海洋檢測網應運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過去3億年來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萬年前極熱時期。 據《Nature》網站近日報道,全球海洋學家共同努力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計劃正在逐步成型,他們將于本周擬定搭建國際監測網絡的具體方案,希望借助遠程傳感器等檢
海洋監測技術及裝備淺談丨2017級海洋講座
2018年1月5日下午,在青島三十九中新校區的小劇場,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寧春林工程師,為2017級的學生們帶來了“海洋監測技術及裝備淺談”的講座。這場講座為我們推開了海洋科技的大門,讓我們對海洋的了解更深、更廣了! 我們生活在海濱城市青島,與富有奧秘的大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寧
市海洋局:上海海域海水質量穩定-輻射未現異常
日本核泄漏事件有沒有污染海洋?會不會影響上海附近海域?昨天,記者從海洋、環保、氣象等部門了解到,本市海域海水質量穩定,未受日本核泄漏事件影響。來自環保部門的信息顯示,截至昨天16時,根據本市輻射站、浦東張江、金山、崇明四個連續自動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站的監測結果表明,本市輻
日本福島核泄漏影響臺灣-多種海魚檢測出銫137
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 本報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中國海域的影響,在前期監測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海洋局于2012年11月8日至12月23日組織開展了2012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監測工作。 結果
蓬萊油田溢油事故仍在影響渤海海域
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其中,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嚴重污染,影響仍然存在。而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尚未對我國管轄海域造成影響。 公報顯示,2011年6月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對渤海海洋生態
德國專家稱日本核泄漏不會對海洋生物造成長期污染
德國負責漁業環境放射污染監測的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說,根據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取得的經驗,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魚類等海洋生物造成長期污染。 該研究所根據日本公布的有關數據推測,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近日未出現明顯變化,其成份包括半衰
德專家說日核泄漏不會對海洋生物造成長期污染
德國負責漁業環境放射污染監測的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說,根據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取得的經驗,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魚類等海洋生物造成長期污染。 該研究所根據日本公布的有關數據推測,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近日未出現明顯變
西太平洋放射性監測第二航次凱旋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今天上午,由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二航次任務圓滿完成,監測隊員乘坐“向陽紅09”號監測船凱旋。這是我國第二次在西太平洋公共水域實施放射性監測工作。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陳力群介紹,在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的基礎上,第二航次繼
國家海洋局采購大批海洋監測儀器
2011年8月7日,山東齊信招標有限公司受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委托,就其海洋調查、監測儀器設備招標項目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在國內進行采購,歡迎合格投標人前來投標。 一、招標項目編號:QX1119035 二、茲邀請合格投標人就下列內容提交密封投標文件并參加公開招標: 包號設備名
國家海洋局: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我國海域可能性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8月12日在給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函作出的書面回復中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范圍,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由
日本福島核廢物可能已進入我國海域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8月12日在給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函作出的書面回復中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范圍,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全球海洋監測網數據監測為全球氣候把脈
法國研制的新型浮標“Deep Arvor” Argo全球海洋監測網示意圖 近年來,全球圍繞氣候變化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科學家仍難以準確預測各種極端天氣,對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和升溫幅度也存有較大爭議。這一方面是囿于地球氣候異常復雜,難以預測;另一方面,氣候研究仍缺乏系統詳實的氣象數據資料。
專家視點-|-海洋監測與海洋互聯信息網業務現狀分析
引言 2010年夏天, 墨西哥灣因石油泄漏導致石油鉆塔爆炸, 嚴重損害周邊海洋環境; IBM和Beacon聯合研究院曾經共同發起一個項目:計劃為哈德遜河創建一個環境監控系統, 把315 m長的河岸線變成一個分布式的水聲網絡, 進而收集生物、物理和化學信息, 然后統一發送到IBM數據管理中心;此
我國沿海生物樣品檢出放射性元素
國家海洋局8月23日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二批次結果顯示,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島核泄漏的顯著影響。生物樣品中檢出了我國沿海生物樣品中正常情況下難以檢出的銀-110m和銫-134。 6月16日至7月4日,國家海洋局針對日本福島核泄漏釋放的主要放射性物質銫-13
我國海洋環境年度公報發布-溢油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去年我國管轄海域環境狀況總體較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采購大批海洋監測儀器
廣州有德招標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采購代理機構”)受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以下簡稱“采購人”)的委托,就2011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海洋儀器采購項目(項目編號:GDNH599G/YD11G3128)進行國內公開招標。評審工作已圓滿結束,現將本次采購的中標結果公告如下: 一、采購內容、用途、
分析認為日本核泄漏近期不會影響我國
【事件】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3月15日16時發布了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值,結果表明,我國輻射環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電事故的影響。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旱表示,雖然總體上說目前日本的核安全狀
大連開發海洋環境監測網-提出建設萬畝海洋牧場
大連市三面環海,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產品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市海洋漁業局局長劉錫財稱,今年6月以來大連市投放苗種數量達30多個億,9月休漁期結束后,市民可以吃到品種更加豐富的人工養殖的海產品了。 據介紹,大連市最早在長海縣試點海洋牧場,近兩年,大連市提出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目前正在進行規劃,把
國家海洋局積極推進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建設
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及國家海洋局局黨組的部署,4月22日,國家海洋局召開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專題研討會,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項目進行討論,積極推進該項目建設。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書賢及國家海洋局各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
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監測技術中心”通過資質認定評審
圖1 擴項評審會議現場 推進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檢驗檢測機構服務能力,拓展監檢測業務范圍,海洋三所海洋監測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于2018年11月中旬向資質認定主管部門提出了擴項申請,國家計量認證海洋評審組組織有關專家對中心進行了資質認定擴項現場評審。 評審組會上聽取了中心關于質量
我國完成西太平洋放射性監測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由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一航次于4日上午完成任務后返回廈門,該航次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島核事故對西太平洋可能造成影響的第一手數據。 據介紹,此次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歷時18天,航程約5000海里,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島核事
巴阿決定共同開發海洋監測衛星
據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網站報道,巴西與阿根廷兩國副外長和項目負責人在日前的會晤中宣布,在“巴西—阿根廷一體化與協調”框架內,巴西空間署和阿根廷國家空間行動委員會將共同開發名為“歌鶇—海洋”的海洋監測衛星。 該衛星將能夠觀測海洋顏色、監測石油勘探、進行海岸地區管理、幫
三亞完善監測系統修復海洋生態
國家住建部近日把三亞列入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目前已制定行動方案,明確推進的目標和時間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琦表示,要舉全市之力,推進城市“雙修”“雙城”工作,把三亞做強、做精、做優、做美。張琦要求領導干部努力踐行“三嚴三實”,推動“雙修”“雙城”早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