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國際食品安全博士論壇暨中國食品產業博士智庫成立大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200余名食品行業的博士及博士后參會,中國食品產業博士智庫同時宣布成立。 近年來,我國開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了眾多知識豐富、創新意識強烈的博士,加上每年大批學業有成的海歸博士投身食品科研和產業化,為我國趕超國際食品工業先進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前,我國食品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急需搭建一個吸引、集聚全球優秀食品行業人才的有效載體和渠道。中國食品產業博士智庫的成立,為食品行業高級人才搭建了溝通和技術交流的平臺,有助于構筑我國高水平食品行業人才團隊,發揮整體優勢,為食品產業創新提供科技支撐。......閱讀全文
9月26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以下簡稱食品風險評估中心)在京召開國際顧問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會議由食品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劉金峰主持,衛生部陳嘯宏副部長出席會議并致開幕詞,參加會議的還有食品風險評估中心各理事單位成員及中心中層管理人員。 陳嘯宏指出,食品風險評估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
聯合國有關機構預計,到210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100億,如果出生率略高于預期,世界人口屆時有可能突破150億。地球是人類的家園,隨著人口增加,過度開發和利用土地,科學家們對地球環境設定的九大安全防線中,生物多樣性喪失、氮與磷污染和淡水枯竭等幾項地球底線正瀕臨失守……生態信貸短缺挑戰人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科研人員在討論實驗結果 工作人員使用病毒氣溶膠采集富集儀進行檢測 科研人員在進行實驗分析 中國檢科院成功舉辦“全國檢驗檢測檢疫學術論壇”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與綜合國力競爭
2013年3月22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北京質譜分會和北京質譜中心共同承辦的2013年度北京質譜年會在北京昌平瑤臺溫泉酒店召開。本屆年會旨在加強學術交流,掌握與了解質譜技術及其色譜與質譜聯
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舉辦的,主題為“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和標準建設”的2013年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于4月18-19日在京召開。 食品安全監管亟須破解標準建設難題 據主辦方之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會議
近日,由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佛山市人民政府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下稱“佛科院”)共建的華南食品安全研究發展中心揭牌儀式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舉行。 據悉,佛科院將利用自身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方面的優勢,與省市合作,為佛山建設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市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佛科院與三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簽
強化從預防到控制的過程管理 從風險預防到風險控制,完善主動預防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強調對全產業鏈過程的有效管控,從而控制食品安全風險,這一理念也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君石院士在肯定取消了弊病明顯的分段管理體制這一進步的同時,特別指出必須重視監管模式的更新,他
顏光濤主任談BCEIA2019分析檢測與體外診斷國際高峰論壇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體外診斷(In Vitro Diagnosis, IVD)被稱為“醫生的眼睛”,它是指通過特定的儀器和試劑對來源人體的體液,如血液、尿液、糞便、組織等進行體外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的產品和服務,幫助醫生了解人體的疾病、感
在美國,數字醫療公司正成為風險投資家的“新寵”。以加州硅谷為基地,多家主打數字醫療服務的創業公司漸次浮現。 美國老牌通信公司高通是其中的積極者。其旗下風險投資機構高通基金(Qualcomm Foundation)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院長格奧爾基(右三)與山東理工大學張鐵柱校長(右二)以及山東理工大學蘭玉彬教授(右四)等合影。 又是一年春色好。3月27日,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頒發外籍院士證書暨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合作簽約儀式在山東理工大學舉行。據悉,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當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1年1月28日,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聯合國家經濟網、中國經濟研究院等智庫機構共同評選的“2020中國創新榜樣”榜單揭曉,聚光科技(行情300203)榮登榜單,與中交集團、中免集團、中石化易捷等企業一起位列中國十大創新榜樣企業。 聚光科技以前瞻性的視角布局,在2020年伊始,就積極
編者按:伴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和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知識的日益積累、臨床應用的不斷探索,醫學領域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新華社記者最近兩個多月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在精準醫學這一高科技領域的世界性角逐中,我國面臨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亟待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加強頂層設計
編者按:伴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和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知識的日益積累、臨床應用的不斷探索,醫學領域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新華社記者最近兩個多月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在精準醫學這一高科技領域的世界性角逐中,我國面臨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亟待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加強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