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發現》雜志在線版、《科學美國人》在線版日前報道,美國費米實驗室“萬億電子伏特粒子加速器”(Tevatron)的科研團隊宣稱,他們即將于下個月公布一項關于“上帝粒子”蹤跡的消息,并對該結果以“有趣”來形容。其具體內容立刻引發了諸多期待。據稱,Tevatron加速器產生的數據中,含有線索可以支持此前歐核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得出的結果。 去年7月,物理界的兩大圣殿級實驗室——歐核中心和費米實驗室,都先后宣稱或已“瞥見”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蛛絲馬跡,即是說著名的“上帝粒子”有可能已現身世間。不過,由于數據尚不足夠也未經嚴格驗證,兩實驗室都不敢言之鑿鑿。歐核中心一方面承認已有多位科學家認可,但同時強調“如今還得不出任何結論”,“不能排除是計算機模型缺陷、統計數據錯誤等造成的”。 目前,費米的Tevatron加速器業已黯然關閉,不過,對該加速器此前獲取的海量數據,分析工作卻并未完成。科學家一直在數十億次粒子撞擊......閱讀全文
如果把一個東西切得越來越小,會發生什么?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在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觀中,物質可以被無窮盡地分割。不過,這種觀點一直未獲實驗證明。那么,物質的最小單元究竟是什么? 為探索這一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個模型對已知基本粒子進行了分類,
“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粒子 據國外媒體報道,帕多瓦大學的物理學家托馬索?多里戈(Tommaso Dorigo)日前在他的博客中稱,位于美國伊利諾斯州巴達維亞的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的一萬億電子伏加速器(T
北京時間7月13日,包括《每日電訊報》在內的幾家國外媒體報道了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物理學家托馬索·多里戈日前發表的個人博客文章。文中稱美國費米實驗室的萬億電子伏加速器(Tevatron)很可能已經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即所謂的“”。但14日清晨,《新科學家》卻登文辟謠,幾乎同時,各媒體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10月3日,提出“上帝粒子”的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Leon Lederman)在美國愛達荷州逝世,享年96歲。 萊德曼1922年出生于美國紐約,1943年從紐約城市學院化學專業畢業,1951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 1988年,萊德曼因發現μ子中微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
自從1985年2月13日記錄下第一次碰撞以來,物理學家們在Tevatron上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9月30日,高能物理學家將關閉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巴達維亞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作為這個國家最大的粒子加速器,Tevatron始建于1983年8月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7月2日宣布,該實驗室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的數據“強烈表明”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不過,還需要根據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結果來建立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更堅實證據。 費米實驗室表示,科學家在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500萬億次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7日(北京時間)報道,研究人員對來自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粒子加速器的數據分析后認為,可能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也可能是一種新的自然力。但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還需進一步分析以驗證是否屬實。本次實驗研究是通過質子和反質子對撞以探索宇宙原理系列實驗的一部分。 盡管
《自然》雜志梳理了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學中的一些發現——研究人員屢次任其自生自滅,卻發現它們總是“陰魂不散”。 當一項科學成果看上去展示出一些真正新穎的東西時,隨后的實驗應該或者證實它——使教科書重寫,或者證明它是測量異常或試驗錯誤。不過,一些發現似乎永遠夾在兩者中間。即便是努力重現這些成果,
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于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磁體受損迫使其在2008年首次關閉 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主管表示,這臺對撞機最早將于2月25日重新投入使用,即便只能以原來一半的功率運行,它仍有可能發現素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證據。 大型
《自然》雜志日前對2011年的科研熱點進行了預測,涵蓋生命科學、醫學科學、地球科學、數理科學四大領域。 Eemian時期氣候反演研究 格陵蘭北部冰芯鉆取(NEEM)項目目前已成功在2500多米深處達到基巖。科學家正在對冰芯中所含氣體和各種粒子進行分析以獲取Eemian間冰期(這一時期的全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近期的研究表明,神秘莫測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多種形式。 美國能源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亞當·馬丁及其同事近日在對來自DZero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后提出,也許存在多種形式的希格斯玻色子。 DZero實驗用
希格斯玻色子是由英國人希格斯等物理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基本粒子,被認為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但這種粒子就像神話中的獨角獸一樣難覓影蹤。盡管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尋找其蹤跡,但致力于此項研究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近日表示,一些跡象表明,這種粒子也許真不存在,只是人們的“幻想”。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組負責人發來的賀信。 這是在沒有灌裝閃爍液之前的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內部照片。該探測器用于捕捉反中微子產生的微弱閃光。高靈敏的光電倍增管排列在探測器的壁上。 由于粒子物理學在破解宇宙之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所以該研究領域的每一項重大進展都
大型強子對撞機大型強子對撞機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近日再次向新的世界紀錄發起沖擊。上周末,大型強子對撞機完成了每秒1萬次的粒子對撞實驗,創造了對撞質子數的新世界紀錄。物理學家相信,這是大型強子對撞機邁向物理學新領域的堅實一步。 2009年11月,大型強子對撞機實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