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科學院和美國文理學院院士Richard R. Schrock作客西北大學“諾獎論壇”第二講。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向Schrock頒發“西北大學榮譽教授”證書。聘任儀式由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主持。 Richard R. Schrock為西北大學相關專業600余名師生和西大附中55名高中生代表作了“Adventure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atalysis(無機化學和催化大冒險)”的專題學術報告,生動講述了他的化學科研之旅。他形象地比喻烯烴復分解反應是“化學反應中的交換舞伴”。Schrock介紹,因對這一反應的濃厚興趣,他在十余年的時光中不斷探索與創新,最終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出可有效用于換位合成法中的金屬化合物催化劑的科學家,也因此......閱讀全文
諾獎論壇嘉賓聚首中國科技館 能源與環境主題展隆重開幕圖片說明:能源與環境主題展開幕 9月14日,能源與環境主題展在中國科學技術館拉開了帷幕。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世界著名科學家出席了開幕式。 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的一部分,“能源與環境主題展”從科學的角度揭
屠呦呦是“三無”人員——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出國經歷,不是院士。她是1955年的大學畢業生,學的又是中醫,你說有哪些訪問學者出國去學中醫?談及屠呦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機研究員李國杰的幾句話引起了大家的笑聲。 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屠呦呦,引起社會對國內科研評價體系的廣
一、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 時間: 6月20-23日; 地點:福建省廈門市; 預計參加人數: 2000人 主題:創新型社會與化學的責任 內容及范圍:1.綠色化學;2.環境化學;3.化學生物學;4.納米化學;5.應用化學;6.有機化學;7.聚合物科學中的理論、模擬和計算研究;
2015年4月21日,第20屆全國色譜學術報告會及儀器展覽會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完美落幕。本屆大會歷時三天,共有669篇論文參加交流,內容涉及到色譜在能源、環境、生命科學、食品安全等領域的應用,來自全國各地的215個單位近千名科學家,及49個國內外著名廠商參與了本次會議。 閉幕式由中科院大連
2014年11月12日,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進入“新三板”上市,成為國內首家石墨烯上市企業。 2013年2月,諾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爵士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接受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譽理事長馮冠平饋贈由中國制造的全球首款石墨烯觸屏手機。 ■創新驅動發展 “這
中國顆粒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將于2020年10月23-25日(10月23日報到)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本屆會議由中國顆粒學會、大同大學(臺北)、臺北科技大學共同主辦,中國顆粒學會生物顆粒專業委員會、集美大學、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科技大學、中國計
一頭灰白色的卷發,一襲黑衣,棕色挎包。很難相信,這樣一位“鄰家奶奶”,就是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尤納斯。9月24日,在第二屆中國西部海外人才科技合作論壇上,阿達·尤納斯作了15分鐘的主題演講,內容與她正在研究的精準抗生素有關。 會后,這位化學界“大腕”抽空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采
由中國質譜學會(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儀器專業委員會、無機質譜專業委員會和同位素質譜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19年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將于2019年9月20日至23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組委會將邀請相關質譜領域的院士和
張宏福 “我是秦嶺大山深處山陽縣漫川關人,多年來一直研究地球巖石圈地幔的形成和演化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開門見山地介紹道,“一個離不開大山石頭的地質人。” 1977年,中斷了10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當時還是一個農家少年的張宏福第一次離開漫川關這個秦尾楚頭的水旱碼頭小鎮,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科研人員在討論實驗結果 工作人員使用病毒氣溶膠采集富集儀進行檢測 科研人員在進行實驗分析 中國檢科院成功舉辦“全國檢驗檢測檢疫學術論壇”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與綜合國力競爭
2014年分析測試行業精彩回顧:國家政策與十二五、十三五 201
一場科研大咖,企業高層巔峰碰撞的饕餮盛宴一場高規格、高標準、高品質的高端行業技術研討會一場科研領域最熱話題/政策技術進展探討一場生態環境領域高效溝通與對接交流的商務合作平臺 作為國內外土壤修復和監測行業重要的溝通交流平臺和窗口,Soitec China論壇每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 第四屆
2015年,誰是中國科技界最牛的“牛人”?這一年,我們又造出了哪些“神器”?發生了哪些大事將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科研成果的轉化? “牛人” 【屠呦呦】本土科學家首獲諾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因而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生
2015年3月8~12日,匹茲堡分析化學和光譜應用會議暨展覽會 (Pittcon 2015),將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Ernest N. Morial會展中心隆重召開。近期,Pittcon 2015計劃委員會對外公布了14個杰出貢獻個人榮譽獎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Pittcon 2020將于2020年3月1日-3月5日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麥考密克廣場舉行。近日,Pittcon 2020計劃委員會公布了杰出貢獻個人榮譽獎和Pittcon 2020傳承獎,共有15位科學家獲獎。這些獎項主要是表彰為分析化學和應用光譜學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2019年即將過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對本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熱點人物及事件進行簡要梳理,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獲“共和國勛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并于
2019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專業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現將通過專業評審的4項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260項陜西省“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建議獎勵項目在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和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網站公布。最高科學技術獎建議獎勵人選(4人)序號候選人提名單位1安芷
3月5日,記者從全球科技創新論壇秘書處獲悉,由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科學院院士Jean-Marie Lehn,1986年圖靈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John Hopcroft,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等十多位國際知名學者等發起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宣告創
“一帶一路” 創新之路編者按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5年來,“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成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造福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本報今起開設專欄“‘一帶一路’ 創新之路”,推出系列報道,展現各地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將‘一帶一路’
近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承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一次青年學者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主題為“屠呦呦教授獲諾獎給中醫藥科研傳承與創新的啟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從“諾獎體會與啟示”“中醫藥發展的機遇”“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三個方面對中醫藥科研
4月24日至29日,本年度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專業盛會在大連世博廣場召開。本次會議囊括了第一屆生物能源大會、第一屆海洋生物技術大會、第四屆工業生物技術大會、第二屆中國大連DNA及基因組活動周、第二屆工業酶與生物催化大會、第二屆石油微生物大會及第二屆中國大連國際生
進入11月,北京迎來一輪降溫,然而國家會議中心卻人氣爆棚。為期3天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此舉行,10位生命科學領域的諾獎得主出席會議并作特邀發言。66個分論壇,覆蓋生命科學研究的各領域——結構生物學、神經科學、合成生物學、納米生物技術、感染與免疫、細胞
今天下午,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在京舉行了第151 場報告會。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丁洪在報告中梳理了60年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歷和研究計劃,他與數百名學子暢談如何在實驗物理學中取得重大突破,并對今年的
參與學術會議,是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好的學術會議,可以產出新的研究方向,甚至誕生一個新的學科。它也因此被稱為創新的“發源地”。 “然而,只有充分的討論,學術會議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科學家才會更有收獲。”中科院院士蔣華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戈登研究會議的
第八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新聞發布會3月19日由科學網和新浪網聯合在線發布。發布會表示,第八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將于6月18日~20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召開,會議將以“利民惠民 發展生物產業”為主題,結合我國生物產業發展情況以及天津生物產業發展特色,為國內外從事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的研發機構和企業搭建
11月18日,是科學界的“大日子”。當天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在京舉行頒獎典禮。 著黑西裝,打領結,左側口袋裝著口袋巾——盛裝出席的科學家,是今天的絕對主角。 他們是生命科學獎得主李家洋、張啟發,物質科學獎得主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林本堅。生命科學獎另一位得主
參與學術會議,是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好的學術會議,可以產出新的研究方向,甚至誕生一個新的學科。它也因此被稱為創新的“發源地”。 “然而,只有充分的討論,學術會議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科學家才會更有收獲。”中科院院士蔣華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戈登研究會議的啟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
2017年12月6日,中國科學技術部與英國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部在英國皇家學會共同舉辦“中英科技創新合作:共塑黃金時代”論壇。 該活動是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會議的重要活動之一。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與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英國大學、科學、研究與創新國務大臣
今天上午,2013第四屆基因產業大會在海南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開幕,四位諾貝爾獎大師與來自58個國家的七百余位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齊聚海口,展望全球基因產業未來發展。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彭玉,海口市市長倪強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海口市副市長任清華主持。 本屆大會秉承前幾屆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