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從水母中分離抗氧化蛋白獲國家ZL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鵬程研究員等完成的“從水母中分離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蛋白及其應用”,7月4日獲國家發明ZL授權。 該發明涉及海洋生物,具體講是兩類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水母蛋白。其分離步驟為:將水母絞碎細胞破碎后,加入磷酸緩沖溶液中,2-6℃浸泡 0.5-2h;轉速10000-20000rpm,離心10-30min,取上清液;磷酸緩沖溶液二次浸取,轉速10000-20000rpm,離心10-30min;合并兩次離心的上清液;用凝膠過濾層析法,將合并的上清液分離,得到兩類水母蛋白;它們屬于天然抗氧化劑,抗氧化活性高,能夠抑制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羥自由基(OH) 的產生,防止紅細胞因過氧化氫氧化溶血和肝脂質過氧化。 該發明具有如下優點:一是抗氧化活性高。水母蛋白抗氧化活性高,可作為抗衰老藥物的藥源,同時也為天然食品添加劑的研制提供新途徑。二是無毒害。水母蛋白屬于天然抗氧化劑,對人、畜均無毒害。......閱讀全文
海洋所:從水母中分離抗氧化蛋白獲國家ZL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鵬程研究員等完成的“從水母中分離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蛋白及其應用”,7月4日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該發明涉及海洋生物,具體講是兩類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水母蛋白。其分離步驟為:將水母絞碎細胞破碎后,加入磷酸緩沖溶液中,2-6℃浸泡? 0.5-2h;轉速10000-20000rpm
中科院海洋所:水母毒素致死機制研究獲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出版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期刊《蛋白質組學研究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水母毒素致死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該研究結果為研制水母蜇傷治療藥物以及應對重癥水母蜇傷患者的急救提供理論指導。 水母蜇傷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公共健康與安全問題之一。每年由水
水母蛋白點亮激光
有價值的蛋白 多虧這些謙遜的水母,更加安全地繪制人體細胞的激光或將很快應用于臨床。 常規激光,比如逗小貓的指示器是通過讓相同的光子在一個腔體內彈跳并散射從而產生光。若將其擴大規模則需要大量能量支撐。 另一種類型的激光叫作極化聲子激光,通過在受刺激的分子中間來回傳遞光子發揮作用。與常規激光不同,
海洋所“水母活性肽與蜇傷解毒劑”科研成果成功轉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所與水母娘娘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東方美谷舉行“水母活性肽與蜇傷解毒劑”成果轉化項目簽約儀式。 水母(英文名稱:Jelly Fish):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屬于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
中國近海水母爆發關鍵過程、機理及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啟動
1月15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國近海水母爆發的關鍵過程、機理及生態環境效應效應”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舉行。 項目首席科學家、海洋所所長孫松研究員介紹了項目總體情況。項目組6個課題負責人分別作了課題研究計劃的報告。與會專家現
沒大腦的神奇櫛水母:叫水母非水母
沒大腦的神奇櫛水母 據報道,在陸地上,我們的身邊充滿著各種色彩的生物——色彩斑斕的鸚鵡,艷麗的綠甲蟲,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美麗的生物。但在我們海洋的深處,這里的情況看來要單調的多了——因為到處都漆黑一片,艷麗的色彩并不會給你帶來什么用處。然而這里就有一種生物演化出了幾乎堪稱海洋激光秀的美麗色彩,這就是
2022年中韓生態災害水母爆發專題研討會召開
?2022年中韓生態災害水母爆發專題研討會召開? ?楊風帆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韓國海洋環境管理公團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了中韓生態災害水母爆發專題研討會。本次會議旨在交流兩國在水母災害爆發機制、水母監測及防控技術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并以此為契機討論未來中韓海洋生態環境管
2022年中韓生態災害水母爆發專題研討會召開
?2022年中韓生態災害水母爆發專題研討會召開? ?楊風帆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韓國海洋環境管理公團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了中韓生態災害水母爆發專題研討會。本次會議旨在交流兩國在水母災害爆發機制、水母監測及防控技術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并以此為契機討論未來中韓海洋生態環境管理與研究合作
青島海邊水母泛濫-大量現身五四廣場海域
▲五四廣場附近大量水母出沒 ◥只有巴掌大小的水母。 近日,大量水母出現在五四廣場、奧帆中心附近海域,一個個傘狀的透明水母引來不少游客駐足。18日,記者了解到,個頭小、上岸早成為今年水母活動的特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表示,水母泛濫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具體爆發原因尚
中科院卜鵬程課題組等發現小腸干細胞自我更新調控機制
2017年4月28日,歐洲知名學術期刊《EMBO Press》旗下系統生物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鵬程課題組與杜克大學Xiling Shen課題組關于Notch正反饋信號通路促進小腸干細胞自我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科院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13日在線刊發了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課題組和相建海、李富花研究員課題組主導,天津生物芯片技術公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單位合作,由張曉軍、孫麗娜、袁劍波等青年科研人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協力完成的研究論文“The sea c
水母黏液的妙用
以色列布勞德工程學院近日發表聲明說,由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從一些水母中提取的黏液可在水中“捕獲”微小顆粒并加速其沉淀,從而較為高效地去除微塑料等污染物質。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雜志上。領銜這一研究的以色列布勞德工程學院教授伊薩姆·薩巴赫在聲明中介紹,研究表明一些
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6月9日下午,中央紀委駐中科院紀檢組組長、中科院黨組成員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中科院巡視工作辦公室主任李曉光向南海海洋所班子成員反饋了院巡視組于4月19—21日對所黨政領導班子巡視的基本情況,張偲、黃良民等領導班子成員針對反饋意見作了表態和發言。李志剛充分肯定了南海海洋所近年
海洋所研究生教育獲中國科學院多項獎勵
近日,2010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優秀導師獎及各項冠名獎學金、獎教金的評審結果揭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喜獲多項獎勵。其中,中科院院長特別獎1人,院長優秀獎2人,優秀導師獎1人,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1人,朱李月華博士生獎3人,地奧獎2人。 海洋生物學專業博士生張峘(導師宋林生研究
海洋所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簽訂科技合作協議
7月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簽署科技合作協議。 中科院海洋所黨委書記王輝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分別代表雙方簽署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國家對海洋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基礎研究和海洋應用業務需求,充分挖掘各自在科研、業務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潛力,緊密結合科研和業務技術,開展
院網絡中心同海洋所舉行科研信息化工作研討會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院網絡中心)所長助理、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南凱研究員一行應邀訪問海洋研究所,就科研信息化有關工作進行了交流研討。公共技術服務與管理中心、標本館、環流室、膠州灣生態站等信息化工作相關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首先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李翀副研究員介紹了院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出版《計量海洋生態學》
近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王友紹編著的《計量海洋生態學》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據了解,計量海洋生態學是海洋科學中一門全新的交叉學科。該書以計量海洋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貫穿始終,對我國熱帶(如西沙)、亞熱帶(如大亞灣、珠江口)以及大西洋(西北臂)典型海域環境與生態學變化特征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板塊俯沖起始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81.shtm 海洋所科研人員與IODP351航次人員合影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課題組李賀、孫衛東與綜合大洋鉆探(IODP)351航次首席科學家Arculus教授等IOD
中科院海洋所揭示海底峽谷內波動力機制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尹寶樹研究團隊基于超高分辨率非靜力內波數值模式,揭示了我國東海西南部峽谷地形和黑潮共同調制下內潮和內孤立波的非線性演變和耗散過程,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Ocean Modelling上。 作為一種重要的中小尺度運動過程,海洋內波在物質輸運和能量傳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南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洪義國擔任IBB雜志編委
近期,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重點實驗室的專家洪義國應邀擔任了國際期刊《國際生物退化和生物降解雜志》(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IBB)編委,任期到2011年。作為編委,洪義國主要負責稿件審核、推薦本研究領域原創性和最好的稿件,以及
中科院海洋所改性黏土治理赤潮噴灑設備通過驗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由該所研發、兗礦北海高嶺土有限公司制作的改性黏土治理赤潮專用噴灑設備,在廣西防城港市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據了解,該成果是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俞志明承擔的“廣西防城港核電廠一期工程取水海域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暴發預警監測與改性黏土消殺設施建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性
榮成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永凱訪問南海海洋所
座談交流 12月18日,山東省榮成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永凱一行7人訪問參觀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海洋所院地合作與開發處副處長(主持工作)袁濤萍對李永凱一行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南海海洋所科研成果轉化的情況,孫恢禮研究員、潘劍宇副研究員介紹了近年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
李博:走遍內蒙古的中科院院士
李博曾在北京大學工作,懷著對草原的熱愛,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大學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于1959年初同妻子蔣佩華一同調入內蒙古大學生物系任教。他率先在內蒙古大學建起我國第一個植物生態專業,此后又相繼建立了生態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他還多次主持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專題和省部
Pharmaceuticals:藥用植物鼠李抗氧化抗炎及化學成分新研究
鼠李(Rhamnus prinoides),又名“gesho”,是一種廣泛生長于非洲的常綠灌木。鼠李的根及根皮是非洲當地傳統的藥用植物,用于治療皮炎、肺炎、關節炎、背痛、胃痛、淋病、瘧疾、扁桃體炎、感冒、消化不良、疥瘡、頭癬、濕疹等。同時,鼠李也是非洲當地常見的啤酒工業原料。目前,對鼠李的抗炎、
海洋所與舟山市簽署科技合作協議
6月3日,舟山市副市長朱世強一行訪問中科院海洋所,雙方共同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標志著海洋所與舟山市的全面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 海洋所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與來訪客人進行了座談,該所副所長張國范主持會議。 海洋所所長孫松向朱世強一行詳細介紹了海洋所基本情況,重點介紹了研究所在科研成
中科院知識產權投資公司與美潔爾公司共建合作基地
9月26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知識產權投資公司與深圳美潔爾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產學研知合作基地掛牌儀式在深圳美潔爾公司舉行。南海海洋所所長助理謝強與深圳中科院知識產權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K、深圳美潔爾公司董事長朱躍龍、惠州市大亞灣招商局副局長黃漢南共同為“產學研知合作
Nature:水母基因組之謎
太平洋側腕水母的基因組中缺少很多常見基因。 櫛水母基因序列草圖的發表揭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神經系統。 櫛水母(comb jelly)——或櫛水母門動物(ctenophore)——看起來就像微小的迪斯科球,它們利用特殊的纖毛推動自己在海洋中游動,并且用粘性觸手來捕獲更微小的獵物。圣奧古斯丁佛羅里達大
海洋所召開人才工作會議
11月21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人才工作會議召開。海洋所所長孫松、黨委書記王啟堯、副所長李鐵剛出席會議,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參加會議。 人事教育處程培周首先傳達了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召開實施人才計劃暨崗位管理辦法工作部署會議精神、院人才辦關于國家重點人才計劃政策解讀
牡蠣基因組測序項目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啟動
牡蠣基因組測序項目(OGP)日前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介紹,開展牡蠣全基因組測序和組學研究,揭示牡蠣各種特異性狀的基因組學基礎,可以提升貝類和海洋基因組學研究水平,促進發展貝類養殖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牡蠣的故鄉,分布有近20種牡蠣。牡蠣是一種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首次育出最大雙殼貝類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喻子牛等人,通過優化和創新親本暫養促熟、誘導配子排放、受精孵化、幼蟲培育、蟲黃藻植入、附著變態、稚貝中間培育、幼貝育成等技術環節,成功培育出硨磲幼貝,從而為硨磲的種群資源恢復、島礁生態系統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同時,研究人員在繁育過程中突破了關鍵瓶頸技術,為硨磲苗種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