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報道,美國能源部官員上周宣布,如果長基線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LBNE)按照原計劃進行,他們很難為這項實驗計劃提供經費。隨著這一消息浮出水面,LBNE實驗的未來命運陷入險境。本周,LBNE項目負責人將在伊利諾斯州巴特維亞的費米實驗室舉行會議,商討如何挽救這項實驗。 LBNE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實驗,用于研究中微子這種已知最輕的粒子。這項實驗的支持者認為,雖然大型強子對撞機(以下簡稱LHC)讓日內瓦的高能物理學研究機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領域無可爭辯的中心,這項實驗仍能讓美國在粒子物理學領域擁有重要一席之地。LBNE實驗關注的問題與LHC不同,通過研究中微子的行為尋找與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具有統治地位的對稱性理論相矛盾的現象。 LBNE實驗發言人、紐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米林德·迪萬表示:“如果他們不愿意實施這項計劃,他們可以告訴我們,但他們并沒有這么做。他們要求我們提出......閱讀全文
在距離我國大亞灣核電站僅360米的地下,堅守著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工作在地下100米的寂靜巖洞里,卻是奮斗在粒子物理研究的最前沿。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他們所要做的是揭開中微子最后一個未被破解的振蕩模式,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都想解開的謎。 經過近10
2017年1月9日,人民大會堂主席臺,聚光燈再次打到王貽芳身上,這位年輕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代表團隊又領到了一個大獎——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去年,王貽芳獲得了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此刻,他表示:“物理學的基礎研究并沒有直接的應用價值,卻引領我們進一步理解世界、認識宇宙。
比光跑得還快的中微子?本月早些時候意大利研究人員報告的這個消息一旦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乃至整個現代物理的基石都將遭到嚴峻挑戰。 然而,對這一“顛覆性發現”,包括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等在內的多數科學家持謹慎懷疑態度。一些科學家認為,相關研究出現了誤差或計算錯誤
古靈精怪的中微子最近又要搞事情。不過這次,它和地球扯上了關系。 科學家在近期發表的《自然通訊》雜志上撰文認為,最新方法可通過中微子來分析地球內部熱量的準確來源。 中微子這種極小的、虛無縹緲的粒子與地球有什么關系?科學家們又是如何通過它透露出的蛛絲馬跡來研究地球內部秘密的? 利用中微子研究地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又一個重大項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10月13日在深圳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大亞灣核電基地動工。 該實驗是在中國進行的、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大型基礎科學研究國際合作項目,是中美兩國目前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實驗的國際合作組有中國(包括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試圖破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圖為兩個直徑5米、高5米的中微子探測器。 中微子振蕩 假設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比賽中,運動員將當年世界杯專用球“普天同慶”射入球門,隨后卻發現這個球變成2006年德國世界杯專用球“團隊之星”,因此進球被判無效。這種現實生活中無法
歐洲科學家發現中微子超光速現象 違背愛因斯坦相對論 現代物理學或被重寫這回,愛因斯坦錯了? 突破光速、超越時空是不少科幻小說的主題,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斷言光速是任何物質在真空中的最快速度,小說家的幻想沒有依據。一些歐洲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中微子速度超過光速。如果實驗結果經檢驗得以確認,愛因斯
■ “超光速中微子‘現身’ 愛因斯坦錯了?”追蹤 超光速的中微子的發現,將顛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無疑是令整個人類興奮的偉大發現,科學也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昨日(9月2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中微子研究專家曹俊表示,要論證超光速中微子的發現,最重要的是要進行重復實驗,但是同
從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實驗,到大范圍內推廣最新醫學進展;從幽深的海洋到遙遠的太空,一步步推進探索的極限,中國科學研究正在展示出萬丈雄心。英國廣播公司近日(BBC)關注中國的科學革命,他們進入這些頂端的中國實驗室和科研場所,采訪了大批中國一線科研人員,以大量的圖文關注中國在
1998年6月4日至9日,中微子物理學界的盛會NEUTRINO’98在日本高山(Takayama)召開,它開啟了中微子物理學的春天。在隨后的20年間,中微子振蕩實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性的成果。回過頭來看,那次會議的規格之高和歷史意義之深遠,怎么說都不過分。 當年參加NEUTRINO’98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屠呦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
兩座核電站之間,700多米深的花崗巖下,正開掘一個巨大的空洞,容納一個12層樓高的“水晶球”。來自球中的一次次閃爍,將吐露中微子的身世秘密。 位于廣東的正在建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最復雜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與當前最好的國際同類裝置相比,它的規模大20倍,精度提高近一倍。 世
電瓶車在隧道里徐徐穿行,車上的人仿佛被這個陰暗潮濕、看不見盡頭的迷宮震懾住了,一路默不作聲。電瓶車孤獨的馬達聲反射在周圍的花崗巖上,演化成為一種延綿不絕的回響。 突然,一切戛然而止。在這座大山的腹地,海平面以下20米的地方,眼前出現了一個高達十幾米的空曠大廳。就在一個月前,一項轟動全
2011年10月,前后歷時8年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初步建成,開始了它尋找神秘中微子的科學探索。 正是因為一群離核反應堆360米、在100米地下工作了8年的科學家的努力,一個讓世界等待了8年的答案即將被揭開。 “這個項目已經讓世界等待了8年” 對普通公眾而言,只在《2012》這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30日(北京時間)報道,法國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實驗方案,希望能搜尋到第四種中微子的“芳蹤”。科學家們表示,如果實驗證實第四種中微子確實存在,那么,不僅會給中微子科學帶來巨大影響,也將改變人類對物質組成的根本理解。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上。 粒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常年工作在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身處“不見天日”的工作環境,團隊卻解開了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都想解開的謎題——2012年3月8日,他們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震蕩模式,并測量到其振蕩機率。 由于這項震驚國際物理界的成果,王貽芳獲得科學界“第一巨獎”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成為了第
在一篇不同尋常的論文中,一位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表示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介紹是錯誤的。意大利里雅斯特市國際理論物理研究中心的Alexei Smirnov說,當時,兩位獲獎者因領銜中微子的龐大實驗而獲得該獎項。但諾貝爾委員會用簡潔有力的文字描述了其中一個實驗的研究結果,但這個只有12個單詞的描述是
借助全球最敏感的中微子探測器,一支國際物理學家團隊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告,他們已經直接探測到了在太陽內核發生的、由“基礎”質子—質子(PP)融合過程產生的中微子。 主報告人安德瑞·波卡爾是來自馬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學院的物理學家,他解釋說,在99%的太陽能源產生的步驟中,PP反應是第一步。利用這些中
最近,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參與的國際無中微子雙貝塔合作組(CUORE:Cryogenic Underground Observatory for Rare Events)宣布了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來自位于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地下實驗室CUORE實驗的第一
主注入器中微子振蕩實驗探測器。 來自一項中微子大型實驗的數據顯示,這種“神出鬼沒”的亞原子必定同時是兩種相互排斥的類型,這打破了人們對現實的感知。這一結論也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而這些理論通常是由高度受控的量子光學實驗揭示的,而非無法探測的中微子。 “如果你10年前告訴我,我們將能使用中微子研
即使探測少量的中微子,物理學家也需要諸如日本超級神岡般的巨型探測器。 圖片來源:KAMIOKA OBSERVATORY 有一種粒子公然藐視物理學家標準模型的規則,它就是中微子。根據理論,中微子不具有質量。但是,事實情況是,中微子有質量,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它們表現得“天馬行
科技日報北京11月9日電 美國舊金山時間11月8日下午7時,2016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在美國加州硅谷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揭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研究員、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陸錦標教授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獲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是中國科
今天出版的Science雜志刊登封面文章,“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找到耀變體發射超高能中微子的證據。 冰立方((IceCube)是美國設在南極洲極點處的中微子天文臺。它由分布在1立方公里內的86串光傳感器(光電倍增管)構成,每串60個,位于冰層下1450米到2450米。當高能中微子被冰俘獲,產生帶電
10月19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的全部8個中微子探測器正式運行取數,標志著實驗站的全面建成。此后,實驗站將持續運行3-5年,把中微子混合角sin22θ13的測量精度提高4倍,并開展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測量等相關研究。精確測量是科學發現和突破的基礎。θ13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精確的
幾天來,一則科學新聞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張同杰教授團隊在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下稱“超算中心”)“天河二號”上,模擬了宇宙從大爆炸之后1600萬年開始至今的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過程。為此,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大學城的超算中心,請超算中心主任袁學鋒先生對此進行深入解讀。 揭示中
編者按:2010年12月2日,《紀念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文集》首發式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在會上作了精彩發言,深切緬懷了的巨大科學貢獻和崇高品格,也講述了王淦昌對后學的真誠關懷以及對國家科學事業的深深憂慮。在此,我們約請李惕碚院士根據發言內容撰成此文,既作
工作人員在刻度系統調試現場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據記者了解,在此次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上海交通大學劉江來中微子團隊承擔著刻度系統的安裝、調試、取數和物理分析工作,也就是設計一把“刻度尺”,幫助測量出新的中微子振蕩幾率,從而為這一世界
關系到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能否推進至宇宙誕生后僅1秒的時期遺跡中微子在銀河系中的運動軌跡。東北大學供圖 日前,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張鑫與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張玨合作,在“宇宙遺跡中微子的引力結團效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N單體模擬中發展了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重加權方法,使得只利用一次模擬即
由中國、捷克、法國、芬蘭、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和美國的2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江門地下中微子實驗(JUNO)國際合作組30日在北京宣布成立。參與的研究機構和大學超過50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研究員當選為國際合作組發言人。合作組將依托JUNO,對中微子做進一步的研究。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