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海洋六號”年內將赴南海再探可燃冰

    在6月6日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研究員透露,我國第一艘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科考船“海洋六號”今年計劃赴南海地區的東沙、西沙、神狐海域對可燃冰進行專項調查。 據張洪濤介紹,“海洋六號”上配備了全世界最好的跟可燃冰考察相關的裝備,但還沒有使用過,此次將是該科考船首次對可燃冰進行專項調查。 “我們現在知道南海是存在可燃冰的,但可燃冰到底有多少,賦存狀態如何,目前尚不知道。”張洪濤介紹今年“海洋六號”出海的主要任務是地球物理層面的調查,包括儲藏面積大小等,但不采樣。“調查區域主要是大陸架附近,因為這些區域具備有利條件,主要是東沙、西沙和它們之間的神狐海域,具體區域我們還在研究。我們將做10―20項的專項調查,包括儲量、分布、厚度、開采對環境影響的措施等。”張洪濤透露,如果今年精確調查結果好的話,明年將準備打鉆采樣。 調查工作將和國外科學家及我國臺......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海洋六號”深入南海北部區域再探可燃冰

      □ 可燃冰又稱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氣體和水分子結合形成的白色結晶體,能像天然氣一樣燃燒,通常存在于大陸架海底地層以及地球兩極的永久凍結區域。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     □ 經研究人員多年研究,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共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含礦區總面積

    “蛟龍”明年或赴南海采集可燃冰樣品

    “蛟龍”號海試隊員揮舉紅旗向碼頭上的人們致敬。   “蛟龍”號機械手。   母船上的“蛟龍”號。   ■“蛟龍”歸來   可能人們對2010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紅旗的一幕還記憶猶新。明年,“蛟龍”號將有望再探南海,對南海的形成、環境、地質地貌進行研

    “海洋六號”計劃今年首探可燃冰

    在今天舉辦的第15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研究員透露,我國第一艘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科考船“海洋六號”計劃今年赴南海地區的東沙、西沙、神狐海域對可燃冰進行專項調查。  “海洋六號”是中國自行設計并建造的國內第一、國際先進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

    海洋六號或明年開鉆南海可燃冰 夠我國用130年

      當日下午6時許,前往太平洋執行大洋27航次科考任務的“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經過近32個小時的艱苦航行,及時地避開了臺風“瑪娃”尾部和受南海西南季風影響形成的大風、暴雨和巨浪區域,正在穿過海況相對平穩的巴林塘海峽,預計6月11日到達太平洋西部的馬里亞納海溝目標工作區。   昨天,在中國科協舉行

    南海是怎么成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至此圓滿完成了兩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這次鉆探,掀開了3800萬年前南海一帶地球大陸板塊分裂奧秘的神秘一角。雖然從南海深處鉆取的

    日本離“可燃冰”商業開發還有多遠?

      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面對能源自給率破安全警戒線,化石燃料占比過高,可再生能源難以基荷,核電無法重啟的難題,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手拿著可燃冰,一手握著氫能,試圖以這兩大“國產資源”為抓手,一舉甩掉“缺油、缺氣、又缺煤”的“資源小國”帽子,從而實現150年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給

    可燃冰掀全球海底資源爭奪戰

      與浩瀚的星空相比,深邃的海洋似乎是人類更易觸及的資源寶藏。未來的全球資源競爭,將會在占地球表面積71%、總水量97%的這片藍色海洋上蔓延開來。   蛟龍號:吸納民資進入海工領域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這標志著中國具備了載

    “冰火”試采催生中國能源變革

      多年來,中國受困于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根據相關分析報告,2016年,中國經過艱苦努力,雖然實現了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前一年下降了4.7%,但比重仍然高達62%。這種長期形成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煤炭在開采、運輸和燃燒過程中的污染日益累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以“霧霾鎖城”為代表的一

    可燃冰資源引多國關注 為石油天然氣最佳替代品

      “可燃冰”,專家們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產生的一種固態物質,外貌類似冰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可燃冰”儲量豐富、分布廣闊,科學家們預測,它是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最佳替代能源。2012年2月15日,日本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近海從海底試采“可燃冰

    我國對南海可燃冰開展新一輪“精確調查”

      為了加快對戰略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商業開采步伐,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的可燃冰綜合調查船“海洋六號”,近日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區域進行新一輪“精確調查”。如果取樣條件具備,計劃明年再次開鉆獲取新樣品。這是記者5月27日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的。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

    可燃冰是什么有哪些用途和戰略意義

      可燃冰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在0℃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下結晶而成的“冰塊”。“冰塊”里甲烷占80% 99.9%,可直接點燃,燃燒后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西方學者稱其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能源”。   可燃冰是一種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在深海中

    中國可燃冰資源可用百年以上 商業開發還需15到20年

      5月18日10時,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的“藍鯨一號”鉆井平臺上宣布: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科技工作者正式開啟了通往資源儲存量高達相當于千億噸石油的“可燃冰時代”大門。這是中國能源開發的一次歷史性突破,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可燃冰資源可用百年以上

      5月18日10時,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的“藍鯨一號”鉆井平臺上宣布: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科技工作者正式開啟了通往資源儲存量高達相當于千億噸石油的“可燃冰時代”大門。這是中國能源開發的一次歷史性突破,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我國使用拉曼光譜探針 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的航次中,船上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攜帶我國自主研發的拉曼

    聚焦我國首次成功試采海域可燃冰 可燃冰在哪個海域?

      5月18日,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標志著我國可燃冰開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這一屬于中國人的標志性科技成就,將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提起

    實現“海洋強國”目標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使出“洪荒之力”

      地球上大約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發展海洋科技、開發海洋資源已成為當下的必然選擇,而這些自然離不開人才和技術的支撐。22日下午,“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活動采訪團來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近距離參觀了這個世界上第七大海洋研究機構。  國內首個海洋科技實驗室 實現“

    可燃冰試采未對大氣海洋環境造成影響

      剛剛過去這一周,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或許是地質科學界最熱的詞匯。  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從5月10日起,經試氣點火,連續產氣8天,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我國這次試采成功,震

    我國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學”號上的科考隊員將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標緩緩放入海面。這是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計劃自2002年實施以來布放的第400個剖面浮標,也是我國布放的第30個國產北斗剖面浮標。  至此,我國正式建成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這些浮標主

    收購、推新、立項 拉曼光譜依舊火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自從1928年C.V.拉曼發現拉曼散射現象以來,拉曼光譜儀器的發展可謂經歷了一波三折,直至60年代激光光源的問世,以及光電訊號轉換器件的發展才給拉曼光譜帶來新的轉機。直至今日,拉曼光譜技術發展依舊迅速。2017年,2家國際大型儀器廠商進軍拉曼市場,國產廠家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拉曼產

    臺探測船將赴南海找油

      據臺灣《中國郵報》25日報道,臺灣在南海地區動作頻頻,除了加強在太平島和東沙島的軍備外,臺灣最新設計建成的海洋探測船即將正式啟用,首要目標是前往太平島周邊海域,實施“海域震測及鉆探”,展開臺灣在南海油氣開發的前置作業。   臺灣《中國時報》的報道說,這艘名為“海研5號”的海洋探測船,隸屬于臺灣

    中國設立可燃冰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海油研究總院承建

      12月19日,科技部印發了批準依托中海油研究總院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澎湃新聞12月20日消息,科技部在文件中指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主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行業發展需求,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開展基

    201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獎人介紹

      一. 簡·迪安·米勒  Jan Dean Miller  美國  簡·迪安·米勒,男,1942年4月生,美國籍。美國猶他大學艾弗·托馬斯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由云南省提名。  米勒教授是冶金和礦物加工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在國際上第一個將礦物三維CT掃描技術應用于礦物結構解析和資源回收,迄今出

    2013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成果評選結果揭曉

      12月30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公布了“2013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成果”。經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專家學者推薦,通過理事投票,“蛟龍”號深海考察等10項2013年度在國際或國內產生重大影響的海洋湖沼領域的科技成果入圍。評選結果如下:  1.蛟龍號深海考察取得豐碩成果  “蛟龍”號通過三個

    汪品先:從海底看地球能看到什么

      “人類歷來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個單向運動的世界;而當人類潛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會看到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發現。”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亦是節節高漲。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廣袤的

    2009年新立項973及重大研究計劃項目

    序號   申報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首席科學家 1 A000090930 生物固氮作用的分子機理研究 北京大學 王憶平 2 A000880903 分子靶標導向的綠色化學農藥創新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 錢旭紅 3 A00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