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的深潛人生
2012年6月3日,江陰蘇南國際碼頭。 一聲綿長的汽笛在空中回蕩,承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緩緩駛離碼頭,96名參試人員向岸邊揮手道別。繼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級海試后,這條海洋調查功勛船將奔赴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南端,向我國首次載人深潛7000米級海試發起挑戰。 “試驗將面臨最大設計水深,挑戰與困難都很大,因為這是我國首次載人深潛7000米級海試。但是我們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說。 有人說,他的人生高度,幾乎可以用中國深海潛水器的下潛深度來衡量。 300米、6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可以說,中國載人深潛每前進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貢獻,他的夢想隨著潛水器的下潛不斷深入到更深的海域。 世間能有多少這樣厚重的人生呢?從風華正茂的少年,到鬢發染霜,從普通的艦務兵到世界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總設計師,貫穿徐芑南整......閱讀全文
潛行者徐芑南
“我對大海是有感情的,我的一生都與大海緊密相連。”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最愛說的一句話。作為我國深潛技術的開拓者、業內公認的載人深潛領路人,他為我國深潛技術和工程的發展,載人/無人多種潛水器設計、建造和應用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用一生的執著,書寫著新時代“老人與海”的故事。徐芑南在
記“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的深潛人生
2012年6月3日,江陰蘇南國際碼頭。 一聲綿長的汽笛在空中回蕩,承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緩緩駛離碼頭,96名參試人員向岸邊揮手道別。繼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級海試后,這條海洋調查功勛船將奔赴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南端,向我國首次載人深潛
徐芑南院士:我的一生都與大海緊密相連
?徐芑南在設備調試現場。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供圖■本報記者 張楠“我對大海是有感情的,我的一生都與大海緊密相連。”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最愛說的一句話。作為我國深潛技術的開拓者、業內公認的載人深潛領路人,他為我國深潛技術和工程的發展,載人/無人多種潛水器設計、建造和應用作出了突
徐芑南: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
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日 學習札記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因天氣原因推遲下潛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昨天(6月11日)抵達預定深潛海域——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受熱帶氣旋影響,原定今天進行第一次下潛將推遲到14號左右。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現在海況怎么樣啊? 現場總指揮劉峰:低壓中心將會在今天晚上到明天嚴重影響這個
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巡禮:聽!創新英雄們這么說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徐芑南 創新要有勇氣和底氣 本報記者 劉詩瑤 創新感言:創新需要勇氣,也需要底氣。勇氣來自于:敢于擔當,敢為人先,敏銳洞察,抓住機遇。底氣來自于:艱苦樸素、刻苦鉆研的工作作風;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專業基礎;善于探索、善于總結的實踐經驗;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意志
拉曼光譜儀等海洋科研裝備助力我國海洋科考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啟航-沖擊5000米深度
此舉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此次試驗任務為期47天。圖為“向陽紅09”試驗母船上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繼去年創下3759米的下潛深度記錄后,今年將沖擊下潛5000米深度的目標,這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下潛能力達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
院士稱大量工地產生大量灰塵野蠻建設也是霧霾之源
昨天上午,寧波市第八屆學術大會在市科學探索中心拉開帷幕。三位甬籍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院士、沈昌祥院士、陳勇院士到會,分別做了“蛟龍號的創新驅動與載人深潛器的發展”、“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思考與啟示”、“發展城鎮礦山、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報告。院士陳勇因為長期從事有機廢物的能源化與資源化利用的利潤
關愛海洋:響徹海洋日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我國首次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慶祝活動在天津舉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本次活動發來賀信。 今年聯合國將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確定為“我們的海洋:機遇與挑戰”,我國的主題為“關愛海洋——我們一起行動”。主辦單位號召大家加入到愛護海洋、保護海洋、發展海洋事業的行列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近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圖片來源網絡 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依次是: ——中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國產水下滑翔
海洋局宣布“蛟龍”試驗性應用航次計劃
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將于6月起航,計劃用時113天,在南海特定海域、多金屬結核合同區、西北太平洋勘探區等開展科學研究。這標志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 據了解,“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分為3個航段。第一航段43天,計劃于今
專訪“蛟龍”號設計師:海試中曾失去聯系一小時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沉積物樣本。 7月16日,深潛員付文韜展示一個原本直徑15厘米的泡沫實驗球被水壓擠縮后的形態。 ???? 勝利完成海下7000米級下潛試驗,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
胡震領銜“深海勇士”實現自主創新:奮斗是本分
? 沒有光,沒有氧氣,也沒有浪濤,對于人類來說,這里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見圖,資料照片)領銜研制的“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要讓中國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潛游。3月20日,“深海勇士”號潛水器從海南三亞出發,開始在南海執行應用
環境專家徐祖信院士加入南大蘇州校區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頒發聘書 佘治駿攝影 11月9日,城市河流污染綜合治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加盟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擔任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平臺的特聘教授,全面負責平臺的組建和運行。這是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引進的第一位院士。 據介紹,徐祖信
《科學之夜》:“蛟龍”今年下潛深度將達7千米
“科學家春晚”上,葉聰現場展示泡沫小熊在海下200米時的大小變化。 除夕夜,央視第10套科教頻道播出《科學之夜》,被稱為是科學家的“春晚”。節目現場,“蛟龍”號海上試驗現場總指揮劉峰透露:“蛟龍”今年要潛水7000米。總設計師徐豈南稱贊武漢老鄉葉聰:他雖胖了點但心理素質穩定。 總設計師釋
搭乘蛟龍號-完成我國首次南海海山剖面系統觀察和取樣
第一步:實施“深海星空”探測計劃,在重點海區投放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智能浮標,同時在馬尼拉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構建實時立體多學科綜合觀測系統,點面結合,搶占深海探測的全球制高點 第二步:利用“蛟龍號”載人潛器、ROV(纜控無人潛水器)等移動平臺對西太平洋—印度洋重點海區進行全面
164天,46次下潛大西洋,“蛟龍號”返港!
5月28日,“深海一號”船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青島母港,圓滿完成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任務。中國大洋83航次自2023年12月17日由青島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開展調查作業,共歷時164天,總航程約5.7萬公里,開展蛟龍號載人深潛作業46次,將我國載人深潛調查由兩洋一海拓展
以強大裝備支撐深海科研(科技雜談)
只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位耄耋老人對于海洋事業和科學探索的熱愛,令人動容。 將汪院士順利送抵海底的“
南海海洋所舉辦海洋地球電磁探測研討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09.shtm為促進我國海洋電磁探測領域的發展,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海洋地球電磁探測”研討會在南海海洋所召開。受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珍
南海海洋所舉辦海洋地球電磁探測研討會
為促進我國海洋電磁探測領域的發展,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海洋地球電磁探測”研討會在南海海洋所召開。受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珍邀請,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員陳小斌等多位國內地球電磁探測領域的專家學者到場交流探討。研討會現場。
印度洋上“大洋一號”會“蛟龍”
“‘向9’過來啦!”當地時間28日晚飯后,“大洋一號”船上的人們開始奔走相告。在這茫茫印度洋上孤獨漂泊了25天,一艘來自自己國家的科考船即將靠近的確讓人興奮。 “蛟龍”號母船“向陽紅9”號24日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經過4天航行28日傍晚抵達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區,執行大洋35航次科考
中科院突破載人深潛聲學和控制系統關鍵技術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具有高速水聲通信(聲學系統)、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控制系統)、大容量充油銀鋅蓄電池三大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其中聲學系統、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由中科院相關研究所攻克,為“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礎。 據介紹,聲學系統相當于“蛟龍”號的嘴
海洋光學與中國海洋大學成立“海洋光譜探測聯合實驗室”
上海 2013-10-18(中國商業電訊)-- 海洋光學(Ocean Optics)與中國海洋大學近日舉行“海洋光譜探測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海洋光學亞太區副總裁孫玲博士與中國海洋大學光學光電子重點實驗室主任鄭榮兒教授共同為聯合實驗室揭牌。 海洋光學亞太區副總裁孫玲博士
“蛟龍”號印度洋首潛收獲多
12月24日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潛,整個過程耗時約10小時,取得了大量海底熱液區生物和巖石樣品。 “蛟龍”號本次下潛獲取貽貝49個、海螺2個、海葵3個、茗荷8個、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玄武巖等巖石樣品共17.4千克。 記者在“蛟龍”號拍
聚焦深海科考:創新成就“中國深度”
2018年10月,“探索一號”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歸來 對于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說,具備深海探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鱉”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 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探索深海的努力從未停歇。“蛟龍”號讓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了
中國將研制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壯大“蛟龍”家族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劉鄭國今天介紹,中船重工將進一步豐富“蛟龍號”的家族成員,研制適應更淺和更深海域的載人潛水器,以拓展海洋探測區域。 “‘蛟龍號’成功下潛7000多米,使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下一步,我們將研究可以下潛至萬米以上深海的載人潛水
院士專家:我國須把握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先機
“誰能奪得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先機,誰就能驅動經濟快速發展。”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海洋生物高技術論壇上,院士專家建議,我國須把握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先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洵指出,由于新技術發展,人類發現深海蘊藏著巨大寶藏。從科學意義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資源有助于探尋全
徐洵院士等:我國須把握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先機
“誰能奪得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先機,誰就能驅動經濟快速發展。”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海洋生物高技術論壇上,院士專家建議,我國須把握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先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洵指出,由于新技術發展,人類發現深海蘊藏著巨大寶藏。從科學意義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資源有助于探尋全
蛟龍號創載人深潛記錄-最大下潛深度7020米
來自“蛟龍”號海試陸基保障中心的最新消息, 6月24日,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最新記錄,首次突破7000米,達7020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歷史記錄,這也是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6月2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