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盧煜明:新技術可速查鼻咽癌患者
北京時間5月26日下午,“未來論壇X深圳峰會”將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盛大開幕,與科學家、行業企業領袖和政府官員一起,圍繞基礎科學研究、產業成熟應用等熱點話題坐而論道。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6 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發表了題為《Towards Cancer Screening Using Circulating DNA》的演講。盧煜明教授發表演講 鼻咽癌是指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盧教授提到在廣東鼻咽癌發病率較高,如果能早期檢測到鼻咽癌,病人就會有較高的生存率,但目前香港76%的病人都是在第四期才能被檢測出來。 如何在血液中快速檢測EB病毒,盧教授表示,利用最新發明的DNA檢測技術,60%的病人可以在發病的第一期就可以檢測到,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最后,盧教授表示該技術在未來幾年可以在臨床進......閱讀全文
鼻咽癌的介紹
鼻咽癌是指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是中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常見臨床癥狀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堵感、聽力下降、復視及頭痛等。鼻咽癌大多對放射治療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對較高分化癌,病程較晚以及放療后復發的病例,手術切除和化學藥物
鼻咽癌的病因
鼻咽癌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多年來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表明,以下因素與鼻咽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1.遺傳因素 (1)家族聚集現象許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發生傾向。 (2)種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見于黃種人,少見于白種人;發病率高的民族,移居他處(或僑居國外),其后
鼻咽癌的診斷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最為重要。能否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以下幾點有密切的關系: 1.腫瘤的原發部位及腫瘤的生長方式(外生性或黏膜下向深層發展)。 2.在臨床工作中,如遇到原因不明的一側進行性咽鼓管阻塞癥狀;涕中帶血或后吸鼻后“痰”中帶血;頸側淋巴結腫大;原因不明的頭痛;外展神經麻痹等患者均應考慮
鼻咽癌的鑒別診斷
1.鼻咽部其他惡性腫瘤(如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好發于青年人,原發腫瘤較大,常有較重鼻塞及耳部癥狀,該病淋巴結轉移,不單局限在頸部,全身多處淋巴結均可受累,顱神經的損傷不如鼻咽癌多見,最后需要病理確診。 2.鼻咽部結核 患者多有肺結核病史,除鼻阻、涕血外,還有低熱,盜汗、消瘦等癥,檢查見鼻部
鼻咽癌細胞系
1.?準備工作,開水浴鍋,預熱試劑,超凈工作臺紫外照射?30min,找到對應細胞在液氮罐中的位置2.?紫外照射后風機吹?10min?后,酒精擦拭臺面,放入試劑和離心管,取?15ml?離心管,加入?9ml?培養液3.?在液氮罐中取出細胞,先擰松放液氮,再擰緊,將凍存管放入?PE?手套中,然后水浴融化后
鼻咽癌影像實現 “自動勾畫”
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孫穎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合作,首次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在核磁共振(MRI)影像上實現了鼻咽腫瘤自動勾畫。相關研究日前發表于《放射學》。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頭頸部腫瘤,發病率全球第一,其中廣東省高發區的發病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倍,因此也被稱為 “廣
鼻咽癌的臨床表現
1.原發癌 (1)涕血和鼻出血病灶位于鼻咽頂后壁者,用力向后吸鼻腔或鼻咽部分泌物時,輕者可引起涕血(即后吸鼻時“痰”中帶血),重者可致鼻出血。腫瘤表面呈潰瘍或菜花型者此癥狀常見,而黏膜下型者則涕血少見。 (2)耳部癥狀腫瘤在咽隱窩或咽鼓管圓枕區,由于腫瘤浸潤,壓迫咽鼓管咽口,出現分泌性中耳炎
鼻咽癌影像實現“自動勾畫”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孫穎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合作,首次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在核磁共振(MRI)影像上實現了鼻咽腫瘤自動勾畫。相關研究日前發表于《放射學》。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頭頸部腫瘤,發病率全球第一,其中廣東省高發區的發病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倍,因此也被稱為“廣東瘤
鼻咽癌的眼部病變簡介
鼻咽癌是發生在鼻咽腔黏膜的惡性腫瘤,絕大部分患者為起源于上皮的鱗狀細胞癌。晚期鼻咽癌常在視交叉附近侵犯視神經,引起視力下降,鼻或顳側偏盲,可致單眼或雙眼失明,眼底檢查發現視神經萎縮。好發年齡30~50歲,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2∶1。
鼻咽癌早期疼痛病例分析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早期癥狀多不典型,常表現為單側頭面部疼痛、涕血和鼻出血、分泌性中耳炎、頸淋巴結腫大等,16%~19.2%病人早期首發為頭面部疼痛,而以此為首發癥狀的鼻咽癌誤診率高達86.4%。四川大學華西醫院2018年12月收治1例鼻咽癌誤診為三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