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中國工程院頒發中國工程界的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我國杰出的鋼鐵冶金專家和戰略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獲得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 徐匡迪的故事,還要從40年前的春天講起。 打開眼界、了解前沿,才知道該在哪些方面努力 “上海工業大學的徐匡迪老師,請你到廠部辦公區來一趟!”1978年3月的一天,正在上海第五鋼鐵廠車間帶學生煉鋼的徐匡迪接到廠辦通知,“有重要的事情,我們給你準備車。”接到通知是上午11點,徐匡迪沒顧得上換衣服,下午就趕到市里報到,然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了北京,住進房間才知道要召開的是全國科學大會。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后來被稱作“科學的春天”的大會,將科學求真的精神吹向中國大地,也奏響了改革開放的先聲。 “中國有千百萬像我一樣的知識分子,在‘科學的春天’里,個人和家庭的命運被徹底改變,在隨后的改革開放大潮中,努力學習和工作。”年逾八旬的徐匡迪回憶。1982年,他被派往英國帝國理工學......閱讀全文
5月30日,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在京揭曉,共有6個項目獲獎,6名青年科學家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同日,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在京頒發,鋼鐵冶金專家、戰略科學家徐匡迪獲得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29位工程科技領域科學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其中包含3位香港科學家和
鍛鋼鐵人生 鑄大國精器 ――記中國工程院原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 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本報記者 常 理攝 人物小傳:徐匡迪,1937年出生于浙江桐鄉,1959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95年至2001年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同年當選中國工程
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6月9日在北京揭曉并頒獎,中國工程科技領域27位專家榮膺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和“青年獎”。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等向獲獎專家頒獎。 16位專家獲得“工程獎”,他們分別是列車空氣動力學與安全技術專家、中南大學
編者按:“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30年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居世界前列。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但仍面臨產能過剩、水平不高和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挑戰。” 5月30日,中國工程院頒發中國工程界的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我國杰出的鋼鐵冶金專家和戰略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5月30日下午,北京會議中心。 當徐匡迪院士走上主席臺領取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時,全場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似曾相識:16年前,當徐匡迪從老院長宋健手里接過中國工程院的帥印時,全場曾爆發出熱烈的掌聲;8年前,當徐匡迪把這個帥印交到新院長周濟手里時,全場再一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人過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6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作報告。她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任務,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難得機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6月1日上午,北京會議中心。當鐘南山院士走上主席臺,從徐匡迪名譽主席手里接過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時,參加中國工程院第13次院士大會的全體院士報以熱烈的掌聲。即將進入“80后”的鐘南山,曾在13年前的SARS之戰中一戰成名,也曾因前些年反對煙草技術專家進入院士行列而備受矚目。這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徐匡迪 他是享譽國內外的工程師、科學家、教育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可他卻說“家”不敢當,自己只是“工作者”。 他是繼張光斗、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鐘南山之后的第七位“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者,對于獲獎他真誠謙卑地說了句“受之有愧”,要感謝國家的培養、同事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 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