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化所提出一種可能的青藏高原東北緣生長和變形機制
青藏高原如何生長和變形,一直存在極大爭議。前人提出的模型主要有連續變形、塊體端元變形等。近年一個非常受關注的模型是中下地殼流模型。 為了研究青藏高原在其邊界部位的變形和擴展情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鄧陽凡及其合作者使用Vp速度約束下的接收函數與面波頻散聯合反演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東北緣一條剖面(從青藏高原腹地到阿拉善塊體)的二維Vs和Vp/Vs結構。Vp速度來源于人工源深地震測深結果,接收函數來源于37臺寬頻帶地震臺站,包括自己布設的流動地震臺站,IRIS和CEA臺站。 主要的結構特征有低速層在各個塊體具有不同的強度,高Vp/Vs與低速層相對應,斷裂帶附近出現莫霍面跳變和速度變化,巖石圈地幔的速度異常,地殼與地幔頂部異常的相關性等。 這些結果暗示著一種巖石圈尺度的變形,該變形受到連續縮短變形和局部斷裂帶控制,并被塊體的強度影響。低速層的幅度和范圍代表著不同的變形階段,SGT和KQT經歷了長時間變形,CQL和N......閱讀全文
地化所提出一種可能的青藏高原東北緣生長和變形機制
青藏高原如何生長和變形,一直存在極大爭議。前人提出的模型主要有連續變形、塊體端元變形等。近年一個非常受關注的模型是中下地殼流模型。 為了研究青藏高原在其邊界部位的變形和擴展情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鄧陽凡及其合作者使用Vp速度約束下的接收函數與面波頻散聯合反演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東北
天然地震觀測數據發現青藏高原東北緣擴展機制
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大陸持續向北擠壓,高原會不斷向北擴展;還有一些研究則認為,高原的北邊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較弱的區域才會變形成為高原,因此,隨著高原南邊界不斷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會逐漸變小。目前,東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柴達木盆地沉積構造演化
(A)青藏高原約30Ma和10Ma構造變形/隆升的主要證據分布;(B)30Ma青藏高原中部巖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驅動高原快速抬升并向周緣擴展;(C)青藏高原北部10Ma的巖石圈地幔拆沉作用再次引發高原快速抬升并向北擴展至現今的東北邊界。(研究團隊供圖)?2月2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發中山大學張
地球所揭示巖石圈變形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
自新生代以來,印度-歐亞陸陸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廣泛的陸內變形。青藏高原東緣和東北緣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擴展及其與周邊塊體相互作用的關鍵區域。然而,當前對該區域的殼幔變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爭議,提出了中下地殼流、巖石圈垂向一致性變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詳細的地震各向異性結構信息是認識該區域
地質地球所提出青藏高原東北緣東段古近紀構造模型
青藏高原東北緣由山脈與盆地鑲嵌而成,并以發育大規模逆沖和走滑斷裂為特征(圖1)。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形成時間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它形成于始新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形成于中新世。因此,確定青藏高原東北緣的形成時間對了解青藏高原如何側向擴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
地環所提出阿爾金斷裂活動時代及其動力學意義
阿爾金左行走滑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邊界斷裂,是高原北部應力消耗與傳遞和地貌形態變化的重要場所。阿爾金斷裂帶的構造運動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應力傳遞到高原北部的表現。盡管GPS觀測和河流階地研究顯示,阿爾金斷裂帶在晚更新世到現在都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斷裂帶,但目前對于阿爾金
揭示青藏高原北緣亞洲對流層頂氣溶膠層(ATAL)的存在
夏季青藏高原是對流層低空物質向平流層輸送的重要渠道,亞洲對流層頂氣溶膠層(ATAL)的形成及擴散對氣候系統能量平衡起重要影響。但是,現有ATAL研究主要基于衛星觀測和模式模擬,亟需原位實測資料驗證和深入分析。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臨近空間科學實驗系統”子課題(平流層長航時飛行原位及下投
我國學者揭示青藏高原北緣早漸新世古海拔古氣候
位于青藏高原北緣的柴達木盆地發育有連續的新生代地層,是研究亞洲內陸干旱化進程及其機制的理想地區。大量的沉積學證據顯示亞洲內陸自晚始新世逐漸變干,并持續至今。驅動亞洲內陸干旱化的因素包括新生代全球氣候變冷,印度與亞洲板塊碰撞后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副特提斯洋的退縮等。對這一地區古近紀古海拔和古氣候的
氣候變暖影響青藏高原樹木生長
3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態系格局與過程團隊梁爾源研究員等在《自然—生態與演化》期刊上發表最新成果,通過分析3451個樹木年輪年表和1948-2014年間日氣候數據,評估了生長季提前對北半球非熱帶地區樹木生長的影響。綜合空間格局與區域氣候特征分析,研究人員認為,生長季提前促進冷濕地區樹木生長,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和機制
7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帶領的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團隊,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青藏高原隆升時間和機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