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1-05 16:13 原文鏈接: 天然地震觀測數據發現青藏高原東北緣擴展機制

      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大陸持續向北擠壓,高原會不斷向北擴展;還有一些研究則認為,高原的北邊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較弱的區域才會變形成為高原,因此,隨著高原南邊界不斷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會逐漸變小。目前,東北緣是高原地殼變形、增厚較強烈的區域。科研人員在東北緣的活動構造研究中發現斷裂活動時間由高原邊緣向周緣的克拉通內部呈現由老到新的規律,由此,學界認為高原已逐漸向克拉通內部擴展。從大尺度的地形梯度來看,高原東北緣東北方向地形梯度(若爾蓋-西秦嶺-隴西盆地-鄂爾多斯西南緣)與高原的東南緣較相似,一些研究認為,這種由高到低的緩慢地形趨勢代表了高原物質通過中、下地殼的通道流向高原周緣的擠出或逃逸,梯度指示高原擴展的方向。然而,近年來多個地殼速度結構成像研究顯示高原東北緣東部中下地殼無明顯的低速層存在。

      位于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塊體邊界處的六盤山被認為是高原與外部克拉通的天然分界,它和北祁連是現今東北緣地殼變形最強烈的區域之一,最顯著的變形或抬升的起始時間為晚中新世(~10 Ma和~8 Ma)。此前,一些科研人員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以解釋六盤山的抬升機制,如逆沖推覆模型、構造沉積縮短增厚模型、地殼擠入模型等。為了研究六盤山抬升的深部過程、約束高原的側向生長方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殼幔結構探測學科組研究員田小波和副研究員白志明等人跨六盤山,實施了短周期密集臺陣天然地震觀測(圖1),提取接收函數進行結構成像,結合地震活動性及重力布格異常,探測隴西盆地、六盤山及鄂爾多斯西南部的殼幔深部結構。研究表明(圖2),鄂爾多斯西南緣地殼沒有發生明顯變形,厚度約為50 km,呈楔狀擠入隴西地殼;隴西盆地內部的地殼也沒有發生明顯變形,厚度僅為50 km;地殼變形僅局限在六盤山附近較窄的范圍內,即隴西盆地上地殼向東分別沿六盤山斷裂和小官山斷裂逆沖到鄂爾多斯地殼之上,而下地殼向東俯沖至鄂爾多斯地殼下方,六盤山下方地殼增厚至60 km,在高壓作用下,山根發生了部分磂輝巖化。

      “作為”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一部分,隴西盆地為什么沒有明顯變形?為什么形成相對較窄的六盤山?該研究對比了高原周緣不同區域高原內、外地形、地殼厚度變化與中、下地殼地震波速度的關系(圖3)。對比顯示,高原邊界兩側大的地形差和地殼厚度差異,均對應較大的中、下地殼S波速度差異;向六盤山這樣兩側海拔和地殼厚度均無明顯差異的邊界,其中、下地殼S波速度差異較小。 

      由此,該研究認為(圖4),高原周緣能否擴展(側向生長)取決于高原周緣的中、下地殼的強度(與地震波速度成正比)。弱的地殼容易在高原的擠壓下縮短增厚,成為高原的一部分,并在高原與堅硬的克拉通地殼分界處形成陡峭地形和地殼厚度的突變;相較于較硬的地殼(如隴西盆地),在高原的擠壓下不易發生地殼增厚,但在擠壓作用下,它與外側的克拉通地殼發生硬-硬擠壓,形成較窄的山脈(如六盤山)。從隴西盆地的地殼厚度、速度結構及地形來看,其還未成為高原的一部分,而真正的高原邊界在隴西盆地的西側和南側。

      相關研究成果以Crustal-scale wedge tectonics at the narrow boundary betwee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Ordos block為題,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論文鏈接

      圖1.青藏高原東北緣及鄂爾多斯的地形和主要斷裂(白線)分布。紅線為短周期密集臺陣的位置。AB:阿拉善塊體;HYF:海原斷裂;KLF:昆侖斷裂;LJSF:拉吉山斷裂;LPS:六盤山;LPSF:六盤山斷裂;LS:拉薩塊體;LSF:羅山斷裂;OB:鄂爾多斯盆地(或塊體);QB:柴達木盆地(或塊體);QL:祁連造山帶;QT:羌塘塊體;RYSF:日月山斷裂;SCB:四川盆地(或塊體);SG:松潘甘-孜褶皺帶;TB:塔里木盆地;TJSF:天景山斷裂;TS:天山褶皺帶;WQ:西秦嶺造山帶;WQLF:西秦嶺斷裂;XGSF:小關山斷裂;YTSF:煙筒山斷裂

      圖2.接收函數地殼結構成像和卡通解釋圖。(a)接收函數成像。紅色振幅帶表示地震波速度界面,其下方的速度大于上方的速度。W1、E1分別表示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上、下地殼的分界面;W2、E2分別指示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的Moho面;C1和C2指示六盤山下方殼內振幅較弱的傾斜界面。(b)卡通解釋圖。實線是根據(a)中的界面所繪,虛線為推測;紅色虛線表示的逆沖斷層是根據側線附近歷史地震分布繪制;榴輝巖化(eclogitization)是根據重力均衡、重力布格異常擬合及弱轉換波振幅的推測     

      圖3.高原邊緣與周邊塊體地殼S波速度對比。STB:塔里木盆地南緣;SWOB: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WKL:西昆侖;LMS:龍門山;其他縮寫見圖1的注釋。(a)高程剖面(白虛線)和用來計算平均速度的區域范圍(不同顏色的閉合曲線)的位置分布。S波速度主要來自Yang et al.(2012);(b)和(j)中的橘色和黑色虛線所示的S波速度來自Liu et al.(2014);(b)、(h)和(i)中的淡藍色、綠色及藍色虛線表示的S波速度來自Wang et al.(2017)   

      圖4.不同地殼強度高原邊緣的變形方式。(a)和(b)顯示弱的高原邊緣可在大范圍內發生地殼縮短增厚和高原側向生長,如西昆侖、祁連山和龍門山。(c)和(d)顯示較強的高原邊緣在擠壓作用下,變形微弱,僅在邊界處發生變形并形成窄的山脈,如在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之間形成的六盤山  

    相關文章

    新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青藏高原降水量新發現實際數據遠超以往估計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我國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

    我國團隊新建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

    青藏高原水環境科學考察圓滿完成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多年凍土溫度特征與氣候關系研究獲進展

    多年凍土與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全球變暖導致多年凍土融化和退化,引發高寒草地變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同時,高寒草地影響地表和大氣及活動層與多年凍土間的水分和熱量......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

    研究揭示黃牛適應青藏高原的多基因協同效應奧秘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以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等著稱。黃牛大約在3700年前遷徙到青藏高原,是最早進入青藏高原的家養動物之一,也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最原始的黃牛種質資源,更是培育我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