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寫下存在于約一百種禽類中的流感病毒全基因組,相比于人類基因包含超過30億個堿基,它只有1.4萬個堿基。然而這一微小的遺傳物質卻足夠殺死成千上萬的人。雖然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測序,對于它我們仍舊有許多的未知之處。 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極好地說明了我們無知的深度。來自愛丁堡大學的Brett Jagger 和 Paul Digard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流感基因,隱藏我們過去知道的12種基因中間。 這個稱作PA-X的新基因影響了病毒宿主如何對病毒做出反應。奇怪的是,它似乎降低了感染的嚴重性。病毒學家Ron Fouchier.說:“這確實是流感領域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Digard的舊同事、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流感研究人員Wendy Barclay說:“我們怎么會錯過?它強調了這些基因組是多么的致密。” 大多數流感病毒屬于A型流感,這種病毒可以引起大流行,季節性病毒株每年橫掃世界,近期突變的A......閱讀全文
美國科學家近日說,他們利用正在野鴨中傳播的流感基因片段,制造出與“西班牙流感”病毒極度相似的一種致命病毒。盡管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成果有助于應對下一場流感大流行,但這個實驗仍被一些人批評為“魯莽”、“瘋狂”和“危險” 美國科學家11日說,他們利用正在野鴨中傳播的流感基因片段,制造出與“西班牙流感”病毒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4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 Science:微管去酪氨酸化控制心肌細胞跳動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新的高分辨率顯微鏡發現在心臟中,被稱作微管(microtubule, MT)的
7月19日,以南京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聯合揚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在微生物領域頂級期刊《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發表論文“Epidemiology, Evolu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H7N9 influenza viruses
美國科學家11日說,他們利用正在野鴨中傳播的流感基因片段,制造出與“西班牙流感”病毒極度相似的一種致命病毒。盡管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成果有助于應對下一場流感大流行,但這個實驗仍被一些人批評為“魯莽”、“瘋狂”和“危險”。 “西班牙流感”暴發于1918年,當時曾導致約4000萬人死亡,是
美國科學家說,他們利用正在野鴨中傳播的流感基因片段,制造出與“西班牙流感”病毒極度相似的一種致命病毒。盡管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成果有助于應對下一場流感大流行,但這個實驗仍被一些人批評為“魯莽”、“瘋狂”和“危險”。 “西班牙流感”暴發于1918年,當時曾導致約4000萬人死亡,是有史
諾丁漢大學、劍橋疾控中心、國立衛生研究所、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在流感病毒進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最新的成果文章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Immune Escape on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Influenza發表在Scie
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院士和施一副研究員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雜志上發表綜述性文章,探討了流感病毒的“宿主跳躍”機制。流感病毒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比如2013年春天,我國東部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禽流感——H7N9。H7N9屬于甲型流感病毒,它能從
我國學者提出H7N9病毒起源新說 本報訊(通訊員孫國根 記者黃辛)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青年教師熊成龍、張志杰等以先進的生物信息學為手段,對本次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進行研究和分析,找到了該病毒的起源和演化規律,發現該病毒的兩個最重要蛋白HA和NA并非如此前中外學術界專家所認為的“
不知不覺,再過天2016年就離我們遠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那么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 doi:10.1038/nature20789 衰老是
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Origins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of the novel 2013 avian-origin H7N9 influenza A virus in China: Early findings ”的文章,針對從內地權威機
5 展望 當生命科學進入后基因組時代的第10年,合成生物學也在Craig Venter等人的一個個創新與突破中走過了10個年頭。今天,“人造細胞”的成功見證了合成生物學領域由無機到有機,從基因組到細胞的又一次飛越。讓人不禁感嘆現代生物科技的高度發達。這一研究成果與其說是人類征服自然過
盡管人們早已知道,禽類H7N9甲型流感病毒廣泛存在于全世界,但此次是首次發現了感染人的病例。病例發生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積極參與由中國疾控中心牽頭組織的、多家單位合作開展的對H7N9的研究。4月12日,他們完成的關于新型人感染H7N9病毒的研究結果在國際醫學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在線
這場突然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如何發生和傳播的?死亡率和傳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在這支視頻中,我們會試圖回答你我關心的一切問題。 以下為文字版: 和你一樣,回形針也一直著關注這場突然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這支視頻中,我們會解釋這一切是如何發生、傳播和感染的。 來吧。P
流感病毒血凝素成為新型抗微生物肽分子設計模板 流感病毒血凝素融合肽在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該功能域由20個左右的中等疏水的氨基酸組成。在膜環境下這些融合肽形成α-螺旋構象,插入受感染細胞膜以此介導病毒和宿主細胞膜的融合。在先前的研究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
一個由美國和日本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5日報告說,他們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適應人體并高效復制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流感病毒要實現從宿主細胞進入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體內并進行有效復制,其PB2蛋白質的特定位置上需要存在兩種氨基酸——賴氨酸和天冬酰胺酸。一直以來,研究人
一個由美國和日本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8月5日報告說,他們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適應人體并高效復制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流感病毒要實現從宿主細胞進入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體內并進行有效復制,其PB2蛋白質的特定位置上需要存在兩種氨基酸——賴氨酸和天冬酰胺酸。一直以來,研究人員并未在甲型
探尋陰謀論的證據 陰謀論仍然沒有打算收手,似乎,我們有一個遺漏的問題沒有解答: 石教授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的論文當中還提到,武漢新型冠狀病毒RNA序列當中有一個長度為1378個核苷酸的新序列,似乎并不來自與其最接近的RaTG13,而更像是來自蝙蝠SARS類冠狀病毒(SARSr-CoV)。 有人指
流感病毒的演化如何影響疾病傳播 一項新的研究可幫助研究人員預測流感病毒特殊的分子變化是如何幫助該病毒戰勝流感疫苗并引起疾病暴發的。我們沒有感染人類的這些病毒株的資訊(人們在接種疫苗上所存在的大量的差異使得他們無法進行有對照的實驗),但是,科學家們現在收集了在小型馬中的可與人進行比較的資
外泌體是一種存在于細胞外的多囊泡體,可通過細胞內吞泡膜向內凹陷形成多泡內涵體,內涵體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其中的小囊泡。外泌體的直徑在40-110 nm之間,其中包含RNA、蛋白質、microRNA、DNA片段等多種物質,存在于血液、唾液、尿液、腦脊液和母乳等多種體液中。外泌體從發現至今已有30多年
在今年2月起,我國華東地區陸續出現系列人流感樣病例,被證實為首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到4月30號至,該病毒已傳播至11個省市。對此國內外學者均展開了詳細研究,中科院高福(George F. Gao)課題組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相關論文連續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在今年2月起,我國華東地區陸續出現系列人流感樣病例,被證實為首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到4月30號至,該病毒已傳播至11個省市。對此國內外學者均展開了詳細研究,中科院高福(George F. Gao)課題組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相關論文連續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本期為大家帶來流感病毒的最新研究進展,幫助大家了解科學家們正在如何通過進一步了解流感病毒來開發新的流感療法和流感疫苗。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流感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Thomas Hagan et al, doi:10.1016/j.cell.2019.08.010 【1】Cell:臨床試驗表明腸道細菌可提高流感疫苗在臨床試驗中的療效 doi:10.1016/j.cell
隨著現代醫學及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相互交叉和滲透,醫學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已深入到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已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得到廣泛應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學檢驗技術,準確、快速檢驗和鑒定臨床標本中的微生物,并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進行耐藥性監測,為臨床對感
第一節 微生物形態學檢查 細菌形態學檢查是細菌檢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基礎,可根據其形態、結構和染色反應性等,為進一步鑒定提供參考依據。 一、顯微鏡檢查 由于細菌個體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須借助顯微鏡的放大才能看到。一般形態和結構可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其內部的超微結構則需用電
一些科學家研究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利用一種生物化學“把戲”,實現在人群中的傳播。 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病原體》期刊6日報道,東京大學教授河岡吉弘(音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甲型流感病毒并不遵從傳統流感傳播“定式”。 一般而言,兩種氨基酸賴氨酸和天冬酰胺酸需要出現在某種流感病毒蛋白質結構中
一、2019-nCoV的簡要回顧 目前的研究表明,新型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因此,新型肺炎藥物的研制離不開對2019-nCoV的認識。 2020年2月3日,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永振教授團隊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教授團隊分別
本期關注:“超級”流感疫苗 日前,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牛津大學正在研制一種“超級”流感疫苗。它只需一次接種,就能保護人體終身免受任何流感病毒侵襲,可謂一勞永逸。 陳則,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1997年至2000年在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任協力研究員。2000年回國后先后被聘為湖南師范大學特聘
正粘病毒抗原性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比較復雜。甲型流感病毒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的分布很廣,這些病毒大多具有獨特的表面抗原(HA和NA)。但也有些病毒與人的流感病毒或其它動物的流感病毒之間具有共同的抗原成分。例如馬的A/馬/邁阿密/63/(Heq-2)、鴨的A/鴨/的A/鴨/烏克蘭/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