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22日電(記者王琳琳)記者22日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去年冬天誕生的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已于近期離開育嬰箱,正式“歸隊”同齡野生猴群。目前,姐妹倆健康狀況良好,行為舉止與野生猴并無二致,活力充沛。 據飼養員介紹,在野生猴群飼養籠,克隆猴姐妹倆的活動空間變大了,飲食習慣也發生了些許改變。“目前,兩只克隆猴一天只需喂一次奶,兩次顆粒飼料,一次水果,配上少量零食,如花生、蛋糕等。” 兩只克隆猴屬非人靈長類獼猴,是與人類最接近的親緣物種之一,在結構和功能上均具有很大相似性,使得獼猴成為研究人類大腦功能和腦疾病極為理想的模型。 此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發展基于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老年癡呆癥、自閉癥等腦疾病,以及免......閱讀全文
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缺乏能夠有效延緩或逆轉疾病進程的藥物及干預手段,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負擔。AD的發病機制一直存在膽堿能缺損、β-淀粉樣蛋白級聯反應、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等多種
植物為了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在長期的進化中,形成了十分復雜的免疫系統, 包括基礎抗性和抗病基因介導的抗性兩個層次。基礎抗性屬于第一層次的植物天然免疫,通常由植物表面的受體(PRRs)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進行識別后引發,具有相對廣譜、穩定和持久的特點。病原相關分子模式是許多
站位全球熱點方向,聚焦前沿性原始創新,上海的科研力量,正在對生命科學的探索中綻放耀眼光芒。整合國內外跨學科創新資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性新發現正抽芽、開花、結果。 阿爾茨海默癥新藥將全球試驗 日前,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制藥聯合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甘露寡糖二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XIST Derepression in Active X Chromosome Hinders Pig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為題,在線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干細胞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XIST Derepression in Active X Chromosome Hinders Pig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為題,在線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干細胞報
3月8日,吉林省科技工作會議在長春召開。會議傳達了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吉林省科技廳廳長于化東作全省科技工作會議報告,報告中多次提到吉林省與中國科學院的深度合作和取得的成效。會議為2018年度吉林省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頒發獲獎證書,并為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代表頒發配套獎金。 中科院長春分
來自中科院植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冬小麥中O-GlcNAc介導VER2與TaGRP2相互作用,引起了TaVRN1 mRNA累積。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8月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中科院植物學研究所的種康(Kang Cho
由中科院院士張啟發領銜的水稻國家研究團隊成功克隆了第一個稻米堊白率的主效基因Chalk5,并對其調控堊白形成的分子與細胞學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不僅為優質稻米的分子育種提供了目標基因,還為水稻優質育種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進一步闡明作物品質調控的生物學機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2018年1月,兩只克隆小猴“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期刊《細胞》,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這是世界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它們的誕生意味著以體細胞克隆猴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就此開啟。 一年后,“中中”“華華”又有了5個“兄弟”。它們作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的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出現在我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絲與著絲粒起初會以隨機方式相連接,使得前中期存在許多錯誤的連接方式。比如一個著絲粒同時受到來自相反方向的紡錘絲牽引,這種現象被稱作merotelic連接。如果這些錯誤的連接不被糾正,將會導致著絲粒間的拉力異常,引起染色體的不同步分離。因此,真核生物采用了一種監控機制來延遲染色
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獲得者、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中)與他的研究生在教室內討論學術問題。 20年前,一張藍圖上繪出梧桐樹,盼鳳來儀,為中國科學增添動力;20年后,藍圖上筆走龍蛇,星光熠熠、氣象萬千。這張一筆一畫繪就的藍圖,正是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實施20年來的真實寫照。 1
相對于酶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相關內容對公眾而言也許不是那么陌生。轉基因、克隆等基因工程研究進展,也經常出現在大眾媒體上。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基因工程從基礎研究到現在,已經走到了應用市場的十字路口。 “10年前,基因
紫貽貝作為一種典型的潮間帶生物,在我國和世界很多海域廣泛分布。由于其對環境污染物(如重金屬、病原微生物等)具有很強的耐受性,常被作為環境指示生物,用來監測海區環境的變化。有關紫貽貝對潮間帶環境因子耐受機制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帶環境毒理學研究團隊從紫
如果能夠成功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將有可能推動我國大豆種植邊界的前移和種植面積的擴大。 自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們以大豆等作物為材料發現光周期現象近百年來,人們對該現象的研究在模式作物擬南芥及水稻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進展。而在大豆中,因未能克隆出控制光周期反應及生育期的功能基因,相關研究進展
“銜接”出速度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劉志杰從另一個角度解說了生命科學發展對新設備的需求。這位曾參與美國東南結構基因組研究中心工作的研究員2006年回國,一直致力于改進中國生命科學的研究設備。 他說,10年前,研究人員解析一個蛋白質三維結構大約需要1~2年時間,隨著新技術、新方法
10月17日上午,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訪問中國科學院,并參觀“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主持座談會。他代表中科院對訪京團的來訪表示歡迎,并介紹了中科院基本情況,以及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張濤表示,中科院一直與香港保持密切聯系,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糧食作物,起源于我國黃淮海地區,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通常,當高緯度地區大豆品種引種到低緯度區域時,由于其對光周期極其敏感,成熟期大大提前,導致大豆植株生物量和產量降低,這極大程度限制了低緯度地區的大豆種植。大豆長童期 (Long Juvenile, LJ) 性狀在上世紀70
上海岳陽路320號,是新中國一批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搖籃,1999年以來,作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生科院)及所屬若干研究所(中心)的大本營,一直被科學家們親切地稱為“320大院”。 近年來,這里剛剛完成了一場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部署的深化改革。歷經三年,上海生科院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人口在未來20年仍將繼續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將持續增加,但耕地面積卻在不斷減少,因此提高主要農作物單產是實現糧食總產量增長的根本途徑。按照作物產量性狀遺傳改良的實踐,通過改良株型,提高品種的田間種植密度,進而促進光能利用率,可以增加作物產量。株型發育是當前及未來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世界上首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 克隆猴的誕生突破了3大難題:熟練去
本報武漢8月19日訊(記者余平凡 通訊員范敬群) 由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18年的不懈奮斗,成功分離克隆出一個控制水稻秈稻、粳稻雜交不育和廣親和性狀的主效基因,命名為S5。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成果,于8月13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正式發表。
水稻的生育期是決定品種種植地區與種植季節的重要農藝性狀,選育早熟高產新品種一直是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我國雜交水稻發展的早期階段,“高產不早熟、早熟不高產”即所謂“優而不早、早而不優”現象,是雜交稻品種培育上遇到的重大難題。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及其帶領的團隊從國際水稻研究所引進
Toll樣受體在先天免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Toll樣受體3(TLR3)可以識別病毒dsRNA,誘導機體生產干擾素(IFN)和促炎癥細胞因子,激活先天抗病毒應答。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通過表達克隆篩選發現,在先天抗病毒應答中RNA結合蛋白Mex3B是TL
眼皮膚白化病(OCA)是一種具有遺傳異質性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在全世界的流行率約為1/17000,人群攜帶率約1/65,為我國北方地區相對常見的單基因遺傳病。該病表現為皮膚、毛發和眼的黑色素減少或完全缺失,通常伴有畏光、斜視、眼球震顫等,可導致視力低下或喪失,是導致先天性眼殘疾的常見原因之一。
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當天,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悉,雙方將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創建非人靈長類動物藥物篩選疾病模型,建立高效的篩選機制,挖掘和驗證藥物新靶點,基于疾病機制,開發原創新藥,同時
圖片來源于網絡 1月21日,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及團隊正式在京發布,6位個人、兩個團隊獲得這一榮譽,這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次評選表彰這一殊榮。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出席并頒獎,他表示,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向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學習,向身邊的先進典型學習,不忘初心,牢
麻省總醫院MGH、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單細胞水平上對腦瘤進行基因組分析,首次在人類腦瘤樣本中鑒定到了癌癥干細胞及其分化后代。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十一月二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少突膠質細胞瘤是一種生長緩慢但無法治愈的腦瘤。“我們提出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癌癥干細胞是少突膠質細胞瘤的主要生長源
遺傳連鎖圖譜是研究植物基因組結構、進化的有力工具,是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重要基礎。但作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且素有“活化石”之稱的蓮,其基因組學研究卻明顯滯后。因此,構建蓮遺傳連鎖圖譜有助于蓮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為蓮重要經濟性狀的分離和克隆提供依據,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探
遺傳連鎖圖譜是研究植物基因組結構、進化的有力工具,是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重要基礎。但作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且素有“活化石”之稱的蓮,其基因組學研究卻明顯滯后。因此,構建蓮遺傳連鎖圖譜有助于蓮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為蓮重要經濟性狀的分離和克隆提供依據,從
2017年底,“中中”和“華華”兩個可愛的小猴子降臨人世,標志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這是繼2016年建立食蟹猴自閉癥模型后,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再一次取得非人靈長類模型領域的重要原創成果。 還是在2016年,該卓越創新中心成功繪制了更精確的人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