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發育之謎?劉江揭開面紗
DNA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以高等動物為例,個體從受精卵發育成成體的過程中,DNA甲基化圖譜都是動態變化的,會調控不同的細胞往不同的方向分化。因此,建立DNA甲基化圖譜對理解生殖細胞形成和胚胎發育至關重要。劉江(中)團隊合影 在基金委“細胞編程和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重大研究計劃中,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課題組以斑馬魚為模型,發現了子代選擇性繼承父本而拋棄母本的DNA甲基化圖譜,從而揭開從受精卵到個體發育之謎。 傳統觀點中,人們認為早期胚胎發育主要由卵子決定,精子只提供一套DNA序列,不提供其他信息。為確切了解表觀遺傳信息的傳遞,劉江團隊選取了與人類基因類似度高達85%的斑馬魚為實驗對象,共測量斑馬魚卵子、精子、6個早期胚胎和精囊共9個時期的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序列,并利用品系間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來區分DNA來源于父源還是母源。 研究發現,斑馬魚受精后,子代繼承父源DNA的甲基化圖譜,而母源......閱讀全文
重編程異常細胞導致克隆胚胎發育成個體效率低
自體細胞克隆技術問世以來,克隆胚胎發育成個體的效率為什么一直很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的林江維等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確證,克隆囊胚滋養外胚層存在的重編程異常細胞是克隆胚胎發育失敗的關鍵原因。研究人員通過修復這些缺陷使克隆動物的出生
神經膠質胚胎發育
大部分的膠質細胞自發育中胚胎的外胚層組織衍生而來,特別是神經管及神經脊;唯一例外者為自造血干細胞衍生而來的小膠質細胞。在成人的身體中,小膠質細胞為可自我更新的一個族群,與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時會滲入的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有明顯不同。 在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細胞發育自神經管的腦室區(ventricular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重構了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重點。 這一成果公布在4月1日的Nature雜志上 從受精卵的第一個部分開始,一個復雜的蛋白質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構建形成了我們器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與帶負電荷的雙螺旋DNA組裝成核小體。因氨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組蛋白主要分成5類:H1,H2A,H2B,H3和H4。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 組蛋白修飾(histone
揭秘胚胎發育奧秘!為何發育中胚胎細胞彼此并不相同?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在胚胎發育(embryogenesis)過程中細胞變得彼此不同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闡明胚胎發育的遺傳規律,同時也能幫助理解疾病發生和出生缺陷的原因。圖片來源:commons.wik
人工胚胎高通量方式揭示早期胚胎的發育機制
美國索爾克(SALK)生物學研究所Belmonte課題組、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吳軍課題組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于洋課題組等在Cell雜志發表題為“Generation of blastocyst-like structure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ce
研究證實精子指導胚胎早期發育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及其研究團隊,以斑馬魚為模型,發現子代會選擇性地繼承父本而拋棄母本的DNA甲基化圖譜,從而揭示了精子對遺傳使命的新貢獻,有助于揭開從受精卵到個體發育的奧秘。《細胞》雜志日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特別報道了該發現。 生命得以延續的基礎是遺傳,父母的DNA序列信息會遺傳
胚胎發育之謎?劉江揭開面紗
DNA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以高等動物為例,個體從受精卵發育成成體的過程中,DNA甲基化圖譜都是動態變化的,會調控不同的細胞往不同的方向分化。因此,建立DNA甲基化圖譜對理解生殖細胞形成和胚胎發育至關重要。劉江(中)團隊合影 在基金委“細胞編程和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重大研究計劃中,
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單胚胎細胞基因表達(二)
“We picked 42 genes to validate on the BioMark system,” Dr. Yao said. “We picked them to represent different functional categories.”“We used the F
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單胚胎細胞基因表達(一)
Single-embryo Gene Expression for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Mylene Yao, M.D. Assistant ProfessorDep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