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所有腫瘤病癥中致死率最高的惡魔。日前,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傳來了好消息,該所腫瘤干細胞生物學學科組已成功揭示癌基因維持肺癌的發生機制。該成果已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治療診斷學》。據介紹,HUWE1基因是一種泛素化連接酶,它可通過調節底物的穩定性,控制著細胞內大量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的生物學過程,例如DNA損傷修復、細胞增殖、凋亡、分化以及細胞內穩態等。大量文獻均表明HUWE1在肺癌中過表達,并且HUWE1的過表達可能導致更差的預后,這意味著HUWE1在肺癌中具有癌基因的功能。為了研究HUWE1在肺癌中的作用機制,趙旭東研究組利用基因操作技術,在肺腺癌細胞系將其敲除,發現HUWE1缺失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以及致瘤能力。檢測HUWE1敲除后其主要底物表達,發現人體抑癌基因P53變化最為顯著。進一步的研究顯示,HUWE1敲除導致人體抑癌基因P53累積,可抑制腫瘤的發生。這不僅抑制了細胞周期控制復合物活性,從而使肺癌細胞......閱讀全文
肺癌是常見的第二大癌癥,而且其也是引發患者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據估計在美國每年大約有15.8萬人死于肺癌;很多科學家們都認為靶向作用肺癌干細胞或許可以完全清除肺癌組織,而近日一篇發表于國際雜志Stem Cell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Moffitt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者揭示了一種新型機制,其或許
肺癌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人類惡性腫瘤,也是造成癌癥死亡的頭號殺手。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15%)和非小細胞肺癌(85%)兩大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與吸煙高度相關,而且生存率很低。近十年來肺癌發病率在中國攀升得很快,這主要是因為吸煙人數快速增加(大多是男性)。 許多科學家認為,完全治愈肺癌需要靶標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腫瘤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潛能,是腫瘤起始、生長、復發、轉移、耐藥性產生的根源。腫瘤干細胞的研究對腫瘤的早期診斷、有效治療、預后監測具有革命性的指導意義。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朱毅敏課題組以篩選肺癌干細胞特異
腫瘤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潛能,是腫瘤起始、生長、復發、轉移、耐藥性產生的根源。腫瘤干細胞的研究對腫瘤的早期診斷、有效治療、預后監測具有革命性的指導意義。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朱毅敏課題組以篩選肺癌干細胞特異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大約一周前,一個大學好友突然告訴我,他父親被診斷為肺癌。他看我朋友圈都是些重磅進展,就問我是不是知道有效的治療方法。在一番問候之后,我問他有沒有讓他父親做基因檢測,他說有這個打算。然后我讓他趕緊帶爸爸去做,同時給他說了一堆靶向治療藥物,以及Merck的Keytruda,和羅氏的Tecentriq
近日,在華盛頓舉辦的美國基因和細胞療法會議上,來自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新型的癌癥干細胞疫苗或能促進動物模型機體中T細胞的產生,而且還會增強機體抵御腫瘤的免疫反應,研究者設計的這種新型干細胞疫苗能夠表達名為IL-15(白介素-15)的促炎性蛋白和受體IL-15Ralp
肺癌被認為是全球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提高肺癌早期診斷率及治療有效率十分必要。發現高效肺癌生物標志物運用于臨床是其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將介紹幾種有研究前景的肺癌生物標記物。腫瘤標志物是指在惡性腫瘤的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的基因表達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機體對腫瘤反應而異常產生的/或升高的、反映腫瘤存在
英國年僅4歲的雙胞胎姐妹奧利維婭和伊莎貝拉現在還無法真正理解她們的境況,除了知道其中一個生病了,而另一個沒有。但終有一天,她們會明白自己對癌癥研究作出的特殊貢獻。 英國科研人員借助這對同卵雙胞胎,在白血病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有望革新這種疾病的治療措施。 姊妹之一患病 
詹妮. 里奧格蘭特(Jeneen Leogrande)曾遭遇肺癌術后滲漏并發癥折磨長達3年之久。在幾乎崩潰絕望之際,她利用偶然的一次機會,勇敢嘗試使用干細胞療法來修補術后瘺管,最終成功“死里逃生”。這是干細胞修補肺癌術后瘺管的全球首個成功案例,振奮人心。 2011年平安夜,詹妮正處于肺癌全切術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居惡性腫瘤之首,如今肺癌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疾病負擔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癥首位。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增肺癌患者約為73萬例,每年約有61萬人死于肺癌。此外,與其它癌癥相比,肺癌的5年生存率極低,嚴重危害人民健康,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例將
一年前,裴鋼在東航的飛機上偶遇上海市市長楊雄,“我就一句話,干細胞這一塊,你不做,上海就落后。”裴鋼,同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國內干細胞領域帶頭人,宣稱“要拿出傳教的精神來宣傳干細胞”。 干細胞已成為世界科學研究的“寵兒”。從2004年至2013年,干細胞領域的基礎研究大有噴薄欲出之勢,研究
來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染色質松散因子Gadd45a能顯著提高重編程效率,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重編程早期的異染色質變化規律,篩選到新型因子,還建立了篩選染色質松散因子的平臺,能廣泛應用于細胞命運轉換中。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MBO Reports雜志在線版上,領導這一研究
就像所有器官那樣,人肺部剛開始時是作為未分化的干細胞團塊存在的。但是在幾個月后,這些細胞形成有序的結構。它們聚集在一起,一些細胞形成肺部氣道,其他的細胞形成肺泡。肺泡是我們的人體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地方。在理想的情形下,最終的結果是形成兩個健康的會呼吸的肺部。 近年來,自從科學家們首次發現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開發諸如癌癥等多種疾病的疫苗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當前癌癥、艾滋病等疫苗開發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1】Nature:特殊抗體或能幫助開發出廣譜高效性的HIV疫苗 doi:10.1038/s41586-018-0517-0 大約1%感染HIV
關于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根據《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決定對2019年度為我省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組織給予獎勵。 授予“視頻圖像特征表達與智能分析”等9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TRPV1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和機制研究”等16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
8月1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召開全體職工大會,公布了中科院的人事任免決定,任命裴端卿為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黃建沖(兼)、朱詠峰為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 個人簡歷: 裴端卿 博士 2002至今 清華大學教授 1996—2004 美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經專業(學科)評審組(網上評審和會議評審),共推薦候選項目148項,其中,自然科學獎50項、技術發明獎8項、科學技術進步獎90項,現予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30日內,任何單位或個人對公布項目和項目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持有異議的,應當以書面方式向我辦提出,并提供必要的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癌癥之一,也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兩種組織學亞型為NSCLC和SCLC,其中NSCLC包含80%以上的肺癌,如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外泌體是起源于大多數細胞的小囊泡,廣泛分布于生物體液,如唾液,血漿,尿液和母乳中。外泌體能夠通過轉移其內含物,如RNA(mRNA和非
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新型抗癌療法也層出不窮。但本周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兩篇論文,卻揭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基于表觀遺傳學的新型抗癌方法,可能會反過來促進癌癥生長。這也提醒我們在開發新型療法時,需要先把背后的生物學機制弄透徹。 第一篇論文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
Nature:美國科學家發現與肺換氣相關細胞的新功能 肺換氣發生在結構精妙的肺泡囊中,其內壁有兩種上皮細胞類型:鱗狀1-型肺泡細胞(AT1細胞)和骰狀2-型肺泡細胞(AT2細胞)。前者介導換氣;后者分泌防止肺泡在呼吸過程中崩潰的表面活性劑。 Mark Krasnow及同事采用肺泡
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異常表達的miR-582-3p通過激活Wnt/β-catenin信號維持了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細胞的癌癥干細胞特性。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10月1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醫學院院長黎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引發致死性前列腺癌的細胞或許同正常前列腺組織中的組織特異性的干細胞共享了某些遺傳特質,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研究者Owen Witte教授指
本年度1月份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強調了某些組織的特異性癌癥風險要高一些,它和該組織干細胞分裂壽命的數量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而本月16日Nature上的一篇研究報導反駁了這個觀點。認為對癌癥風險的嚴重影響是外在因素。 之前Science上的文章得出的結論認為癌癥的成因主要是 “壞運氣”
發表在12月16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主張,大多數的癌癥病例都是由于諸如有毒化學物質和輻射等一些可以避免的因素所導致。這篇論文試圖駁斥了今年早些時候提出的一個觀點,當時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道得出結論:內在細胞過程中的一些差異是一些組織比另一些組
本次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藥學院胡澤平研究員,為大家帶來代謝組學領域的相關知識。聆聽大咖觀點! 代謝組能讓我們全面理解一個生物系統,它能為研究者提供許多功能性信息。請您介紹一下,目前代謝組學主要研究手段有哪些?該領域目前的研究及臨床應用情況如何? 胡教授:代謝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代謝紊
來自波士頓大學兒童醫院及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微處理器上游的一個生物合成步驟控制了miR-17~92表達。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6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MicroRNAs (miRNAs)是一個調控RNA大家族,其主要通過與靶mRNA 3′端非翻譯區(3′ UTR)互補配
日前,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與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在上海組織召開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癌癥重大科學問題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驗收會。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許瑞明局長、計劃財務局潘鋒副局長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李林副院長,健康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