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李德毅院士: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行業當數教育

    科學技術進步在與教育賽跑。去年底,工信部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教育部今年要求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增設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領域的相關專業。正在全球勃興的人工智能對教育有什么影響?教育應該怎樣應對?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智能教育大會上,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 記者:您認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李德毅:人工智能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社會發展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行業當數教育,這就引發我們要對教育本源重新認識。教育本質上是對人腦的塑造,每節課都是一次腦認知的實踐。 智能時代的人如何認知?卷積神經網絡算法借助成千上萬臺的CPU+GPU(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核心芯片)服務器架構的超計算能力,通過大量數據樣本做混合的大規模深度學習訓練,可確定人工神經網絡模型中的幾十億個參數。這樣制作的智能芯片用于語音......閱讀全文

    李德毅院士:跨學科腦研究有助打破“生殖隔離”

      凡是悠久強大的學科,往往壁壘森嚴,存在“生殖隔離”現象。從1956年意大利青年討論怎樣用機器模擬人的智慧開始,人工智能和腦認知科學研究就一直猶如兩條平行線,沒有實質性的交集。  “我們搞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員應該跟腦神經科學家、生命科學家做學科交叉,使同一個人成為兩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這才是真正的‘交

    智能駕駛是否會“運動式”發展

    最近,無人駕駛車發生撞人致死事故再度引發公眾恐慌。在近日舉行的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不管是無人駕駛還是有人駕駛,事故總是有的。實際上人類才是第一馬路殺手,而無人駕駛的事故率很低。 “人類對機器人很不公平。”李德毅說。在他看來,未來的智能駕駛市場極大,而目前的支持

    人工智能的“腦洞”究竟有多大

      就像打了一劑強心針,當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橫空出世后,人們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期待似乎有了更多的底氣:超越經典的量子計算機已經有了,打敗超級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還會遠嗎?  一旦后者實現,人類將再次以計算能力為傲,窺探人類大腦的奧秘,從而掃除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大障礙。目前來看,面

    23項成果獲2015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為提升中國智能科學技術的創新水平,激發廣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潛力和活力,決定授予23項科研成果2015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11月30日在浙江義烏舉行的頒獎禮上說。  李德毅介紹稱,該獎以中國人工智能研究的開拓者吳文俊院士的名字命名,

    科研人員必須站在第一線,和年輕人一起摸爬滾打

      科研人員必須站在第一線,和年輕人一起摸爬滾打,才是接地氣,做出的東西才能被大家所接受。——李德毅   人物百科:   李德毅,男,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1944年11月出生于江蘇省泰縣(現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1944年出生于江蘇

    李德毅院士:輪式機器人將成人類重要伴侶

       2013年,我國共銷售3.7萬臺工業機器人,占全球銷量的20.67%。機器人產業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智能產品與產業創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表示,在大數據和云服務的協調下,聯網后的機器人將實現人與機器人、機器人與機器人、物與機器人的協調

    21項科研成果獲2014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

      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2014年第4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日前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21項科研成果獲得表彰。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表示,今年獲獎項目的一大特色就是貼近百姓,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閣,而是要推動產業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認知計算為節能減排培養“超級專家”

      如今,公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空氣質量,起床打開手機看空氣質量已經成為習慣。空氣質量軟件也成為各種智能終端的出廠默認裝備。類似墨跡天氣、全國空氣質量等空氣質量預報軟件已經不止上百種。  今年初,“全國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發布系統”上線,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發布內容包括未來24小時、48小時空氣質量指數范

    81項!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

       10月21日,《中國科學報》從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獲悉,共有81項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其中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楊強、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肖京、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高小山分獲吳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貢獻獎。  據悉,2

    智能制造釋放中國制造全球紅利

     在前不久結束的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一批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魅力。    顯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智能制造已然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它讓傳統制造業脫胎換骨的同時,也以前

    2019年花城科技論壇暨農業人工智能峰會舉行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極大地推進農業生產的全程全面機械化,加速改造和優化傳統農業,促進信息化、智能化新興農業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在2019年花城科技論壇暨農業人工智能峰會上如是說。他指出,農業人工智能已成為未來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11月2日,由華南農業大學主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近日,在如雷的掌聲中,一位兩鬢已白,卻仍然健步的學者踏上了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的舞臺,接過了首個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的獎杯。他就是資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汝鈐。  “完全沒想到,又有些惶恐。”獲獎之際,原本生活簡單安靜、連手機都不用的83歲

    李德毅院士: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正當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近年來,全球智能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發展智能科學與技術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而從智能學科的引領性、獨立性和普遍性來看,在我國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緊迫性愈加突出。  自2010年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就聯合眾多學會、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不斷加強論證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京滬杭(國際)高科技產業項目對接活動舉行

      11月22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科院上海分院、杭州市科協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京滬杭(國際)高科技產業項目對接活動在杭州舉行。國內有關科研院校的上百項最新科研成果與杭州市有關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產業化對接。   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務副院長朱志遠,杭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于躍敏出席開幕

    李德毅:接地氣的云計算

      帶寬是短板   1994年,美國學者提出了位置服務的基本內容,你在哪里、和誰在一起、附近有什么資源……這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基本信息要求。當今已經變成很時髦的概念,叫“SoLoMo”,綜合了社交、位置和移動的特點,使得位置服務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接地氣的云計算。   地理信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