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種豐富度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對全球碳平衡有著重要影響。包括瑞士蘇黎世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文章稱,他們測量了27個亞熱帶森林林分(指內部特征大體一致而與鄰近地段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森林)的碳儲量和通量。結果發現,樹種豐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環,在地上和地下生態系統的“隔間”(包括樹木、樹根、枯枝落葉和土壤)中儲存的碳更多,而物種貧瘠的林分則不是這樣。 這意味著,如果在造林項目中使用多品種而不是單一栽培種植,那么每年可以從大氣中額外固定3億美元的碳,從而為對抗全球氣候變暖貢獻更多力量。研究人員表示,種植戰略的改變,將同時有助于保護森林的生物多樣性。......閱讀全文
樹種豐富度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對全球碳平衡有著重要影響。包括瑞士蘇黎世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文章稱,他們測量了27個亞熱帶森林林分(指內部特征大體一致而與鄰近地段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森林)的碳儲量和通量。結果發現,樹種豐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環,在地上和地下生態系統
樹種豐富度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對全球碳平衡有著重要影響。包括瑞士蘇黎世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文章稱,他們測量了27個亞熱帶森林林分(指內部特征大體一致而與鄰近地段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森林)的碳儲量和通量。結果發現,樹種豐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環,在地上和地下生態系統
樹種豐富度對中國成熟森林土壤磷具重要調控作用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劉菊秀團隊基于全國范圍的一項實地調查,研究揭示樹種豐富度對中國成熟森林土壤磷庫具有重要調控作用,比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更重要。相關研究發表于《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磷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限制性營養元素之一。土壤磷儲量
揭示樹種豐富度對中國成熟森林土壤磷庫的調控作用
磷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限制性營養元素之一。土壤磷儲量決定著土壤對植物的磷供應能力,并進一步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等生態功能。目前,人們對森林土壤磷儲量的區域格局的驅動機制(特別是其生物驅動機制)的了解尚不清楚,這阻礙了科研人員更好地提升地球模型中磷循環功能的預測能力。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
物種豐富度指數
類別名稱計算公式物種豐富度指數Margalef豐富度指數(Ma)Ma=(S-1)/lnNPartrick豐富度指數(R)R=S備注:式中S為物種數目,N為群落中所有物種個體總數。
物種豐富度的概念和檢測方法
物種豐富度即系統中物種的數目,是最簡單、最直觀的群落物種多樣性測度方法,進而反映生物多樣性。在研究實踐中,常用單位面積內的物種數目(密度)或一定數量的生物個體中(或生物量中)的物種數目。這兩種方法的應用范圍各有側重,前者多用于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調查,而后者則主要用于水域物種多樣性的研究。除此之外,
中德科學家發現物種豐富的森林生長更穩定
在12月18日發表于《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與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合作,通過位于我國亞熱帶地區的大型多樣性控制實驗(BEF-China)的長期累積數據,解析了森林建成十年間群落物種多樣性、物種異步性、種群穩定性以及群落耐旱功能多樣性對群落生產力穩定
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一直是生態學中重點討論的理論問題之一。主要爭論表現在是物種多樣性還是物種組成(優勢種)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哪個水平的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物種均勻度、物種多樣性指數、種間差異等)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等幾個方面。在目前多樣性與穩定性的
保護樹種多樣性可提升森林生長和抵御干旱
9月19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汪濤研究員等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保護樹種多樣性,可顯著提升森林應對干旱的抵抗力。該研究團隊繪制了首幅全球樹種多樣性對森林抵抗力影響的空間分布圖,為旱區造林綠化、穩定森林碳匯功能提供了科學依據。據經典生態學理論預測,物種
版納植物園熱帶季節雨林林下樹種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熱帶季節雨林林下小樹的多樣性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在對其樹種多樣性的研究方面大多集中在胸徑大于10cm以上的樹種。然而,林下小樹(2.0cm ≤DBH < 10cm)的種類組成明顯要比胸徑大于10cm以上的樹種更為多樣和豐富,它不僅為許多的昆蟲、鳥類和哺乳
樹種多樣性有多重要,數據說了算
在過去的36年里,中國實施了大量造林和種植方案。那么,什么樣的造林方案能將植被的固碳能力發揮得更好?近期《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為你揭曉答案。 隨著溫室氣體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氣候變遷,研究全球碳循環調控機制,并遏制溫室氣體濃度的持續升高,是生態、氣候研究領域的一項核心任務。
假說獲新證:昆蟲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之謎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和美國圣母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針對這一謎題展開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人員發現,熱帶地區豐富
假說獲新證:昆蟲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之謎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和美國圣母大學等機構的研
中德聯合在昆蟲多樣性監測和互作研究獲進展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會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一系列影響。這一直是生態學中重要的科學問題。植物多樣性下降能夠導致一些諸如初級生產力、營養循環等重要的生態功能發生變化。大部分生態系統功能的變化都是由不同營養級生物類群改變而引起。其中,植物多樣性的喪失能夠顯著導致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多度和豐富度下降。以往
昆蟲多樣性與森林生產力“此生彼長”
森林是陸地上80%以上生物的家園,更是種類繁多的昆蟲的“王國”。那么,昆蟲多樣性與森林生產力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聯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發現,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樹種多樣性的增加不僅能直接提高森林生產力,而且能通過促進昆蟲多樣性以及天敵昆蟲對植食性昆蟲的下行控制效應間接提高森林生產力。相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海拔梯度變化規律研究新進展
多樣性梯度一般是指由于土壤水分、鹽分、海拔高度以及緯度等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形成的物種多樣性隨著環境因子的變化漸次升高或降低的現象。物種豐富度沿海拔梯度的變化格局及其形成機制是群落生態學家關注的焦點。從生物界來看,根據已有研究,海拔豐富度梯度主要可歸納為四種變化類型:(1)物種數量隨海拔升高而減少;
熱帶地區樹木的植物化學多樣性和植食性更高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這個謎團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生態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與美國圣母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生態與進化》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一般來說,低緯度熱帶地區的物種數量明顯高于高緯度溫帶
熱帶地區樹木的植物化學多樣性和植食性更高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這個謎團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生態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與美國圣母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生態與進化》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一般來說,低緯度熱帶地區的物種數量明顯高于高緯度溫帶
監測顯示,長江上游三江源通天河沿區域生態系統極為豐富
近日,在玉樹市哈秀鄉云塔村,狗獾、豹貓、石貂等多種在三江源區域較為罕見的食肉動物闖進了監測紅外相機的鏡頭。 “狗獾、豹貓以及石貂等動物,雖然以前通過訪談得到過有效的信息,但這次應該是三江源區域第一次留下如此清晰的圖片資料,為證明通天河沿區域森林及灌叢生態系統的豐富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從事三江
最新研究:地球上仍有9200種樹木尚未被發現
近日,一項涉及迄今為止最大森林數據庫的新研究估計,地球上約有7.3萬種樹木,比目前已知的樹種數量高出約14%,其中約有9200種尚未發現。該研究表明,大多數未被發現的物種可能都很稀少,且空間分布有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該研究資深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學森林生態學家Pete
昆蟲多樣性與森林生產力“此生彼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43.shtm森林是陸地上80%以上生物多樣性的家園,更是種類繁多的昆蟲的“王國”。那么,昆蟲的多樣性與森林生產力之間究竟是怎樣的聯系?4月27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在《自然生態與
建設生態文明-廣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第三
圖為罕見的野生帶葉兜蘭群落。 廣西林業局供圖 南寧9月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2日介紹,廣西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恢復和發展,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第三位。圖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鱷蜥。 廣西林業局供圖 廣西物種資源豐富,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廣西桂西南石灰巖地區、南嶺山地、沿海
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林緣更新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于長期受人類干擾活動的影響,亞熱帶山地原生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逐漸退化和片段化,形成的森林邊緣生境數量不斷增加。盡管有些學者對一些森林的林緣效應進行了研究,但是,關于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林緣生境中樹種更新特征,尤其是林緣向外延伸梯度上植物更新模式的研究卻很少。 為了解亞熱
科學家發現氣候變化的群落將影響植物物種豐富度
多數原位增溫試驗表明增溫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然而,由于這些原位增溫試驗進行的時間較短,尚未觀測到那些追蹤氣候變化的植物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理論上,原位經歷增溫的物種可能最終會與追蹤氣候變化的物種相遇,從而共同影響增溫區域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模式。然而,到目前為止物種獲得與喪失對物種豐富度凈變
菌根類型調控亞熱帶森林多樣性與生產力關系的新機制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養分供應是生產力維持的基礎,但多數研究并未充分考慮植物養分獲取策略對多樣性-生產力關系的影響。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約85%的維管植物與菌根真菌形成共生關系,菌根共生是植物提高養分吸收效率的重要策略。養分重吸收和凋落物分解為植物提供了年
科學家揭示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學雜志》同期發表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與合作者的兩篇研究成果,揭示了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森林的結構和動態由其樹木個體的生存、生長和死亡率決定。其中,樹木的存活是森林維持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最關鍵的因素。目前普遍觀察到的生物多樣性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科學家揭示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學雜志》同期發表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與合作者的兩篇研究成果,揭示了物種多樣性對樹木存活的影響機制。 森林的結構和動態由其樹木個體的生存、生長和死亡率決定。其中,樹木的存活是森林維持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最關鍵的因素。目前普遍觀察到的生物多樣性對生產力的促進作
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
未來的火星探索者可能不必擔心用水問題。美國航天局“好奇”號火星車發現,火星表面土壤按重量算約2%是水分,這意味著每立方英尺(不到0.03立方米)的火星土壤能夠獲得約1升的水。 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和美國航天局等機構研究人員26日在《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好奇”號攜帶的樣本分析儀,將其
沈陽生態所揭示東北次生林主要樹種氮吸收特性
氮供應往往是限制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植物可利用土壤中的銨態氮(NH4+-N)、硝態氮(NO3--N)、某些自由氨基酸以及一些可溶性小分子有機含氮化合物,然而植物并非均等利用以上氮形態。總的來說,目前有關森林植物對氮吸收的特性還不清楚,了解我國東北典型次生林優勢樹種氮利用特點是在氮沉降升
亞熱帶森林植食性昆蟲共現機制
在生態系統中,物種間是否共存的直接表現是物種共現,物種共現可用于檢驗兩個或更多物種能否共存。剖析物種共現、共存的相關機制,既是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又是挑戰。此前研究表明,各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與物種生活史的生態位分配和權衡關系密切,或在物種共存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物種自身的系統發生距離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