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德國萊布尼茨老齡化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恩研究所(FLI)所長卡爾·倫德·魯道夫的一篇學術論文被指控涉嫌存在數據操縱情況。隨后,萊布尼茨協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同時對此事展開了調查。 2017年6月13日,萊布尼茨協會對此次事件的調查結束,魯道夫的學術不端行為被證實,主要涉及數據錯誤陳述、數據不足和違反監督職責,協會于當日對魯道夫進行了書面譴責,并公布了對魯道夫本人在協會內的權利限制和對其領導下的FLI的資助限制,以及要求問題論文撤稿等具體處理意見;同年10月,FLI宣布撤掉魯道夫的所長職務;同年12月15日,DFG根據萊布尼茨協會調查的最終報告、魯道夫本人的幾份書面陳述以及聽證會確定了調查結果,對其進行了書面譴責和資助限制。 三家機構的調查結果與處理意見 魯道夫所任職的FLI是萊布尼茨協會成員之一。該協會是德國的一所綜合專業研究機構的聯合會,涵蓋從自然、工程和環境科學到經濟、社會和人文科學的93......閱讀全文
在一年多的紛爭和等待之后,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學術爭議事件終于暫時告一段落:他那篇頗受爭議的論文,今天主動撤回了。 北京時間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的社論,稱“撤回韓春雨團隊于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一年多前,正是這篇論文,讓韓春雨及其
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學文獻大清洗正在進行中。在對原日本東邦大學麻醉學者Yoshitaka Fujii的研究工作提出長達十多年的質疑后,期刊和大學開展的調查得出了結論:他以史詩般的規模偽造了數據。在未來數月至少大約100多篇他撰寫的關于手術后藥物反應的論文有可能被撤稿。 其中的5家機構回應
在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學術活動之一“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論壇上,十多位專家學者發表見解,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學術活動之一“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論壇,于中國科協年會開幕的第二天——11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
又過了一年,又有1433篇論文(數量還在增加)撤回。《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已存在10年頭了。就像往常一樣,它報道了一個新的記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還有一些離奇的事件。當然,它也報道了一些值得效仿的行為。以下是本年度最熱門的撤回報道,排名不分先后: 1.當研究人員
學術、文化和教育是延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的命脈所在,博士生培養也是一個國家學術發展的希望。每一起學術不端事件,都不是小問題,都不能放任自流,都要深究到底,深刻反思。 有媒體報道,東北大學一名博士生與華中師范大學的一名講師相隔2個月發表的論文大面積雷同,根據初步調查情況顯示,抄襲方應為東北
MDPI前身是1996年由林樹坤博士在瑞士成立的國際分子多樣性保護組織,起初主要工作為收集和交流稀有的化學樣品,其目的是通過收集和儲存可供科學界研究的樣品來保護化合物的多樣性。經過22年的發展,MDPI目前已成為擁有200多種同行評審開放獲取期刊的出版公司,涵蓋全部的科學、技術和醫學領域。“我們的目
菲利普·坎貝爾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合作活動,提高《自然》期刊在中國的知名度,并在未來有更多合作。 他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英國物理學會會員、全球著名科學類期刊主編。至今,他的編輯生涯已歷35載。其間,他曾追隨理想的“心跳”,離開《自然》,獨挑大梁,開辦新刊《物理世界》,隨后又重歸《自然》。近日,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欺詐問題上樹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圖片來源于網絡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
近日,一條學術圈的公告,被“頭條新聞”“人民日報”等諸多微博大V轉發,甚至一度登上BBC中文網站首頁。 這條公告來自國內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國際新聞界》。 8月17日,其在官方網站刊出《關于于艷茹論文抄襲的公告》。公告指出,于艷茹發表在該刊2013年第7期的一篇論文,大段翻譯發表于1984年
近日,有媒體曝出美國愛荷華大學近百名中國學生涉嫌找人代課、代考等學術欺詐行為,或將面臨遣返。5月底,美國教育咨詢公司厚仁教育發布的《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指出,去年在約8000名被開除的留美中國學生中,有近23%是由于學術不端。 海外學子學術誠信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
我國的科技期刊超過5300種,占全國期刊總數的一半多。 用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程東紅的話說,“科技期刊是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窗口,也是科研人員得到同行認可、接受社會監督的重要途徑”。 但近些年,科技期刊似乎成了學術不端的“眾矢之的”。 在浙江大學擔任校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教育部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科協發學字〔2015〕83號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更好地服務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和學術繁榮,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7月4日,第二十三次全國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及地方協會負責人會議在寧夏銀川市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北方民族大學、寧夏材料研究學會承辦,寧夏化學分析測試協會協辦,大會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研集團研究員王海舟,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所長、農業大數據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7月4日,第二十三次全國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及地方協會負責人會議在寧夏銀川市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北方民族大學、寧夏材料研究學會承辦,寧夏化學分析測試協會協辦,大會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研集團研究員王海舟,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所長、農業大數據重點
近日,廣東省紀委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省紀檢監察機關近兩年查處的一批典型案件。廣州體育學院原院長許永剛,因其博士論文抄襲46篇期刊和數據庫論文的內容占該書比例達56.37%,構成論文抄襲,已于2011年3月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被調離廣州體育學院。 這些年,大學官員學術舞弊事
歐盟開放獲取特使Robert-Jan Smits是新計劃的“催化劑”。圖片來源:LUIGI MISTRULLI/SIPA/AP IMAGES 最近,來自英國、荷蘭、法國、意大利等歐洲11個國家的科研資助機構決定向科學出版商施壓,以推動出版商加快向開放獲取轉變。據報道,由這11個國家促成的聯盟每年約
中國要對學術不端下重手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5月30日發布了一系列改革以期加強科研誠信。這些舉措涵蓋了科研的各個方面,從經費和人員聘用到同行評議和出版均有涉及。 中國科學院將和中國科技部合作建立學術規范行為的標準。來源:Pang Xinglei/Xinhua News Agency/PA Im
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上,這位教授的個人成果頁面目前只張貼著英文論著目錄,沒有任何中文論文。這對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學者來說,是非常少見的情形。梁瑩的一些論文與別人論文存在大面積雷同 但梁瑩事實上著述頗豐,僅所能查到的,以她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就超過了120篇。 不過在過去幾年里,她的這
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上,這位教授的個人成果頁面目前只張貼著英文論著目錄,沒有任何中文論文。這對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學者來說,是非常少見的情形。 但梁瑩事實上著述頗豐,僅中國青年報記者所能查到的,以她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就超過了120篇。 不過在過去幾年里,她的這些學術成果陸續被從網上
2016年6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Nature(《自然》)發表評論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現在此發布文章中文譯文,同時轉載英文原文。 楊衛在
畢業季又到了,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穿起學士服、碩士服拍照留念,也有一些人,在宿舍里緊盯電腦,等待畢業論文發表的結果。 這當然很重要,如果論文沒能發表,很可能領不到畢業證。多年以來,因為一條“在核心期刊發文章才能畢業”的規定,不少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他們的導師絞盡腦汁,東奔西跑。
●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的因素很多,我們應該加強對年輕人思想方面的引導,同時采取一定措施改進管理體制,防止出現學術不端行為。 ●評價科研成果片面地認定SCI論文、認定影響因子是有問題的,這些指標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作為決定因素。 ●做創造性科研工作確實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長期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英國《自然》雜志2018年1月報道,中國已成為世界發表科學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在數量最多后,中國科學界更加提倡提高論文質量;其次值得反思的是:這些論文大都發表在國外的SCI期刊上。為何我國每年要投入近20億給國外的出版機構和論文產業鏈?最終的答案無疑是:我國要發展自己的學術期刊
“我認為撤稿是科學進程的一部分。很多問題論文只能在發表后被發現,這時候必然會發生撤稿現象。” 11月3日,在由騰訊公司舉辦的第六屆“騰訊WE大會”前一天,2018年夏天從《自然》總編輯崗位上履新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的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ell)接受了多家媒體專訪。在訪問中
研究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才能畢業這一要求,近年來從博士研究生群體蔓延到碩士研究生群體,從發表普通期刊論文可以畢業進化為發表核心、C刊、SCI、EI等期刊論文才能畢業,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開的一個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大學就取消
學術貴在創新。為名為利去抄襲、篡改論文,是對科學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對存在價值的自我否定和毀壞,為人所不齒。解決屢禁不止的論文造假問題,不僅要靠嚴厲的事后懲治讓造假者名譽掃地,更要從根本上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學術衡量標準,根除造假滋生的溫床,給創新者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美國:讓抄襲者無所遁形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
Jens Forster 在遭受操縱數據指控后,德國社會心理學家Jens Forster的學術生涯前途晦澀不明。Forster將無法得到波鴻大學的終身職位。近日,該校發布了一份工作招聘啟事,計劃招聘一位新社會心理學教授,并將于2017年10月正式任命。 該校發言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一招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