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性。青藏高原屬寒冷型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冷漠,年均溫低于零度),其低溫、干旱和強紫外等極端環境極大限制了草地植被固碳潛力,是生態脆弱帶和氣候變化放大器。 最近,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孔維棟課題組以青藏高原這一典型冷漠生態系統為例,采用微生物分子生態學和13CO2穩定同位素標記技術,深入研究了草地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固碳潛力。研究表明,荒漠草地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數量遠低于草甸土壤,但其固碳潛力卻比草甸土壤高61%(圖1)。土壤微生物固碳量與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氨濃度顯著負相關,表明越貧瘠土壤中微生物固......閱讀全文
微生物所在大腸桿菌中實現碳濃縮固碳
將CO2轉化為燃料或化學品,是實現CO2的資源化利用、緩解資源能源短缺和溫室效應的一種途徑。經遺傳改造的藍細菌或者藻類等光合自養微生物,可以將CO2轉化為包括乙醇、丁醇、丙酮、異丁醛、乳酸等在內的數十種化學品,但由于自養生物生長速度慢,CO2生物轉化為這些化學品的效率還比較低。 異養生物可以通
生態固碳/重大生態工程固碳項目聯合啟動
3月28日,根據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及相關問題”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碳專項)的統一安排,“生態系統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以下簡稱生態固碳)和“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固碳量評價”(以下簡稱重大生態工程固碳)項目啟動會和技術標準研討會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
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的研究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固碳和殘碳有啥區別
所謂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氣之外的碳庫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將二氧化碳長期儲存在開采過的油氣井、煤層和深海里。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儲
木炭和它的固碳能力
我們應該用木炭固定碳嗎? 有人聲稱生物炭(biochar)是緩解氣候變化和促進土壤肥力的很大的希望。但是批評家警告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理解它的效應。 生物炭是基于亞馬遜黑土(terra preta)的——這是一種骨骼、糞便和木炭的混合物,最初在哥倫布之前的時代用于改善亞馬遜流
海草固碳能力遠超森林
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稱,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儲更多的碳,這意味著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據路透社報道,一個全球聯合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報告說,盡管海草占據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卻可容納多達83000噸碳。一個典型的陸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植物和土壤固碳能力此消彼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6.shtm 圖片來源:unsplash 近日,一項針對100多個實驗的分析結果表明,當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時,土壤能夠儲存的碳量反而會減少。由于當前的陸地碳匯模型并沒
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
我國揭示稻田生態系統微生物殘留物固碳的氮素調控因素
微生物是土壤有機碳轉化的重要參與者,其通過合成代謝作用將有機碳轉化為自身細胞組成,待其死亡后以微生物殘體形式在土壤中積累。其中,氨基糖是微生物細胞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穩定有機碳的重要來源。水稻土作為一種重要的碳匯場所。在淹水條件下,由于水中溶解氧的擴散作用,在水稻土表層形成一層約1cm深的
新方法可快速制造“固碳”礦物
菱鎂礦是一種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礦物,但自然形成過程十分緩慢。加拿大科研人員日前找到了一種在室溫下72天形成菱鎂礦的方法。該技術一旦成熟并實現工業化生產,將有望用于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解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 近日在于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地球化學界重要學術盛會——戈爾德施密特會議上,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