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圖書館迎來百年館慶,召開了“面向未來的研究型圖書館”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美國匹茲堡大學圖書館館長坦切娃表示,未來學術圖書館的機遇在于全球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擁有更多樣化的專業人才,不僅要傳播信息,更要創造知識。 提到人才的問題,就在研討會召開前不久,《中國科學報》記者對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情報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張紅偉進行采訪時,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情報研究中心利用所掌握的數據,為學校學科和學校決策發展做了一些服務,得到好評,這引來某兄弟院校圖書館人員前來調研學習。但在參觀調研后,他們卻很無奈地說:“你們做法的確好,但是我們卻沒辦法學習,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研究人才。” 美國哈佛大學原校長艾略特曾將圖書館比喻為“大學的心臟”,但如今,很多國內高校的這顆心臟卻似乎正面臨著“貧血”。如此情況下,國內大學圖書館的“研究”由誰來做?它們的未來又在哪里呢? 真實存在的“人才荒” 除了在開篇中張紅......閱讀全文
Immunodiagnostik鐵調素檢測預測腎衰竭和貧血慢性病正離子ESI-LC/MS/MS鐵調素(肽激素)維生素B12缺乏負離子ESI-LC/MS/MS尿液中甲基丙二酸Microbiology, Barts and The London NHS
彈性可拉伸電子元器件能直接貼服在皮膚上了。不僅如此,它還能夠測量重要的生命體征,比如呼吸頻率、心率、大腦電波活躍程度、體溫、血液含氧量等,為實時監測人們關心的身體狀況提供數據。更特別的是,它們越來越隱形,諸如“生物貼”、“紋身”傳感器、測皮膚熱性能的柔性設備,以及“智能胰島素貼”等,就像臨時紋身
人類進化到現在就是由無數的有益突變促成的。突變是隨機的,正常情況下突變頻率很低,但在如放射性輻射、致癌化學制品等不利條件刺激下,突變頻率會大大提升。 有研究發現:對Y染色體的DNA序列分析透露,人類基因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每次會累積100到200個新的突變。這一數字是人類基因突變率的首次直接
液態活檢是一種利用高通量測序儀來檢測漂浮在血液中小DNA碎片。這些碎片可能來自死亡的細胞,只要血液中存在“外來”DNA,如來自胎盤、腫瘤或者移植器官等的DNA碎片,都能利用液態活檢進行檢測。液態活檢通過一個簡單的血液檢測可對遺傳侵入進行定位、研究和監控,目前該檢測的應用領域迅速增長。那么
液態活檢是一種利用高通量測序儀來檢測漂浮在血液中小DNA碎片。這些碎片可能來自死亡的細胞,只要血液中存在“外來”DNA,如來自胎盤、腫瘤或者移植器官等的DNA碎片,都能利用液態活檢進行檢測。液態活檢通過一個簡單的血液檢測可對遺傳侵入進行定位、研究和監控,目前該檢測的應用領域迅速增長。那么液態活檢
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試圖在實驗室里培育卵子和精子,未來能替代正常的人類生殖方式嗎?我們暫時稱他為“B.D”先生,因為他的妻子在她的不孕不育博客“射空槍”中是這樣描述的。幾年前,36歲的B.D先生知道自己患有精子缺乏癥(azoospermatic),這意味著他的身體根本不會產生精子。 在
這位49歲的女士之前在自己的皮膚上去除了3個黑色素瘤,但現在病情正在進一步擴散。她左乳下一個數厘米大小的腫瘤已經深入到胸壁當中。腫瘤上的一些組織正因缺少血流而死亡。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醫生向她提供了實驗性的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日前,一則《女子跑步暈倒不治 家人健身房擺放花圈放哀樂》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為什么有些人在體育鍛煉時會突然猝死?為什么在日漸蓬勃發展的馬拉松運動中總有人會突然倒地不起?是因為運動員在鍛煉之前沒有完全活動開嗎?還是因為一些慢性病沒有被發現而導致如此悲劇產生?“上述原因還不夠準確和全面,一種名為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表聲明,將為六家研究機構資助6400萬美元用于建立人類細胞應答生物學網絡數據庫,進一步促進對人類疾病治療的科學研究。這六家機構分別是:哈佛醫學院、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Broad研究院 二個研究團隊、伊坎醫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 六家研究機構將使用這筆經費共同建立集成
1987年,在一場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舉行的會議的海報展上,心理學專業的兩名博士后——Avshalom Caspi和Terrie Moffitt展示的海報挨在一起。在新西蘭一家測試中心,Terrie Moffitt和Avshalom Caspi正在探尋受試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圖片來源:GUY
1987年,在一場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舉行的會議的海報展上,心理學專業的兩名博士后——Avshalom Caspi和Terrie Moffitt展示的海報挨在一起。 通常并不魯莽的Caspi看到Moffitt的海報后,被后者的科研成果深深吸引。“你擁有最漂亮的數據集。”Caspi說。不會輕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試圖在實驗室里培育卵子和精子,未來能替代正常的人類生殖方式嗎? 我們暫時稱他為“B.D”先生,因為他的妻子在她的不孕不育博客“射空槍”中是這樣描述的。幾年前,36歲的B.D先生知道自己患有精子缺乏癥(azoospermatic),這意味著
由胚胎干細胞分化而來的神經群,在培養基中聚集成球狀。圖片來源:Brivanlou Lab/Rockefeller University 胚胎干細胞(ES)為生命的早期發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類似于天文學家們回顧宇宙大爆炸,生物學家們也傾向于在這類細胞中尋找生命起源的秘密。科學家們將
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Omega-6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提高哺乳動物內臟器官的抗寒能力。 維也納獸醫大學13日發表公報說,該校野生動物和生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在土撥鼠冬眠開始前的幾天,其體內臟器細胞膜中的Omega-6水平明顯升高;而當春天來臨、冬眠結束時
華沙破損綜合征(Warsaw breakage syndrome,WABS)是一種可導致多種畸形的遺傳疾病,患者伴隨輕度到重度智力障礙,從出生開始身體發育受阻,導致身材矮小和小頭畸形。患者具有獨特的面部特征,包括額頭小、短鼻子、小下巴、人中平坦以及臉頰突出,其他常見特征包括內耳神經損傷引起的“感
阿爾茨海默癥(AD),俗稱老年性癡呆,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病人可從輕度記憶與認知障礙發展到最后的植物狀態。目前,全球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達5200多萬人,且呈爆發性增長,每3秒新增一個患者。 老年癡呆癥被稱為“21世紀的瘟疫”。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其影響不容小覷。據統計,在65歲~75歲的老
年輕的血液似乎具有治愈能力,但是我們如何在不依賴供者捐血的情形下使用這種血液呢?最近科學家發現一種讓造血干細胞保持年輕的蛋白可能有幫助。科學家將年輕的小鼠和年老的小鼠縫合在一起,讓它們共享血液循環系統,從而發現了年輕血液能夠煥發青春的性質。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讓年輕血液的這一性質吸引了眾人的目
跟大多數人一樣,習慣于起床后瀏覽新聞的美國貝勒醫學院熱帶病學學院的院長彼得?豪泰茲被眼前的報道嚇了一跳――“新型艾滋病”來襲!全球1000萬人感染! 仿佛在一夜間,這種叫做“新型艾滋病”的疾患成為懸在人類健康之上的一把尖刀,決定著全人類的存亡。人們突然發現,有種病“跟艾滋病有很多相似之處”
《2017全球頂級醫療器械巨頭全攻略》—— Beckman Coulter業務概況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研發、生產和銷售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和臨床診斷產品。其客戶遍布全球的制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大學、醫學院、研究機構、醫院、醫師辦公室,以及獨立診斷實驗室。2011年,貝克曼被Danaher丹納赫集團整
Omega-3補充劑在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和心律失常、中風方面影響很小或者幾乎沒有影響。循證醫學圖書館日前發表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令不少人大跌眼鏡。 在全球范圍內,人們一直堅信Omega-3補充劑有助于預防甚至治療心血管疾病。 “營養補充劑對于營養素缺乏和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有一定的作用,
在未來,因器官移植而導致的器官買賣或許將會絕跡,人們將可能從自己身上采集細胞為自己治病,不停地更新自己,在另一個意義上實現“返老還童”。 今年 10 月 8 日,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為“發現成熟細胞可以被重新編程為多功能干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們的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在美國每隔43秒就會有人心臟病發作;如今,人群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高發病率和臨床療效的有限性催生著人們對干細胞療法的厚望,目前全球已有數千名患者接受了成體干細胞的治療。日前,來自日本的科學家使用一只獼猴干細胞培育出的心肌細胞成功修復了其它五只猴子的破損心臟,這一研究突破就
制圖:Dom McKenzie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很難找到像學術出版一樣匪夷所思的行業:無數科研人員為之免費供稿、審稿,卻還要花錢看論文;來自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沒有讓科研人員成為高收入群體,卻給出版商帶來勝過蘋果、谷歌的收益率;訂閱費用壓得預算喘不過氣,高校卻不敢不買;同類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競爭激烈,收
在心臟病發作后,死亡的心肌組織會由瘢痕組織替代。不過,瘢痕組織與心肌的搏動方式不相同,因而心臟的“泵血”能力下降。近年來,科學家們采用多種手段將心臟瘢痕組織和其他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直接重編程為心肌細胞。這一突破性的成果為未來的臨床試驗和心臟病患者治療奠定基礎。基于此,小編針對這一方面的最新進展,進行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