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教技廳函〔2018〕110號 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根據《科技部 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科院 工程院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國科發政〔2018〕210號)要求,現決定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五唯”)清理。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清理目的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化高校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 二、清理范圍 認真梳理本校涉及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事項,如職務職稱晉升、項目基地評審、重點建設學科確定、人才培養指標分配等方面,可參考但不限于附件2。對照“五唯”......閱讀全文
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五唯”)清理。 但破“五唯”,會不會再回到人情關系和學術權威主導的老路?破“五唯”,我們應該用什么標準進行人才和科研評價?
2月23日,教育部官網正式發布其與科技部共同研究制定的《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這是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的又一項重大推進措施。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 教技廳函〔2018〕110號 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根據《科技部 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科院 工程院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指出,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道出了廣大專業技術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特別是有關教師評價的相關改革,這在社會和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
10月23日,科技部等五部門發文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清理范圍包含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協、行業主管部門、地方相關部門。 可以說,幾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門都被覆蓋,此次聯手清理行動也因此體現出十足的決心。 下面,一
近日,教育部官網公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546號建議的答復》。針對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評價標準的建議,教育部作出回應,并透露了對加強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改革評價機制的相關舉措及日后工作方向。 教育部表示,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博士、碩士學位代表著一定的學術
打破人才評價唯論文、唯職稱、唯獎項傾向,不能簡單以學術頭銜配置學術資源,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再次明確了一系列改進人才評價的具體措施。 自2016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2019年11月29日,學校印發《中國農業大學關于公布首批“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聘任人選的通知》(中農大人字〔2019〕35號),262名教師受聘各人才崗位:康紹忠、李德發、任發政、沈建忠、武維華、張福鎖(按拼音排序,下同)聘為講席教授A類,樊勝根、李小云、楊寧聘為講席教授B類(樊勝根、李小云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18年的中國高等教育,您會選擇什么? 這并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因為這一年中,高教界發生了太多形形色色的悲喜劇。這其中,有對高考恢復40周年的感慨,也有對學術造假行為的憤怒;有西湖大學成立時的希望,也有高校教師自殺事件背后的憂心忡忡…… 這是失望與希望交織、欣喜與憤
飽受詬病的科技浮躁之風 當今基礎科學研究的上空,籠罩著一片浮躁之風。 以論文數量論成敗,以項目多少論業績;把做研究變成了做論文,把做學問變成了做項目。論文之總數加上項目之總經費,堂而皇之和名正言順地被列為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的年終考核業績與未來規劃目標。 滿天飛的“帽子”雖然被多次“吐槽”
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完善調查核實、公開公示、懲戒處理等制度……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
當前,論文掛名已形成一條灰色利益鏈。有些屬于買賣型掛名,支付費用就幫著署名;有些屬于沾光型掛名,作者希望借名人效應或權威效應讓論文盡快刊發,主動掛上知名專家或行政領導;還有一些屬于轉嫁型掛名,知道某篇論文存在不合學術規范或存在故意造假行為,掛上他人名字以規避風險……比較極端的案例是,某高校一篇論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指導意見》指出,高校教師是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要遵循高校教師職業特點和發展規律,
如何才能在國際化的大潮流下,贏得中國科技國際話語權和中文期刊共同發展和繁榮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許把握好各自的定位,堅持質量第一,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中國人見面寒暄常說“你吃飯了嗎?”因為民以食為天,寒暄語體現了“有飯吃”的重要性。在當今的學術界,大家常用的寒暄變成了“最近發論文了嗎”。如果發
高校招聘教師,不得將以下內容作為限制性條件! ● 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招聘引進、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導師遴選、評優獎勵、聘期考核、項目申報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標準,嚴格師德考核,注重運用師德考核結果。 ● 研究出臺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將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評審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 一、準確把握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時代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高校內涵式發展,以強化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為首要任務,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五部門發文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專項行動。 長期以來,“四唯”做法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各種科研評價活動中層出不窮,導致學術界風氣浮躁,急功近利現象盛行。可以說,“四唯”(以
據教育部學位中心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圖片來源于網絡 1.問:請談談文件的出臺背景。 答:首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
2018年10月以來,國家開始大力破“四唯”“五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及唯帽子)。新時代科研評價當立“唯原創性”為標準。 什么是“原創性”?如何評價“原創性”?英國針對大學的“卓越科研評價框架”關于科研成果原創性評價標準,具有參考、借鑒意義。 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提出,原創性是科
近日,科技部召開中青年科學家發展座談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主持會議,聽取了科研人員對優化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環境的看法和建議,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參加座談。 聚焦穩定支持、科學評價、強化基礎研究、改進科研項
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 黃惠川: 朱老師,您好。回想與您相識的情景,還要從2007年那場“名家講壇”說起。那年,我在中國農業大學上大三,聽聞有您的講座,便前往聆聽。您自稱“農民教書匠”,站在講臺上給我們講了幾個小時之久。 2008年以來,我有幸師從您攻讀植物病理學碩士和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10月23日,科技部等五部門發文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清理范圍包含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協、行業主管部門、地方相關部門。 可以說,幾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門都被覆蓋,此次聯手清理行動也因此體現出十足的決心。 下面,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
近日,教育部官網公布了對《關于完善高校學科評估制度,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提案》 的答復,其中透露了有關第五輪學科評估的重大變革。 教育部在提案答復中稱,學科評估堅決破除“五唯”頑疾。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片面做法。評價科研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于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