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鐘調控代謝新方式揭示
人體內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然而,生物鐘調控生理、代謝和行為等生命活動的機制十分復雜,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記者15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王恬教授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在《細胞通訊》上刊發研究成果,揭示了生物鐘調控代謝的新方式。 生物鐘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是生物進化的禮物。生物鐘掌控著我們每天生活的節奏:什么時候安然入睡,什么時候精神飽滿地醒來。長期的生物鐘紊亂可導致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甚至癌癥。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即授予3位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物鐘基因的科學家。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上最豐富的一種轉錄后修飾,在基因表達、RNA剪切、mRNA運輸與翻譯等方面均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動態和可逆的m6A甲基化修飾廣泛參與哺乳動物的發育、免疫、腫瘤生成和轉移、干細胞更新、脂肪分化等生命過程。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小鼠肝臟生物鐘基因Bmal1特異性敲除,發現小鼠肝臟脂代謝異常,......閱讀全文
生物鐘調控代謝新方式揭示
人體內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然而,生物鐘調控生理、代謝和行為等生命活動的機制十分復雜,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記者15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王恬教授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在《細胞通訊》上刊發研究成果,揭示了生物鐘調控代謝的新方式。 生物鐘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是生物進化的禮物。生物鐘掌控
生物鐘調控代謝新方式揭示
人體內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然而,生物鐘調控生理、代謝和行為等生命活動的機制十分復雜,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記者15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王恬教授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在《細胞通訊》上刊發研究成果,揭示了生物鐘調控代謝的新方式。 生物鐘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是生物進化的禮物。生物鐘掌控
科學家揭示生物鐘調控代謝新方式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恬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在《細胞—報告》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生物鐘調控代謝的新方式,拓展了人們對生物鐘、m6ARNA甲基化修飾和代謝相互關系的認識。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上最豐富的一種轉錄后修飾,在基因表達、RNA剪切、mRNA運輸
新發現:植物生物鐘調控因子
為了適應地球自轉引起的環境周期性變化,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真核生物都進化出了內源計時器——生物鐘,它可以維持細胞內近24小時的基因表達節律性以適應環境中光溫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生物鐘參與調控植物體內幾乎所有的生長發育和代謝過程,如光周期依賴的開花時間、發育、葉片衰老,以及植物對生物與非生物脅迫的響應
《細胞—代謝》:脂肪攝入過量會影響生物鐘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脂肪攝入過量會引起機體內在生理節奏的變化,從而影響其對各種生理過程的調控。這一發現意味著生物鐘和代謝之間或許存在更為復雜的相互影響和關聯,并有望加深科學家對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理解。相關論文發表在11月7日的《細胞—代謝》上。 圖片說明:高脂肪食物會影響雄性小鼠的
美研究稱“發脾氣”受生物鐘調控
新華社華盛頓4月9日電 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小鼠實驗發現,生物鐘參與了調控動物的“進攻性”行為。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黃昏焦躁癥狀。 9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神經學》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雄性小鼠間為保護領地而發生的好斗行為在一天中的強度和頻率會隨光照發生變化。
美研究稱“發脾氣”受生物鐘調控
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小鼠實驗發現,生物鐘參與了調控動物的“進攻性”行為。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黃昏焦躁癥狀。圖片來源于網絡 4月9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神經學》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雄性小鼠間為保護領地而發生的好斗行為在一天中的強度和頻率會隨光照發生變化。 論文高級作者、哈佛大
研究揭示光信號調控植物生物鐘分子機理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自然界光信號途徑與植物內部的生物鐘互作協同調控生物鐘關鍵基因CCA1節律性表達的分子機理。FHY3 和FAR1蛋白促進CCA1的表達,而PIF5 和TOC1蛋白抑制CCA1表達。進一步,PIF5與TOC1
Molecular Plant:生物鐘調控葉片衰老新機制
生物鐘是生物體為適應環境晝夜周期變化而進化出的協調細胞內基因表達、代謝網絡調控的分子系統,調控植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多個過程。生物鐘使植物的內源節律與外部晝夜變化的光和溫度等環境條件相協調,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競爭性優勢。葉片衰老過程能將營養和能量從衰老的葉片向正在發育的組織和器官轉移,以便
規律的飲食有利于新陳代謝和生物鐘
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鐘,它們的相互作用對代謝健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睡眠與飲食時間不規律容易患肥胖癥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然而,關于生物鐘與飲食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整體健康的影響。 北京時間7月31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