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醫學院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工具,可用作發育細胞的“飛行數據記錄儀(flight data recorder)”。 科學家希望有一天能夠從需要肝臟移植的患者身上采集皮膚細胞,引導皮膚細胞重編程為肝細胞,形成新的肝臟。這種細胞跟蹤設備能幫助研究人員詳細了解原始細胞和最終細胞,以及它們轉化的途徑。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5日的Nature雜志上。 文章作者,Samantha A. Morris博士說,“人們對再生醫學很感興趣,例如,在實驗室中培養的組織和器官,可以用于測試新藥,未來也許還能用于移植。但我們需要了解重編程過程的工作原理。皮膚細胞轉化為心臟細胞的過程是否與轉化為肝細胞或腦細胞相同?將一種細胞類型轉變為任何細胞類型所需的特殊條件是什么?因此,我們設計這個工具來幫助回答這些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新工具可以揭示細胞“重編程”途徑,這可能包括將皮膚細胞重編程成不同類型的干細胞,然后可以發育為新......閱讀全文
“黑匣子”(Black Box),學名是飛行數據記錄儀,是飛機專用的電子記錄設備之一,可以記錄飛機飛行期間的詳細信息資料。 回首2014年,找不到“黑匣子”的馬航(MAS)在12月15日告別吉隆坡股票交易所,結束為期29年的上市生涯。這一天,恰好也是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的生日。 看到上述開頭,你
Nature Methods雜志在十周年之際推出了紀念特刊,點評了在過去十年中對生物學研究影響最深的十大技術,其中就包括細胞重編程。iPS技術鼻祖山中伸彌教授,在這此特刊中發表文章解讀了細胞重編程的命運。山中伸彌教授因這一技術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iPS技術能將體細胞轉變為誘
在死亡之前,已變成皮膚細胞的細胞仍然是皮膚細胞。在過去十年,明顯的是,細胞身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能夠通過激活特異性的遺傳程序而得以重寫。如今,再生醫學領域面臨著一個問題:這種重寫應當采取常規方法,即成熟細胞首先轉化回干細胞,或者如果可行的話,采取一種更加直接的方法? 術語“終末分化(term
生物通報道:浙江大學細胞發育研究所,動物科學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抑癌基因p53的異構體同樣在重編程過程中會被激活,維持重編程細胞的遺傳穩定性。這對于了解iPS細胞在再生醫學上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是浙江大學細胞發
關于發布“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4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 國科金發計〔2014〕13號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重大研究計劃的總體工作安排,現公布本重大研究計劃2014年度項目指南,請依托單位及申請人按要求提出項目申請。 附件: “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重大研究計劃“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2015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報。 附件:“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5年度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15年6月1日“細胞編程
癌細胞從何而來? 這是科學界一直想弄清楚的問題。 由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項新技術或許能夠幫助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 科學家們將這一技術命名為“飛行數據記錄儀”(flight data recorder),而一些行業專家將它比喻為細胞發育的“黑匣子”。 該研究成果于12月5日發表在國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一種經過改進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第一批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改進的技術培育出遺傳上相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以便提供更好的癌癥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那么近年來體細胞研究領域還有哪些
科學家曾認為,直到消亡,皮膚細胞依然是皮膚細胞。在過去10年,細胞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能夠通過激活特異性的遺傳程序得以重寫。如今,再生醫學領域面臨一個問題:這種重寫應當采取常規方法,即成熟細胞首先轉化回干細胞,或者如果可能的話,采取一種更加直接的方法。 “終末分化”概述了這種舊觀念——
在生物醫藥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只需共表達4個基因就可將胚胎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和成體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這項研究使得英國、日本2位科學家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激起了科學家對細胞重編程技術的空前熱情。 在這項開創性發現之后,科學家在很短時間
來自于成熟細胞的多能干細胞能分化成為幾乎類型的細胞。日前科學家們對這個重編程過程進行了全面分析,并由此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多能細胞。 多能性是指細胞生成機體所有細胞類型的能力,一般存在于早期胚胎發育中。從胚胎能分離到兩種不同的多能細胞進行體外培養:胚胎干細胞和外胚層干細胞。此外,特定的轉錄因子組合
牛津大學領導的跨國研究團隊,在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布了首個胎兒生長和新生兒大小的國際標準。這兩個標準通過3%、10%、50%、90%和97%的百分數曲線,為全球所有寶寶定立了一個健康的生長模式,不受種族和出生地的限制。 全球每年一億兩千萬嬰兒出生,而這是首次人們能夠在統一標準下評估嬰兒的
將已分化的細胞重編程,令其恢復多能性是一項重要的科學突破,這一成果也因此榮獲了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兩位科學家因證明“成熟細胞能被重編程恢復多能性”站在的科學的最高領獎臺上。不過到目前為止,這種多能性重編程應用主要還是限制在哺乳動物中。 近期一組研究人員在9月3日的eLife雜志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利用一些小分子化合物成功誘導小鼠神經干細胞和小腸上皮細胞生成了多能干細胞。這項研究發布在12月25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北京大學的鄧宏魁(Hongkui Deng)教授及助理研究員趙揚(Yang Zhao)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來自南開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創新的iPS技術,在山中伸彌經典方法的基礎上添加獨特的因子Zscan4,證實可以促進重編程過程中的基因組穩定,顯著提高生成的iPS細胞質量。相關結果發表在11月13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來自南開
來自南開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創新的iPS技術,在山中伸彌經典方法的基礎上添加獨特的因子Zscan4,證實可以促進重編程過程中的基因組穩定,顯著提高生成的iPS細胞質量。相關結果發表在11月13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來自南開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利用一些小分子化合物成功誘導小鼠神經干細胞和小腸上皮細胞生成了多能干細胞。這項研究發布在12月25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北京大學的鄧宏魁(Hongkui Deng)教授及助理研究員趙揚(Yang Zhao)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
事實告訴我們,急則生變,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出現靈活轉機。這一原則也許就解釋了為什么科學家們在重編程體細胞的實驗中會想到病毒,來自美國的這個研究小組報告稱,細胞對于病毒的防御性反應也許能令其更容易表達那些平時關閉的基因——包括那些開啟炎癥,或者在干細胞狀態時活躍的基因,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更
事實告訴我們,急則生變,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出現靈活轉機。這一原則也許就解釋了為什么科學家們在重編程體細胞的實驗中會想到病毒,來自美國的這個研究小組報告稱,細胞對于病毒的防御性反應也許能令其更容易表達那些平時關閉的基因――包括那些開啟炎癥,或者在干細胞狀態時活躍的基因,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更
誘導多能干細胞被期望可以帶來一場醫學革命,但在其發現十年后,誘導多能干細胞慢慢開始轉變為生物學研究;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曾因將成體細胞重編程為胚胎樣狀態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有一天當他的學生Kazutoshi T
眾所周知,干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細胞,此外,它們還有一個驚人的能力——永葆青春。來自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干細胞的這種能力延長了早衰小鼠的壽命,并使它們的機體組織重獲新生。這項發表于Cell期刊上的突破性研究雖然還不能讓人類返老還童,但它的確有潛力讓人類的身體在衰老之后保持
體細胞重編程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再生醫學研究中,通過該技術獲得來自患者的多能干細胞,進一步用于自體移植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問題,從而使其成為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核移植和iPS技術均能將體細胞重編為多能干細胞,然而兩者的重編程的能力卻不同。核移植后獲得的胚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工程師們證實,一些物理信號可以替代某些化學物質,推動成熟細胞恢復至多能狀態。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20日的《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系華人生物工程學家李松(Song Li)教授。其長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Revi
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及Salk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第一次證實采用不同重編程方法構建的干細胞所生成細胞存在差異。這一發表在7月2日《自然》(Nature)的研究提供了有關干細胞基本生物學的一些新認識,并有可能最終促使改進干細胞療法。 能
DNA上核苷酸序列承載了生命的遺傳信息,遺傳物質能夠遵循孟德爾遺傳法則代代相傳。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RNA,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完成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隨著時間推移,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即使從上一代那里復制獲得的DNA序列不發生變化,基因表達也會發生能夠繼承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
不知不覺,2014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5年,2014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然刊登了很多亮點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2014年Science雜志及其子刊發表的一些非常有意義的亮點研究。 1.Science:研究揭示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