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mall 以封面刊載的形式,邀請刊載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室微納米課題組在類生命機器人使能領域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利用與超聲加工、檢測協同設計的納米操作機器人實現了亞微米尺寸的二硫化鉬場效應管的制造,為建立工程化細胞的多維信息同步獲取接口提供了有效途徑,為實現基于活體細胞的生命本征感知器件的成功制造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將超聲與納米操作機器人結合,將超聲的優異特性引入了納米尺度,利用超聲加工的沖擊特性提升了加工結構邊緣的線性度、減小了加工力,利用超聲相位檢測與加工能量損耗之間的特定關系實現了任務空間內加工深度的閉環控制,提出了“相位模式”的加工方法,克服了傳統納米操作機器人加工存在的突出問題,并且結合剝離工藝(lift-off)實現了亞微米尺寸的二維材料場效應管的一體化的制造,為基于活體生物材料—二維材料—半導體材料的類生命感知器件的制造提供了更為有效、便捷和靈活的使能技術。 近年來,沈......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微型機器人及微操作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2D to 3D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 of Microstructures Using Optothermally Generated Surface Bubble Micror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微型機器人及微操作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2D to 3D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 of Microstructures Using Optothermally Generated Surface Bubble Micror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英國愛丁堡機器人中心合作研究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種在動態、非結構環境下基于深度強化學習的移動機械臂自主作業方法,將最新的人工智能學習理論成功應用于真實的復雜移動機械臂控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期刊Sensors。 機器人在空間、陸地和水下等大量動態、非結構環境下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mall 以封面刊載的形式,邀請刊載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室微納米課題組在類生命機器人使能領域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利用與超聲加工、檢測協同設計的納米操作機器人實現了亞微米尺寸的二硫化鉬場效應管的制造,為建立工程化細胞的多維信息同步獲取接口提供了有效途徑,為實現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mall 以封面刊載的形式,邀請刊載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室微納米課題組在類生命機器人使能領域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利用與超聲加工、檢測協同設計的納米操作機器人實現了亞微米尺寸的二硫化鉬場效應管的制造,為建立工程化細胞的多維信息同步獲取接口提供了有效途徑,為實現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國際期刊《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最新一期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利用納米操作機器人在石墨烯可控加工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Cutting Forces Related with Lattice Orientati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mall 以封面論文形式刊載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納機器人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的最新成果High-Throughput Fabrication and Modular Assembly of 3D Heterogeneous Microscale Tiss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制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制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制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李洪誼、副研究員張誠與副研究員劉浩合作共同開展的“膠囊機器人與腸道交互特征研究”取得新進展。 目前,膠囊內窺鏡是僅有的適用于人體小腸無創檢查的方法,具有自主運動能力的膠囊機器人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膠囊機器人與腸道之間交互模型的缺失已成為限制其控制策略
納米尺度實時視覺反饋、免標記成像技術對于機器人在納米尺度操作、檢測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米課題組結合微納光學、機器人學和自動化技術,在物理學突破的基礎上,成功研發了具有實時視覺反饋能力的掃描微透鏡超分辨成像技術(Scanning Superlens M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Lab on a Chip 以封面論文形式刊載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型機器人和生物驅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rogrammable micrometer-sized motor array based on live cells。 藻類細胞是一類在水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機器人課題組在類生命視覺感知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獲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Biosystems 封面刊載。 生物經過大自然億萬年的進化,擁有了許多人造機電系統所無法比擬的結構和功能優勢。將生命材料或系統,例如生物細胞和組織,與機電裝置深度融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食品在生產、加工、儲存、流通過程中,有可能受到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污染,如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生物毒素、工業污染物以及食品加工過程中形成的致癌、致畸變物質,長期攝入會造成潛在食源性危害。食品樣品基質十分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三、發展智能綠色服務制造技術圍繞建設制造強國,大力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發展網絡協同制造技術,重點研究基于“互聯網+”的創新設計、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工廠、制造資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務等關鍵技術;發展綠色制造技術與產品,重點研究再設計、再制造與再資源化等關鍵技術,推動制造業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科技部發布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詳情如下。 附1:申報相關要求和規定 附2:“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建年 改革開放30年來,與國內各行各業一樣,我國的化學科學研究獲得了全方位發展,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無論在基礎、應用基礎研究還是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
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G輯: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在最新一期以封面專題的形式報道了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利用納米操作機器人在石墨烯可控加工方面的科研成果(Vol. 42(4): 358-368, 2012)。這是繼去年《科學通報》(Vol. 56(32): 2681-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研究進展 非晶形成的機理以及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對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物理所汪衛華小組與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Wu Yue研究小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統研究了微量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0月20日,由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主辦的“第20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由中國光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8年光譜年會”在山東省青島市銀沙灘溫德姆至尊酒店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承辦。國內外光譜及相關領域的院士、知名專家學
近日,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發出具有實時視覺反饋能力的掃描微透鏡超分辨成像技術(SSUM),該技術無需熒光染色和激光激發,可以在自然條件下打破光學衍射定律所限制的觀測極限,實現了生命和非生命樣品的超分辨實時觀測。該項成果對實現納米尺度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的動態追蹤,提升納米機器人的功能
由中國化學會主辦的SCI檢索國際期刊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中文名:《物理化學學報》),在最新一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利用納米操作機器人在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療方面的最新成果(Drug-Induced Changes of Topo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面對可怕的核泄漏,如果讓機器人代替人類搶險該多好 目前世界范圍內,僅有個別型號的機器人具備耐高強輻射的能力 為什么不用救災機器人盡量替代人的工作?日本9級地震引發核危機后,應急人員冒死堅守在核電站,讓很多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機器人也怕強輻射 目前國內外的救災機器人本領如何?《科學
新年伊始,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緊鑼密鼓地推動“率先行動”計劃的實施。 1月9日,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于海斌在全所“率先行動”計劃推進的通報會上表示,中國科學院全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以來,沈陽自動化所緊緊把握國家產業升級的重大需求和新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的大趨勢,他們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