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可能比人們認為的更頑強。一項新研究發現,盡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御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并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于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沒有了這些藻類,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由于氣候變化引起海洋溫度上升,致使珊瑚所依賴的海藻減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出現白化現象。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研究人員和美國同行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介紹,他們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通過航空調查分析了大堡礁珊瑚的白化程度,同時通過實地考察驗證了評估的準確性。 結果發現,盡管與2016年相比,2017年海洋溫度更高、高溫持續時間也更久,珊瑚嚴重白化的比例卻有所下降。這表明,經歷白化事件后存活下來的珊瑚,生理機能發生改變,抵御高溫天氣的能力會增強。這一發......閱讀全文
珊瑚的生存一直受到海洋變暖、污染和捕食活動的威脅,許多珊瑚的生長狀況堪憂。但在去年12月,美國安納波利斯的哈立德·本·蘇丹海洋生物基金會發布的關于法屬波利尼西亞珊瑚礁群的研究結果表明,珊瑚還有一線希望。 過去10年來,該基金會一直在調查世界各地珊瑚礁的狀況。2013年,他們調查了南太平洋法屬
《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Water quality mediates resilience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指出,暴露在較差水質中的珊瑚礁受干擾后的恢復速度較慢,且更易受到珊瑚疾病的感染。研究發現,改善當地水質或能幫助部分珊瑚礁更好地抵抗氣候變
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正在艱難地應對海水溫度升高。 圖片來源:Frans Lanting/Science Source 1.3萬年前,隨著末次冰河時期的結束,澳大利亞大堡礁幾近消失。不斷上升的海平面覆蓋了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群,剛被淹沒的陸地沉積物阻擋了珊瑚生長所需要的陽光。但珊瑚礁
由市地礦局主辦的天津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上,天津市寶玉石檢測中心免費為市民檢測珠寶。現場等待檢測珠寶的市民排起了長隊。剛剛檢測完幾件翡翠和玉髓首飾的羅女士告訴記者說,專家鑒定這些都是天然無處理的玉石,自己對結果很滿意。 據本市寶玉石檢測中心人士介紹,來鑒定翡翠和紅藍寶石的顧客最多。隨著近年來市場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于8月7日從深圳起航,9月5日返回三亞,圓滿完成熱帶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系統的多學科綜合調查,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項目科研團隊針對位于東經139-141o、北緯10-11o之間的卡
《自然—生態與演化》 改善水質可增強珊瑚礁恢復能力 《自然—生態與演化》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暴露在較差水質中的珊瑚礁受干擾后的恢復速度較慢,且更易受到珊瑚疾病的感染。研究發現,改善當地水質或能幫助部分珊瑚礁更好地抵抗氣候變化引起的白化,但并不足以拯救那些最具標志性的珊瑚礁。 氣候變
滇緬馬(Sibumasu)地塊由位于岡瓦納古陸和歐亞古陸之間的一系列外來體組成,包含現今的泰國西部、緬甸、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中國滇西的騰沖、保山地塊等。它們于早二疊世晚期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在中二疊世向北漂移,并最終于三疊紀與歐亞大陸拼合。 為更好地了解滇緬馬地塊在早中二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副教授劉羿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合作,測量并記錄了不同年份我國南海珊瑚骨骼中汞的含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論文第一作者是孫若愚,通訊作者是劉羿。 珊瑚碳酸鈣骨骼在形成的過程中,海水中
珊瑚蟲在滿月時會大量排卵,科學家對其中的原因一直迷惑不解。澳洲科學家近日通過遺傳分析發現,與一些昆蟲和脊椎動物一樣,珊瑚也要依靠一種光覺蛋白——藍光受體(cryptochromes)以按時排卵。這一發現表明,這種定時蛋白分子的存在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早幾百萬年。相關論文10月19日發表在《科學》上。&
探索新出現的與外界沒有接觸的部落 外人日益頻繁地接觸亞馬遜河沿岸與世隔絕的部落正迫使南美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他們對從雨林中現身者所用的方法。在這一組新聞特寫報道中,《科學》雜志通訊員Andrew Lawler和Heather Pringle分別從秘魯和巴西進行了報道,這兩個國家正遭遇
甲藻(dinoflagellate)并不快樂。在好的時候,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自由漂浮生活在海洋中,或是與珊瑚(corals)共生,成為一大群軟體動物、小魚和珊瑚物種的午餐。其中的一些甲藻能夠生物發光,因此會在夜里發光。但在不好的時候,甲藻會用赤潮毒害貝類養殖區,拋棄珊瑚礁讓其緩慢地白化死亡。
冷泉生物群落管狀蠕蟲物種特寫樹枝狀珊瑚 美國媒體近日刊登了一組照片,展示了墨西哥灣海底世界的一個復雜食物鏈。令人感到吃驚的是,以海床滲出的石油和天然氣為食的微生物成為這個復雜食物鏈的第一環。 這些微生物包括: 冷泉生物群落。這是一個微生物“殖民地”,
研究人員發現,用于清理海洋中泄漏石油的化學藥品對珊瑚造成的危害比前者更大。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對于發生在珊瑚礁附近的海上溢油事件,技術人員應當采用物理方法控制泄漏的石油,或者讓石油自然分解,而不是在珊瑚礁附近傾倒化學清理藥品。 地球上的珊瑚如今正處于一個危險的時刻。大量事實證明,這種由海葵般
塑料垃圾對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科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于容易攜帶細菌等微生物,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會大幅增加珊瑚的患病風險。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緬甸和泰國等地的159個珊瑚礁展開研究,檢查了約12.5萬個珊瑚的組織損傷和病灶。結果發現,當珊瑚遇到塑料
頂復動物亞門(Apicomplexa)是一組專性細胞內寄生蟲,包括瘧疾和弓形蟲病等人類疾病的致病因子。頂復動物亞門是由自由生活的光養性祖先進化而來的,但是人們對這種向寄生過渡的過程如何發生仍然是不清楚的。 一個潛在的線索在于珊瑚礁,在那里,環境DNA調查已發現了未被描述的基底分支的頂復動物亞門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中的2017年卡羅琳海山航次,5日靠泊海南三亞。本航次科考隊員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專家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 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介紹,
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于全球70%的珊瑚中。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有望為人類更好地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線索。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家、高級研究員帕特里克?基林介紹說:“這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珊瑚寄居者,直
珊瑚對 LED 的選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目前市面上的 LED 燈珠大概包含以下幾 種:紫外、 藍、紫、紅、綠、冷白、暖白等,其中對珊瑚直接發揮作用的主要就是就是 UV,紫,藍這三 個顏色的燈珠,而紅、綠、白這三個顏色不是說對珊瑚完全沒有直接作用,但是真正的用途 還是配合其他三個波段調整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于全球70%的珊瑚中。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有望為人類更好地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線索。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家、高級研究員帕特里克·基林介紹說:“這是地球
最新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省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近岸清潔海域面積占九成多―― 海南的海水依然湛藍 部分港灣和江河入海口鄰近海域仍遭受污染,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6月5日的海口假日海灘。與2008年相比,假日海灘海水浴場水質有所改善,監測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12日發表公報稱,其研究小組成功破譯了一種與珊瑚共生的單細胞植物蟲黃藻的基因組,這一成果將有助于探究正在全球蔓延的珊瑚白化現象的原因。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研究員將口榮一率領的研究小組,對生活在加勒比海的蟲黃藻進行培養,然后提取出DNA,花費兩年時間分析了蟲黃藻
環團發現,西貢橋嘴的中華扁腦珊瑚白化程度嚴重,面積達100平方米,估計與海水水溫持續上升有關。(取自香港《明報》/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提供) 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聯同民間組織“綠色力量”,在香港多個潛水熱門地點調查,發現西貢一帶水域有珊瑚白化,而橋嘴的珊
吸毒成癮者與他們的兄弟姐妹都有相同的腦部異常 據研究報道,吸毒成癮者和他們的無成癮的兄弟姐妹在控制自身沖動上的能力相對較差,他們還共有一些在其他健康人中所沒有發現的、腦部特征。因此這些腦部異常可能是一種遺傳的、容易對毒品成癮的標記——盡管這是一個可以克服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總體環境科學雜志》。 相對于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干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西北太平洋(包括東南
Apicomplexa(apicomplexan parasites, 頂復門寄生蟲)是一類專性細胞內寄生蟲。一些頂復門寄生蟲是人類疾病的致病因子,如瘧疾和弓形蟲病。 Apicomplexans是從光養生物進化而來的,但如何向寄生發生過渡的目前仍然未知。基于環境DNA的調查,有研究在珊瑚礁中發現
這種奇特的生物被稱為“corallicolid”,存在于全世界70%的珊瑚中,這將為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的幫助。這一研究發現公布在Nature雜志上。 “這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珊瑚寄居者,”文章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家Patrick Keelin說,“這種生物體帶來了全新的生物化學問題。它看起
隨著全球變暖、海水升溫,全球多處海洋出現了珊瑚白化死亡的現象。日本研究人員新發現一種能夠防止珊瑚白化的化學物質,今后或可用于海洋珊瑚資源保護。 日本京都大學16日宣布了這一研究成果。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等機構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大數據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全球變暖導致珊瑚白化死亡的機理,他們
東北內蒙古出現嚴重夏秋連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災,華北遭受罕見寒潮襲擊……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粵肆虐,“潮”氣逼人。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 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
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本航次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科考隊員對馬里亞納海溝南側、卡羅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開展海底多學科綜合探測,采集到大量生物、地質樣品及原位實測數據和影像
法國“塔拉”號科考帆船圖片來源:塔拉科考基金會 日前,法國塔拉(Tara)科考基金會秘書長羅曼·特魯布萊在法國駐華大使館,展示了科考帆船“塔拉”號在太平洋拍攝的色彩斑斕、生動美妙的珊瑚群影像,當如詩畫面旋爾變成珊瑚群因全球氣候變暖而大片白化死亡,沉寂如灰燼時,令人震撼。 “塔拉”號將于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