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奇特的生物被稱為“corallicolid”,存在于全世界70%的珊瑚中,這將為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的幫助。這一研究發現公布在Nature雜志上。 “這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珊瑚寄居者,”文章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家Patrick Keelin說,“這種生物體帶來了全新的生物化學問題。它看起來像一種寄生蟲,但絕對不進行光合作用。不過它仍然會產生葉綠素。” 葉綠素是植物和藻類中發現的綠色色素,可以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陽光中的能量。 “沒有光合作用的葉綠素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葉綠素非常擅長捕獲能量,但沒有光合作用來緩慢釋放能量,就像在細胞中埋著一個炸彈一樣,” Keeling說。 Corallicolids生活在各種珊瑚的胃腔中,負責建造珊瑚礁,以及黑珊瑚,海扇珊瑚,菇珊瑚和海葵。它們是一種復合體,是大量寄生蟲的組成部分,這些寄生蟲有一個稱為plastid質體的細胞區室,plastid是植物和藻類細胞發生光合作用的......閱讀全文
經過我們公眾號iPlants的查閱,發現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常文瑞院士為學術帶頭人,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的團隊已經在光合作用的捕光復合物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的進展,實屬了不起!其中包括以下成果: 1.2004年3月18日,Nature以封面彩圖的形式發表來自中國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光合作用作為地球上生物利用太陽能的重要反應,一直是科學研究關注的重點,是植物抗逆性研究、作物高產研究的熱點。光合作用根據其反應階段可以分為基于光能吸收傳遞轉化的光反應和基于CO2同化等酶促過程的暗反應。光反應作為植物利用太陽能的原初反應,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化主要發生在植物葉片或者藻類的類囊體膜上,由
光合作用過程中,光系統II核心復合體接受來自外圍捕光復合體II(LHCII),次要捕光復合物葉綠素結合蛋白(CP29、CP26和CP24))的激發能,以誘導稱為P680的特殊葉綠素發生電荷分離,實現光能到電能的轉化。這一復雜的光物理過程是由PSII的許多蛋白質亞基和各種輔助因子,包括葉綠素、類胡蘿卜
4 光合作用與碳循環 光系統Ⅱ (PSⅡ)是葉綠體類囊體膜中的一個色素蛋白復合體,在光合作用 光反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為了闡明 PSⅡ 的組裝過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研究組對 PSⅡ 低 含量的擬南芥突變體(lpa1)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體外蛋白質標記實驗顯示 lpa1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光合作用過程中,光系統II核心復合體接受來自外圍捕光復合體II(LHCII),次要捕光復合物葉綠素結合蛋白(CP29、CP26和CP24))的激發能,以誘導稱為P680的特殊葉綠素發生電荷分離,實現光能到電能的轉化。這一復雜的光物理過程是由PSII的許多蛋白質亞基和各種輔助因子,包括葉綠素、類胡蘿卜
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
維生素B(Vitamin B)舊稱維他命B,是B族維生素的總稱,它們常常來自于相同的食物來源,如酵母等。屬于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主要有維生素B1(硫胺素、抗腳氣病維生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PP(尼克酸或煙酸、抗癩皮病維生素)、維生素B6(吡哆醇、抗皮炎維生素),泛酸(遍多酸)、
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掉。然后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1880年
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掉。然后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1880年
當地時間10月3日,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Frances H. Arnold在“酶的定向進化(the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s)”方面的研究,另一半授予美國密蘇里大學科學家Geo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11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light harvesting for photosystem II in green algae 的論文,該項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課題組和日本國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light harvesting for photosystem II in green algae 的論文,該項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課題組和日本國立基礎生物學研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12月,露天養殖已結束,但這個時候正是冬棚養殖,尤其是南方區域的冬棚養蝦進入最關鍵的時期。此時,晝夜溫差已經很大,外源水的藻相大都出現異常。若是棚內水質底質一旦沒調理好,或引進了藻相不佳的外源水,池塘藻相、水質就會出現較大的變化,輕則對蝦應激厭食、重則缺氧中毒。所以,這段時間隨時查看池水變化是日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葉綠素熒光,作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針,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葉綠素熒光不僅能反映光能吸收、激發能傳遞和光化學反應等光合作用的原初反應過程,而且與電子傳遞、質子梯度的建立及ATP合成和CO2固定等過程有關。幾乎所有光合作用過程的變化均可通過葉綠素熒光反映出來,而熒光測定技術不需破碎細胞,不傷害生物體,
原初反應使光系統的反應中心發生電荷分離,產生的高能電子推動著光合膜上的電子傳遞。電子傳遞的結果,一方面引起水的裂解放氧以及NADP+的還原;另一方面建立了跨膜的質子動力勢,啟動了光合磷酸化,形成ATP。這樣就把電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一、電子和質子的傳遞(一)光合鏈(photosynthetic c
Apicomplexa(apicomplexan parasites, 頂復門寄生蟲)是一類專性細胞內寄生蟲。一些頂復門寄生蟲是人類疾病的致病因子,如瘧疾和弓形蟲病。 Apicomplexans是從光養生物進化而來的,但如何向寄生發生過渡的目前仍然未知。基于環境DNA的調查,有研究在珊瑚礁中發現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PsbS整體結構。a. PsbS單體結構飄帶示意圖;b. PsbS二體結構示意圖;c. PsbS二體界面處結合的葉綠素a;d. PsbS二體結合的qE抑制劑DCCD。生物物理所供圖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
封面故事: 交替剪接的預測 脊椎動物基因組的編碼能力通過交替剪接大大增強,這使單個基因能夠產生一個以上截然不同的蛋白。交替剪接決定遺傳信息如何控制細胞過程,而很多人類疾病突變都影響剪接。能夠從基因組序列數據預測不同交替剪接的信使RNA的表達,是基因表達領域人們
氧化碳排放、油價飆升、能源危機已成為當前熱門的話題。 實際上,地球上的能量巨大。太陽每秒鐘到達地面的能量達80萬千瓦,如果將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面1個小時產生的所有能量聚積起來,就足以滿足人類整整一年的能源需求。 而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如果人類可以像植物一樣利用光合作用,直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F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應用于釋秋海棠藍色葉片的特殊光合機制研究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幫助科學家解釋秋海棠藍色葉片的特殊光合機制2016年10月,國際學術權威刊物Nature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Plants》發表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Heather Whitney研究團隊的一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