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可能比人們認為的更頑強。一項新研究發現,盡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御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并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于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沒有了這些藻類,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由于氣候變化引起海洋溫度上升,致使珊瑚所依賴的海藻減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出現白化現象。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研究人員和美國同行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介紹,他們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通過航空調查分析了大堡礁珊瑚的白化程度,同時通過實地考察驗證了評估的準確性。 結果發現,盡管與2016年相比,2017年海洋溫度更高、高溫持續時間也更久,珊瑚嚴重白化的比例卻有所下降。這表明,經歷白化事件后存活下來的珊瑚,生理機能發生改變,抵御高溫天氣的能力會增強。這一發......閱讀全文
在海底種珊瑚,好比在陸地上植樹造林,但要與天斗、與海斗,不知難上多少倍!海洋女科學家黃暉近20年來,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珊瑚夢”。她帶領團隊,已成功在南海海底種植了十萬多平方米的珊瑚。▲黃暉團隊在中科院南海所人工培育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西沙老龍頭,面對南海萬頃碧濤。呼嘯海風,卷起層層疊疊海浪,擊
新聞緣起 近年來,自然因素造成海島不斷消失的情況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作業方式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 珊瑚碓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
造礁石珊瑚為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的框架生物, 研究其重要功能基因對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有重要指示意義,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取了澄黃濱珊瑚(Porites lutea)的總RNA, 通過RT-RCR得到 cDNA, 并以 cDNA為模板設計引物進行 test
造礁石珊瑚為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的框架生物, 研究其重要功能基因對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有重要指示意義,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取了澄黃濱珊瑚(Porites lutea)的總RNA, 通過RT-RCR得到 cDNA, 并以 cDNA為模板設計引物進行 test
根據發表在6月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報道,自祖先譜系進化分歧以來人類和珊瑚之間一直共享一條重要的細胞死亡誘導信號通路。 這條由細胞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TNF)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曾被認為起源于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分歧之前,在脊椎動物譜系中出現多樣化。事實證明,珊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東面的往灣洲,是全港珊瑚覆蓋范圍最高的地點之一,與印洲塘海岸公園相距僅數百米,最近有潛水人士發現,該處約有60米乘10米的珊瑚群落,遭大量長刺海膽和果核螺噬食倒塌,部分珊瑚亦有白化現象,受影響珊瑚面積是3年來最大規模,情況嚴峻。有環保組織計劃長期監察該處珊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進展。 珊瑚礁以其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極高的初級生產力,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和“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然而,全球珊瑚礁已進入了一個以“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為特征的
笛管類珊瑚是古生代較為常見的復體橫板珊瑚,由許多圓柱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個體組成,個體之間由形態各異的連接構造連接。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門期(Frasnian-Famennian)發生的生物滅絕事件重創了包括珊瑚在內的海洋底棲動物,大量的珊瑚屬種慘遭滅絕,在隨后復蘇的底棲動物中,笛管類珊瑚是為數
海洋保護區內的珊瑚礁(上)和允許捕魚的藻類覆蓋的珊瑚礁(下)。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全世界的珊瑚礁如今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團滅”,光芒漸失。 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珊瑚物種多樣性的加速減少。但我們卻并不了解這將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后果。 近日,澳大利亞
CISME水下原位呼吸代謝測量:香港水域珊瑚代謝特性及耐溫耐鹽性研究氣候變化對珊瑚生態系統的影響被廣泛討論,雖然氣候預報預測全球海水溫度將穩步上升,但區域水平的溫度變化將更加多變。例如,Yuan等人(2019)發現南中國海(SCS)熱帶和亞熱帶水域的升溫速率(0.038–0.074°C/年)高于預測
北京時間9月3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珊瑚是一種完全依賴洋流傳遞的溶解物質生存的“被動”生物。它們通過流動的海水攝取養分和氧氣,主要成分為碳酸鈣。但是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以色列威茨曼科學研究所(WIS)的科學家合作后發現,珊瑚絕非只是被動“接收”,它們可以改造周邊環境——將
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深海珊瑚發出奇異光芒的原因——幫助它們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科學家早就知道,在淺水中,這種生物體會發出綠光,而這是通過將熒光蛋白質作為一種“防曬霜”所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并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
來自大洋深處的入侵 人們通常認為,在海洋的進化戰場上,大多數的變化都發生在淺層的海水中。在這里,食肉動物與被捕食者之間亙古不變的斗爭不斷催生著進攻與防御的新手段。而那些缺少“武器裝備”的生物往往會到深層的海水中尋求庇護。在日前于波士頓市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一位生物學家首次提出了有力
Pg總光合速率也隨溫度升高至30°C呈線性增加(Δ0.84±0.02 μmol O2 cm?2h?1,p<0.01),但在32°C時顯著降低(Δ0.03±0.12 μmol O2 cm?2h?1,p<0.01)。 光合效率在30°C時稍有提高(Δ0.06±0.01 Fv/Fm,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15日宣布,科學家首次發現藻類基因的“中和”作用能夠解釋為何一些珊瑚能夠承受海洋溫度升高,并避免珊瑚白化現象。 熱帶珊瑚和寄居于其體內的藻類是互惠共生關系。微小的共生藻通過光合作用,成為珊瑚90%以上的食物來源。沒有了這些藻類,熱帶珊瑚也無法繼續生存。 共生藻受到海水升
根據《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Stress-resistant corals may not acclimatize to ocean warming but maintain heat tolerance under cooler temperatures,抗熱珊瑚在較低溫條件下仍可以保持健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盡管最初人們擔心墨西哥灣石油泄露會造成深海物種大批死亡,但目前來看,距離BP公司漏油處北邊20英里附近的海洋生物生長狀況良好。 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研究4月20日BP公司的漏油事件對墨西哥灣地區深海生物的影響。研究表明,深海地區似乎未受漏油影響,但是,科學家表示他們還
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發現,內陸河流徑流的水質下降會妨礙受白化等破壞性因素影響的大堡礁珊瑚自我修復,改善當地水質將有助于提高珊瑚礁的“自愈”能力。 縱貫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全長2300多公里。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這些顏色來自寄居的藻類,這些微小的共生藻也通
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保存較好的晚奧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經典區域。鐐珊瑚是構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許多橫切面呈橢圓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個體組成獨特的鏈狀排列,是全球廣泛分布的代表性橫板珊瑚。陜西省銅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鐐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
據澳洲網報道,澳大利亞昆州的研究人員12月2日表示,為了保護珊瑚,研究人員將“精子冷凍方法”引入到珊瑚物種中,希望能夠維護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 報道稱,在過去的30年中,大堡礁近一半的珊瑚已經絕跡,研究人員擔心,脆弱的生態系統將導致這一物種遭到滅頂之災。 據報道,研究人士將啟動保護
全球氣候在漫長地質年代中曾有多次冷暖變化,深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了解幾萬年前深海對氣候的影響并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參考?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中尋找線索。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天宇正搭乘“科學”號科考船前往西太平洋,希望從那里的深海珊瑚化石中得到若干古海洋和古氣候問題
2018年4月25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atz研究組在PNAS雜志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 reef-building coral”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使用CRISPR技術, 靶向GFP和RFP等基因,取得了預期的研究結
圖為陜西省銅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鐐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
2018年4月25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atz研究組在PNAS雜志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 reef-building coral”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使用CRISPR技術, 靶向GFP和RFP等基因,取得了預期的研究結
2018年4月25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atz研究組在PNAS雜志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 reef-building coral”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使用CRISPR技術, 靶向GFP和RFP等基因,取得了預期的研究結
洗個魚缸還能引發一場生化危機? 聽起來不可思議,但英國一名男子遭遇了如此匪夷所思的一幕。 它最終導致包括他在內的10人,以及2只狗中毒,并火速送進了醫院。 這其中,還有4位是中途前來救助的救援人員。 一天,這位叫馬修斯的男子如往常待在家里打掃衛生,洗魚缸。 為了更好地清理干凈,他還特地
1841年1月7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的鐵甲艦Nemesis號擊中了一艘中國軍艦,那次炮擊所引發的爆炸,將有毒金屬汞釋放到空氣中。 目前,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那些汞可能被中國南海的珊瑚吸收了,這些珊瑚用它們的骨骼記錄下了那次激戰以及后來的戰爭。這項發現為研究人類對海洋的污染史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454測序協助發現皰疹樣病毒與熱帶珊瑚礁的大面積減少有關為了確定病毒病原體對珊瑚健康衰退的影響,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Forest Rohwer博士的領導下,用454生命科學的Genome Sequencer系統對各種環境壓力下的Porites compressa珊瑚樣本進行了宏基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于8月7日從深圳起航,9月5日返回三亞,圓滿完成熱帶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系統的多學科綜合調查,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項目科研團隊針對位于東經139-141o、北緯10-11o之間的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