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發表Nature子刊文章解析椎間盤退變機制
椎間盤退變是指髓核、纖維環及軟骨終板等椎間盤各個組織的衰老退變。它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發生的病理基礎,也是人類勞動能力喪失和生活質量下降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來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陸軍副教授團隊發表了題為“Preclinical development of a microRNA-based therapy fo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的文章,通過基于miRNA靶向治療椎間盤退變,取得了臨床前期的重要進展。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陸軍副教授,第一作者為季明亮。miR-141靶向調控SIRT1/NF-κB信號通路參與椎間盤退變的發生、發展 在這篇文章中,陸軍研究團隊采用microRNA芯片及定量PCR等技術首次篩選出椎間盤退變的可能致病因子miR-141,并......閱讀全文
椎間盤變性的簡介
椎間盤 椎間盤是位于人體脊柱兩椎體之間,由軟骨板、纖維環、髓核組成的一個密封體。上下有軟骨板,是透明軟骨覆蓋于椎體上,下面骺環中間的骨面。上下的軟骨板與纖維環一起將髓核密封起來。纖維環由膠原纖維束的纖維軟骨構成,位于髓核的四周。纖維環的纖維束相互斜行交叉重疊,使纖維環成為堅實的組織,能承受較大
如何預防椎間盤脫出?
合理飲食:保持飲食清淡,避免食用過于硬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以減少腰椎的負擔。 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因為情緒波動也會影響腰椎功能。 適度鍛煉: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來提高身體的整體健康狀況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從而幫助預防椎間盤脫出。 避免藥物濫用:減
椎間盤脫出常見人群?
椎間盤脫出常見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 腰椎間盤突出癥通常發生在20到50歲的男性中,而頸椎間盤突出癥則多見于30到50歲的男性和女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好發年齡在20~50歲之間,男性患病率約為女性的4~6倍;頸椎間盤突出癥的好發年齡也在這個區間,但性別差異不如腰椎間盤突出癥明
椎間盤脫出有哪些癥狀?
疼痛:最常見的癥狀是背部或頸部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向下或向上放射到手臂或腿部。 麻木和刺痛:當神經受到壓迫時,可能會出現麻木、刺痛或針刺感。 肌肉無力:如果神經受到嚴重損傷,可能會導致肌肉無力或癱瘓。 間歇性跛行:由于腿部肌肉力量和感覺的明顯異常,行走時可能出現困難。 肌肉萎縮:長時間受
椎間盤脫出的CT表現
①正常腰椎間盤后緣不超過椎體骨性終板的后緣,且中部略有凹陷呈腎形。椎間盤脫出表現為局部突出于椎體后緣的弧形軟組織影,通常與椎間盤相連,且密度多一致,并可見硬脊膜外游離髓核。髓核在椎間盤平面上方或下方,其密度低于椎骨但高于硬脊膜及椎旁軟組織,突出的椎間盤可鈣化。 ②硬脊膜外脂肪受壓、移位,甚至消
椎間盤變性的臨床診斷
影像學表現 1、CT表現 ①椎間盤高度降低:CT掃描側位定位片及矢狀面重建像可顯示這一改變。 ②椎間盤真空變性:90%為氮氣,橫斷面示椎間盤內不規則氣體密度區。20-40歲可有35%出現此征象。 ③許莫氏結節(Schmorl's nods):為脫出髓核通過終板進入椎體的壓跡,表現
椎間盤變性的病因病理
椎間盤的髓核主要由膠質基質組成。髓核在20歲以前含有80%-90%水分,纖維環約含80%水分。20歲以后髓核和纖維環開始含水量下降并被纖維組織逐漸替代,纖維環血管增生并有玻璃樣變,抵抗壓力的能力下降,整個椎間盤變扁寬,而輕度的反復擠壓損傷使纖維環出現同心圓狀、輻射狀或水平狀裂縫。
關于椎間盤突出的內容介紹
椎間盤突出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椎間盤,但無論在頸椎、胸椎和腰椎都是以其下部脊椎的椎間盤突出為多見。各部脊椎椎間盤突出的發生率以腰椎間盤突出為最多,約占椎間盤突出的85%,其次為頸椎間盤突出,約占15%,胸椎間盤雖有12個,但發生椎間盤突出的卻很少,Patterson等(1978)統計僅占0.15~
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的概述
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主要根據頸椎間盤病變的類型針對性的制定治療方案,如:服用活血化淤止痛藥、頸椎牽引、局部理療、痛點注射、頸椎管內注藥、頸椎多維整復、頸椎固定、頸椎間盤內減壓、頸椎間盤髓核氧化、微創頸椎間盤切除、頸椎間盤生物化學溶解以及手術治療等。
家兔椎間盤細胞培養實驗
貼塊法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首先建立家兔椎間盤細胞的體外培養系統,其中,第一組給予純氧,另外3組給予不同濃度的臭氧:30 ug/ml,60 ug/ml和80 ug/
家兔椎間盤細胞培養實驗
貼塊法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首先建立家兔椎間盤細胞的體外培養系統,其中,第一組給予純氧,另外3組給予不同濃度的臭氧:30 ug/ml,60 ug/ml和80 ug/
關于椎間盤脫出的鑒別診斷
若較大的腰椎間盤突出表現不典型時,應與椎管內腫瘤鑒別,腫瘤的密度不及椎間盤高,增強掃描時腫瘤有強化,而椎間盤突出則不強化。
椎間盤脫出的椎管造影簡介
典型的椎間盤脫出造影表現是神經根袖充盈缺損或根袖變短。神經根受壓水腫,外形增粗,使根袖呈漏斗狀,硬膜囊受壓狹窄變形,側位造影片上的硬膜囊在椎間隙水平出現弧形間盤壓跡,在腰椎壓跡深度大于2mm以上為可疑,大于4mm以上則有肯定價值。大的椎間盤脫出可以引起髓腔梗阻。硬膜囊內馬尾神經受壓而表現聚攏、扭
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介紹
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組成部分(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側)方或椎管內,從而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和脊髓等受到刺激或壓迫,產生頸、肩、
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分析
1.腹壓增高 如劇烈咳嗽、便秘時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當 當腰部處于屈曲位時,如突然加以旋轉則易誘發髓核突出 3.突然負重 在未有充分準備時,突然使腰部負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傷 急性外傷時可波及纖維環、軟骨板等結構,而促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 5.職業因素 如汽
如何診斷胸椎間盤突出癥?
在臨床上,對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以下3點: 1.下肢無力、麻木、背痛、大小便功能障礙、足底踩棉感、下肢放射痛(與行走無明顯關系)。 2.下胸段脊髓壓迫綜合癥或出現下肢上運動神經元損傷表現。 3.影像學檢查提示,存在相應水平的脊髓受壓和胸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脫出的相關信息介紹
椎間盤脫出是指椎間盤的髓核及部分纖維環向周圍組織突出,壓迫相應脊髓或脊神經根所致的一種病理狀態。它與椎間盤退行性變、損傷等因素有關。腰4/5,腰5/骶1是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部位,頸椎次之。椎間盤脫出有三種類型: ①中央型:是指位于中線者; ②后側型:是指位于中線兩側椎管內者; ③外側型:是
椎間盤脫出的影像學表現
X線平片 側位片可見間接征象,如椎間隙狹窄,可對稱或不對稱,不均勻間隙較寬的一側大多數是椎間盤突出的一面,如椎間盤后突多數呈前窄后寬改變;椎體邊緣骨贅形成;脊柱曲度異常等。 椎管造影 典型的椎間盤脫出造影表現是神經根袖充盈缺損或根袖變短。神經根受壓水腫,外形增粗,使根袖呈漏斗狀,硬膜囊受壓
胸椎間盤突出癥的概述
既往胸椎間盤病變的統計資料是依靠用碘苯酯脊髓造影的診斷方法隨著安全無創傷性的更先進的診斷技術MRI、CT的出現大家已對胸椎間盤突出的認識發生了改變。Awwad及其同事在觀察了433位患者脊髓造影后的CT掃描(CTM)后確診68位患者患有無癥狀的胸椎間盤突出。Wood及其同事報道了40歲以下無胸
胸椎間盤突出癥的檢查
1.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以胸椎常規的正位和側位X線平片為首選;據報道20%~50%的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椎管內有鈣化的椎間盤 (2)脊髓造影:用大劑量的水溶性造影劑行脊髓造影術的同時用CT掃描,是一種更準確的優良診斷方法。如不先行脊髓造影而直接用CT檢查,將會弄錯受損脊髓的準確節段
腰椎間盤囊腫病例報告
椎間盤囊腫是骨科罕見病癥,其癥狀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似,由于本病發病率低,臨床上易于誤診,南京鼓樓醫院于2010年8月收治1例并隨訪5年,報道如下。臨床資料患者,男,36歲,工人,因腰痛伴左下肢脹痛、麻木2個月,加重1周,以腰椎間盤突出癥收住入院。查體:L4、5棘旁左側壓痛。左下肢小腿外側感覺麻木疼痛
椎間盤變性的影像學表現
1、CT表現 ①椎間盤高度降低:CT掃描側位定位片及矢狀面重建像可顯示這一改變。 ②椎間盤真空變性:90%為氮氣,橫斷面示椎間盤內不規則氣體密度區。20-40歲可有35%出現此征象。 ③許莫氏結節(Schmorl's nods):為脫出髓核通過終板進入椎體的壓跡,表現為相鄰終板相應
人造椎間盤可媲美天然組織
每個人背后都有故事,只不過它有可能恰好也是一段關于后背痛疼的故事,因為估測數據顯示,約2/3的美國成年人將在一生中遭受背部或者頸部疼痛。很多背部疼痛的例子由椎間盤損傷或退化引起。椎間盤是位于椎骨之間黏糊糊的小“冰球”,能幫助人類脊柱移動并且吸收震蕩。圖片來源于網絡 嚴重的椎間盤退化通常利用脊柱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椎間盤切除術后癥狀性椎間盤假性囊...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椎間盤切除術后癥狀性椎間盤假性囊腫病例分析近年來,經皮脊柱內鏡技術(PEL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獨特的臨床優勢,被脊柱外科醫師和患者廣泛認可。術后少數患者存在下肢放射痛不能緩解,甚至加重的現象,首先考慮的原因多為術后一過性神經根刺激或損傷、椎間隙感染、髓核殘留及復發等可能。然而存
椎間盤脫出可能與基因變異有關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9日發表一份公報稱,其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基因,如果該基因出現變異,椎間盤就容易老化,導致椎間盤脫出和重度腰痛。 研究小組比較了366名日本的椎間盤脫出患者和3331名健康人的DNA排列,調查患者體內比較多的基因。此外,還分析了約2.5萬名中國人和芬蘭人等的DNA,最終發現一種
頸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體會
頸椎問盤突出癥是指在頸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因輕微外力導致椎間盤突出而致頸髓和頸神經根受壓的綜合征,是脊柱骨科中常見的疾病。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一般采用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若經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反復發作或者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的情況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是解決頸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最確切
腰椎間盤突出癥概述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是腰腿痛最常見的病因,早在1953年Vesalius就敘述了椎間盤的外觀,后來經過不斷的發展,對于椎間盤突出的基礎研究也越來越多,這更加提高了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效果,但是對于一些復雜的椎間盤突出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戰。 一、病理與病因腰椎間盤在脊柱的負荷運動中承受強大的壓
胸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
檢查 1.慢性勞損或損傷 本病大多是由于慢性勞損或脊柱損傷所致除姿勢不正被迫體位持續過久及彎腰過度等因素外,各種外傷例如從高處墜下、摔倒多次反復的脊柱扭傷等,均可引發本病。病程短者突出物多為彈性柔軟的髓核組織;而病程長者,則突出的髓核大多隨著成纖維細胞的包繞收縮而變得堅硬亦可呈鈣化或骨化的硬
關于頸椎間盤突出的病因分析
頸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椎管內,從而造成脊神經根和脊髓受壓,引起頭痛、眩暈;心悸、胸悶;頸部酸脹、活動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
預防頸椎間盤突出的相關介紹
1.坐車時不要打瞌睡以免司機急剎車造成本病發生 2.做體育運動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不要使頸部過伸 3.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 4.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平。 5.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等。 6.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