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Takayuki Shibamoto是一位知名環境毒理學教授,他近期在The Scientist雜志上發表文章,解析了食物烹飪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化合物與致癌之間的關聯。 食物烹飪過程是產生具有誘人香味化合物的主要過程,這些化合物賦予了食物令人渴望的味道。在食物加熱過程中有超過1000種的小質量分子產生,并且這一數量還在增加中。這些化合物的含量雖然通常很低,但是其詳細毒性,比如致癌性,我們并不是完全清楚。 其中一種化合物就是4-甲基咪唑(4-Methylimidazole,4-MEI),這種分子是由氨基酸,或者蛋白與糖,碳水化合物,或者脂質在加熱過程中相互作用產生的。去年3月,一項由美國消費者倡導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CSPI)完成的獨立研究表明,在售銷量最好的四種汽水:可口可樂,健怡可樂,百事可樂,以及健怡百事可樂中使用了焦糖色,這是一種糖和氨加熱過程中產生的化合物,含有潛在不安全的4-......閱讀全文
在發表于《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圣路易斯大學藥理學與生理學教授Thomas Burris博士,第一次發現了一種方法可通過靶向Warburg效應來阻止癌細胞生長。Warburg效應是科學家們一直渴望能夠利用的一個癌細胞代謝特征。 不同于近年的個體化治療將焦點放在
據《印度教徒報》5月11日消息,印度化學生物研究所(IICB)和印度科學培育協會(IACS)的研究人員設計并合成大約25種喹啉衍生物,并使用乳腺癌、卵巢癌、宮頸癌和結腸癌等細胞系,在體外對這些化合物抑制人的拓撲異構酶1活性和殺死癌細胞的效果進行測試,顯示出強大的抗癌活性。相關研究成果3月21日發
我們都知道,癌癥的發生很復雜,而且往往是由于多種因素互相作用而引起的,然而有時候癌癥的發生或擴散往往需要幫手來幫忙,那么到底有那些因素會成為癌癥的“幫兇”來幫助癌癥發展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報告,分享給各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癌癥都有哪些“幫兇”! 【1】兩項研究揭示骨髓源性免
B-hB7-H3小鼠 1、基本信息 2、B7-H3基因功能簡介 圖1 B7-H3介導的腫瘤免疫[1] CD276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76)是人類CD276基因編碼的I型跨膜蛋白,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稱為B7-
化療的副作用令許多癌癥患者很痛苦。為解決這一難題,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識別并專門攻擊癌細胞的新方法。 某些化療藥物能夠識別癌細胞的蛋白進而對其攻擊。不過,由于一些正常細胞也含有同樣的蛋白,所以引起副作用的可能性很高。 比如在肺癌、食道癌、惡性腦腫瘤和卵巢癌患者體內,能促進癌細胞轉移
目前,抵御化療耐藥性的癌癥對于科學家們來講依然還是一項巨大挑戰,而一種利用兩組化合物配對的新型方法或許可以表現出特殊的抗癌特性,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Inorganic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科學家們就利用疼痛藥物結合金屬離子進行結合,在實驗室中成功地破壞了藥物耐受性癌細胞,同時還保
生物通報道:MIT研究人員同時激活免疫系統的兩支大軍,協同對腫瘤進行攻擊,在小鼠體內完全清除了侵襲性的大腫瘤。這項研究于十月二十四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我們的研究顯示,正確的信號組合可以幫助內源免疫系統打敗免疫抑制的大腫瘤,”文章通訊作者Darrell Irvine
也許Linus Pauling還真有些道理。幾十年前,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家在提出支持維生素C可以對抗包括癌癥在內的許多疾病這一觀點后,被排擠到了醫學界的邊緣。現在,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小鼠體內維生素C可以殺死攜帶一種常見致癌突變的腫瘤細胞,遏制腫瘤的生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為提高機體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成為癌癥治療中最令人振奮的突破。但在紐約最近的一次科學會議上,排得滿滿的議程表明,在宣告人類對抗癌癥的戰爭終獲勝利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什么是推動免疫系統運轉的最佳方法?免疫治療對各種癌癥患者都起作用還是只能針對少數幸運者?有沒有一種方法
隨著全世界人口和壽命的增長,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癌癥將繼續流行。2000年全世界癌癥新病例達一千萬,死亡人數為六百萬,生存的癌患者達二千二百萬。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癥,新病例達一百二十萬,隨后是乳腺癌新病例為一百零五萬,大腸癌新病例為94.5 萬,胃癌達87.6 萬和肝癌為56.4 萬。美國針對
通過對有5萬多“小分子”的庫進行篩選,發現了一個潛在的候選分子,可以抑制癌細胞擴散到全身。相關研究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細胞在我們的身體中經歷生長,分裂和死亡的連續過程,但是,當這一過程中出現差錯,會導致不受控制的細胞生長和腫瘤發展。不加制止的話,這種增長首
來自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通常來說免疫系統是用于保護機體免受疾病侵害的,但是一組免疫細胞卻會促進癌細胞生成。這些細胞就是稱之為髓樣抑制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免疫細胞,它們為癌癥干細胞生存提供了一種干細胞微環境
最近,通過對一個“小分子”庫(50,000多個小分子)進行搜索,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候選分子可抑制癌細胞在全身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11月1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這種分子可靶定一種以前被認為“無成藥性的(undruggable)”(
12. 藥物對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影響Kinetics of regulated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revealed with firefly 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 imaging in cells and living anima
如果能夠在不損害健康細胞的情況下,讓癌細胞自我摧毀,那么這將給癌癥的治療帶來重要的意義。如今,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機制或許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日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在Oncotarget雜志上揭露了三種蛋白質在殺死癌細胞中的關鍵作用。該研究由TAU醫學院的Malka Cohe
大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而且還有殺菌防病的作用。最近,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蒜可以殺死導致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的細胞。母細胞瘤是一種致命的腦腫瘤。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9月出版的美國癌癥學會刊物《癌癥》(Cancer)上。 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
免疫系統以及免疫細胞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最好的天然防御系統,可是這個我們信賴有加的好朋友卻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腫瘤細胞擴散的幫兇。來自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通常來說免疫系統是用于保護機體免受疾病侵害的,但是一組免疫細胞卻會促進癌細胞生成。這些細胞就是稱之為髓樣抑制細
近日,英國Warwick大學完成的一項新研究將對癌癥治療帶來革命性影響,可能會導致癌癥的生存率顯著改善。相關研究結論刊登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志上,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藥物,可以操縱身體的自然信號和能量系統,讓身體去攻擊和關閉癌
(本文中的圖片可能引起不適)腫瘤已成為人類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脅,其致死率僅次于心血管疾病。根據2016年最新數據,2012年全球新增1410萬患者,820萬死于惡性腫瘤[1]。在中國,癌癥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每天約有7700個患者死于癌癥[2]。因此,腫瘤的研究也成為了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中之重,腫瘤動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人員昨日在Elsevier在線雜志EBioMedicine發表一篇重磅級文章,科學家稱已經找到一類天然的靶向抗癌化合物。該類分子類似于順鉑,是一種非基于鉑的鹵化物(non-platinum-based halogenated molecule),因通過飛秒醫學(Femtome
作為一項新興的分子、基因表達的分析檢測技術,在體生物光學成像已成功應用于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分子生物學和藥物研發等領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在體監測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基因治療中的基因表達、機體的生理病理改變過程以及進行藥物的篩選和評價等。 1、在體監測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即便是最常見的癌癥治療方案也會為患者帶來難以避免的化療傷害。對于胰腺癌和其他侵襲性癌癥的患者來說,現狀則顯得更為嚴峻,目前尚不存在任何一種癌癥療法針對胰腺癌等惡性癌癥具有療效。 近日,一批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科學家發現了三種能夠在癌細胞分裂時將其快速殺死的蛋白質。 這項由TAU薩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在癌癥化療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突破,那么近期又有哪些值得一讀的最新研究報道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ure:模塊化基因增強子導致白血病并調控化療療效! DOI:10.1038/nature25193 骨髓每天都會產生數十億
圣路易斯大學藥理學和生理學Thomas Burris博士研究發現通過靶向Warburg效應可阻斷癌癥的生長。該研究結果發表在《Cancer Cell》上。 與最近盛行的個性化醫療不同,個性化醫療關注特定的基因突變與不同類型癌癥的關系,但這個研究主要針對各種類型的癌癥細胞的能量來源。 該研究在
盡管對化療藥物順鉑的相關研究已長達數十載,直到近期,對其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才逐漸開始發展。Emory大學Winship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使腫瘤及癌細胞系產生順鉑抗性的酶,并發現了一款能抑制這種酶的在研新藥lestaurtinib。該研究結果于近期發表在《Cancer Cell》
近日,來自圣路易斯大學(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通過靶向作用沃伯格效應成功地阻斷了癌細胞的生長,沃伯格效應是一種癌細胞的代謝特性;并不像當前個體化療法那樣只關注和多種癌癥相關的遺傳突變,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對多種癌細胞的能量來源進行靶向關注并且分析,相關研
用輻射來攻擊腫瘤,促發其表達一種分子,接著用裝載藥物的納米顆粒來攻擊該分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用的就是這一方法,其目標是更有效地將化療藥物輸送至轉移性腫瘤。研究人員說,這種輻射制導的納米顆粒可能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它能穿透血管屏障,而后者常常阻止了目前的納米藥物到達轉移性腫瘤部
癌細胞內攜帶的BRCA1以及BRCA2基因突變一直是癌癥治療的關鍵靶向目標,但是能夠特異性殺死BRCA基因缺失細胞的藥物少之又少,而既能殺死上述細胞又不會引起藥物抵抗的藥物幾乎沒有。最近來自美國天普大學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小分子藥物能夠通過阻斷癌細胞內一條備用DNA損傷修復途徑特異性殺死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