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方法,確定了來自13個大腦區域中的413個精神分裂癥相關基因。這項研究發表在了《Nature Genetics》上,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這項研究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從組織水平上檢測基因表達,不僅可以識別出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新基因,還可以精確定位大腦中可能發生異常表達的區域。圖片來源:123RF 雖然精神分裂癥患病率較低,只影響了全球不到2%的人口,但由于其治療費用較高且病情容易反復,也會造成很大的公共健康隱患。此外,盡管人們認為有很多基因都會增加患精神分裂癥的風險,但對其確切的遺傳基礎卻知之甚少。因為疾病相關基因的發現對于理解疾病機制尤其重要,所以了解精神分裂癥的相關基因對這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因此,研究人員使用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及轉......閱讀全文
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整合了廣泛的基因組學數據,以幫助發現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和其他神經精神疾病的分子基礎,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Hyejung Won博士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Hyejung Won, PhD 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空前復雜的模型,將DNA與基因活性變化以及大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500多萬人。在一項
近日,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大腦基因組分析工作宣告完成,來自15個機構的多學科研究人員對大腦的發育分子機制以及自閉癥、精神分裂癥、雙向情感障礙等神經精神疾病與基因的關聯進行了深入分析,成功繪制了人腦基因組圖譜。12月13日~14日,10篇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 Science、Science Tr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及全球許多科技觀察人士都不約而同推薦了2017年將會深刻影響并改變人類的科技,他們角度各異,但理論依據和趨勢判斷卻驚人相似。我們找到了八大科技,它們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4月27日,霍金在以《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及其賴以生
當扁豆大小的神經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時,它們開始發出有節奏的電信號。在《細胞干細胞》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從人類干細胞中培育的大腦類器官產生的腦電波,隨著發育的進展變得更加復雜,并在微型大腦中形成功能神經回路。而且這些腦電波與人類嬰兒發育大腦中的某些特征相同。 科學家們用發育
在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里,數百個芝麻大小的微型人腦漂浮在培養皿中,閃爍著電活動的火花。 這些微小的結構被稱為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是利用人體干細胞培養出來的,已經成為許多實驗室研究大腦特性的常見工具。作為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一名神經科學家,Muotri已經
Cell雜志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期Cell雜志公布了2018年年度論文,共包括五篇Snapshots,兩篇Reviews,以及八篇Articles和Resources,其中共有3篇中國
數字大腦圖為模擬人腦神經系統而制造出來的神經形態計算芯片 大腦是人體最復雜的器官,破譯大腦運轉密碼、揭開生命之謎,是令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的艱難課題。2013年,美歐先后公布了具有戰略意義的人腦研究計劃。加速腦科學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人類健康水平,也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刺激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