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1日報道,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在人造皮膚這個課題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人造皮膚就能用來治愈燒傷患者和其他皮膚疾病患者身體上大面積的創傷了。 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的8月號上。目前,多倫多大學正在為這種新的人造皮膚申請專利,準備將其推入商業領域。 阿克瑟爾?岡瑟是多倫多大學機械及工業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也是“人造皮膚”項目的參與者之一。他介紹稱,多倫多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把單個細胞放入凝膠狀的薄片材料里,使其生長出一種全新的人造皮膚。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新的人造皮膚不僅能夠根據實際需要被培育成字母等特殊的形狀,其生長速度也大幅提高,從之前的一次生長幾微米變成現在一次生長幾厘米。 岡瑟說:“許多人對軟材料領域感興趣,尤其是生物材料。但在此......閱讀全文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隨著2018年的即將到來,2017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回顧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啟示,瞻望美好未來,謀劃創新思路,是對來年的提前布局、未雨綢繆,也是對來年太赫茲科技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和突破、迎來更為廣闊發展前景的期待。回首2017,太赫茲科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太赫茲產業應用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展望20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前段時間,有小伙伴在公眾號留言說能不能寫點生物藥的文章,不要老是小分子藥嘛。難道你們團隊里只有化學,沒有生物?我們團隊的生物大咖劉博坐不住了,閃開,我來做個分享,絕對干貨!后面還要加鹵蛋!(不對,是彩蛋!) 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1897年Paul Ehrlich 提出的“魔術子彈”( ma
【1】eLife:心肌細胞為何不能再生? DOI: 10.7554/eLife.05563 人類和其他所有哺乳動物在出生后不久,大部分心肌細胞復制能力就消失。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以及是否能夠恢復這種能力甚至再生心肌細胞,這些問題的解答都仍然未知。最近發表在eLife上的一篇研究中,德國的一群科
生命個體的活潑健康是生活質量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民族興旺發達的前提。但多年來,我國在人口和健康領域面臨著重大疾病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峻挑戰。 “十五”期間,國家加大了對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工作的支持,以人為本,體現了對生命的關愛和對人民健康質量的重視。記者從科技部獲悉,經過“十五”的努
一種生物(通常是老鼠),將外來基因轉入其體內成為其基因組的一部分。引入的基因先被分離出來并設計使其攜帶適當片段。然后將這段基因注入受精卵,方法如下:對一只雌老鼠注射激素使其產生大量卵;讓一只雄老鼠與其交配使部分卵受精;將這些卵收集起來,在其卵裂前注入外來基因物質。這些卵被移植入另一個雌性體內,在那里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2.3 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可以通過分子設計等手段精確的控制其性質,也可以通過化工生產得到大批量性質基本相同的產品。相對于天然材料,更利于進行標準化的生產,力學強度也較好,但是生物相容性還有待提高,目前比較常用的辦法是通過表面修飾在材料表面引入生物活性因子。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乳酸(
干細胞是一種能夠長期存活,且具有不斷自我繁殖能力和多向化潛能,幾乎存在于所有組織中的原始細胞。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干細胞在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以及內分泌疾病等各種疾病的治療上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干細胞技術是當今醫學研究最前沿也是最熱門的方向之一,近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ADC藥物的研發引來屬于自己的時代,國內也涌現不少布局公司,同時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展,本文對這些公司最近進展進行簡要概括。 百奧泰 BAT8001 BAT8001是百奧泰自主開發的一款靶向HER2的ADC藥物,目前正在開展治療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試驗。BAT8001獨特的藥物
時至2017歲末,2018年馬上就要到來了,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里,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重磅級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道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PNAS:開發結核桿菌疫苗的新思路 DOI:10.1073/pnas.1708252114 最近,來自南漢普頓大
最近,被挖去眼球導致雙目失明的山西6歲男童斌斌繼在眼科醫院成功接受了義眼球移植手術后,又即將植入義眼片,醫生希望在兩三個月之后斌斌可以使用“電子導盲儀”。這種儀器可以把影像化為脈沖訊號,通過舌頭將訊號傳到腦部,使斌斌能“看見”物體的輪廓。 生活中類似 “電子導盲儀”這樣的人造器官正在影
環境突變致使人類基因組調整,人腦未來可能發生更大變化 作為地球物種的人類是否還在進化?傳統的觀點是,人類進化已經停止,甚至轉向退化。然而,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過去的5000年至1萬年,人類進化的速度其實加快了100倍。 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并且獲得了新的遺傳特點和能力,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科研人員在討論實驗結果 工作人員使用病毒氣溶膠采集富集儀進行檢測 科研人員在進行實驗分析 中國檢科院成功舉辦“全國檢驗檢測檢疫學術論壇”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與綜合國力競爭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2012年度高校這十大科技進展是:安徽醫科大學主持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癥、掌跖角化癥和少毛癥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學主持的強激光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的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兒童癌癥的發病機制以及療法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揭示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惡化和消退的分子機制 DOI: 10.1126/science.aat6768 周圍神經系統腫瘤(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umo
當前,探索各種有效而實用的抗癌方法已成為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研究的重點,同時也成為患者關注的焦點。毫無疑問,2010年的癌癥治療在基因療法方面出現了一些亮點,如果假以時日,基因療法將成為癌癥治療的實用技術。 核糖核酸干擾顯神威 癌癥的基因療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種更顯示了獨特的魅力,這就是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雜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學突破,“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差異”榮登榜首,成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以下是《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1.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在更為先進的DNA排序技術和基因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國科技界把攢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評委會只得忍痛割愛。 由科技工作者、資深科技記者和廣大讀者評選出來的2013年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堅持以往的全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