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我們沒有想到會在血液外泌體中發現如此多的黑色素瘤癌細胞標記,”Hubert Girault解釋說,他是EPFL Valais Wallis物理和分析電化學實驗室的負責人。Girault教授和他的團隊幾乎是偶然發現的。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Chem》雜志上,提供了對癌細胞如何相互交流和在身體周圍發送信息的洞察力。所有的生物細胞都會分泌小于100納米的外泌體(微囊泡),內含核酸、蛋白質和標記物形式的大量信息。外泌體執行細胞間信號傳遞,在細胞間傳遞信息。在科學家Horst Pick博士的指導下,EPFL的博士助理Yingdi Zhu利用細胞培養和質譜技術分離出黑色素瘤癌細胞外泌體,在黑色素瘤生長的每個階段識別外泌體中的癌細胞標記物。Yingdi Zhu在分析黑色素瘤患者的血液外泌體時,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了大量的癌細胞標記物。血液收集并運輸身體各部產生的所有外泌體,健康細胞通常產生少量的外泌體,而癌細胞則產......閱讀全文
論熱度,估計在制藥行業誰也比不上腫瘤免疫療法,吸引了無數注意力,當然還有資金。該療法機理簡單來講就是讓機體免疫系統完成本職工作——消滅腫瘤細胞。 在今年腫瘤臨床專業會議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上,默沙東(Merck)的重磅藥pemb
與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來自VIB/魯汶大學的科學家們揭示出了惡性黑色素瘤與非編碼RNA基因SAMMSON之間不同尋常的聯系。SAMMSON基因特異地表達于人類惡性黑色素瘤中,并且引人注目地是,侵襲性皮膚癌的生長高度依賴于這一基因。研究結果有可能為改進診斷工具及皮膚癌的治療鋪平道路。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Carbone癌癥中心(UWCCC)的科學家們報告稱,一類新的腫瘤靶向性藥劑可搜索發現數十種實體瘤,甚至照亮抵抗當前療法的腦癌干細胞。 更為重要的是,數年的動物研究和早期人類臨床實驗結果表明,這一腫瘤靶向性的APC(alkylphosphocholine)分子可以將兩種“負載物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千百年來,癌癥一直是人類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據《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統計,我國每年有約1萬人確診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確診。 免疫療法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反應率成瓶頸 腫瘤免疫療法(Immuno-Oncology Therapy,I-O)首次出現于 19世紀末期,經過130
千百年來,癌癥一直是人類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據《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統計,我國每年有約1萬人確診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確診。 免疫療法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反應率成瓶頸 腫瘤免疫療法(Immuno-Oncology Therapy,I-O)首次出現于 19世紀末期,經過130
來自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BWH),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復旦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et3 CXXC Domain and Dioxygenase Activity Cooperatively Regulate Key Genes for Xenopus Eye and Neura
9月底,Cell及其子刊Cell Reports兩篇文章指出 5-hmC(5-羥甲基胞嘧啶)和DNA羥化酶TET1對于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預后和治療中的重要意義。 首篇文章由布萊根婦女醫院(BWH),復旦大學等處完成,文章通訊作者之一是復旦生物醫學研究院表觀遺傳學中心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與熒光(fluorescence)兩種技術。生物發光是用熒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標記細胞或DNA,而熒光技術則采用熒光報告基團(GFP、RFP, Cyt及dyes等)進
一旦腫瘤消耗完原發灶所有的氧氣和營養成分就會向身體其他部位發生轉移尋找更多營養供給。來自美國NIH的研究人員對HIF1a進行了新的研究,該分子在許多種癌癥中發揮氧氣和營養成分感受器的作用。他們發現了40個新基因能夠被 HIF1a開啟或關閉,10個基因與黑色素瘤從原發灶向身體其他部位轉移所需要的時
雖然許多癌癥患者對目前流行的癌癥免疫療法藥物,如nivolumab 和 pembrolizumab都能產生積極的應答,但這并不是絕大多數。一般認為其中一些治療失敗是由于所謂的“冷”腫瘤,也就是說不會出現T細胞浸潤,缺乏T細胞關鍵靶標——稱為 neoantigens 的突變蛋白。 芝加哥大學和
許多細胞都包含有癌癥相關的基因,但是它們卻永遠不會變成腫瘤,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近期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熒光報告基因解析了為何細胞會被激活進入類似干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這種新型可視化技術為了解癌癥的起源提供了新工具。 發表期刊: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9日的Science雜志上。
許多細胞都包含有癌癥相關的基因,但是它們卻永遠不會變成腫瘤,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近期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熒光報告基因解析了為何細胞會被激活進入類似干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這種新型可視化技術為了解癌癥的起源提供了新工具。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9日的Science雜志上。 簡介與評論
以色列 研究抗癌、抗衰老疑難雜癥 超高分辨率顯微鏡看到活細胞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 特拉維夫大學率先證明,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有效地破壞動物癌細胞DNA,同時保持周圍其他細胞組織完好無損;舍巴醫學中心在全球首次試驗性采用“逆向個性化藥物”(RPM)治療癌癥患者;特拉維夫大學研
生物鐘驅動著基因活性和蛋白質水平的波動,可引起人類和其他動物幾乎每一個生理方面的日循環。大腦中的主生物鐘,調整光明與黑暗的日循環,發出與身體幾乎每個細胞和組織中分子生物鐘同步的信號。已有很多研究指出,生物鐘紊亂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癥。延伸閱讀:生物鐘紊亂為何易導致癌癥?。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免疫治療藥物檢查點抑制劑通過釋放免疫系統攻擊腫瘤,已經徹底改變了癌癥治療。許多被認為無法治療的惡性腫瘤正在被逐步攻下。但是這些藥物對多達一半的患者不起作用,即使它們與其他癌癥療法聯合使用也是如此,這一現象讓研究人員困惑不已。 現在,兩個獨立研究小組的最新成果或許為這一困惑帶來了答案。他們發現了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2019年8月Nature子刊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Nat Commun:重復精液暴露促進宿主對HIV感染產生抵抗力,只是誰敢嘗試呢? DOI:10.1038/s41467-019-11814-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精液僅能作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說到攻克癌癥,時下抗癌圈最火的免疫療法似乎為人類開辟了對付腫瘤的另一條路徑。自2016年3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宣布黑色素瘤腦轉移由免疫療法治愈后,免疫治療便被奉為抗癌“神器”。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無論國際國內,免疫治療研究都有著很多激動人心的進展——美國批準兩個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一種)
在大多數人類癌癥中,耐藥性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治療中最具挑戰性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特征在于侵襲性強、早期轉移和對治療的高度抗性。患有這種致命性惡性腫瘤的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僅為4%。目前,手術切除是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法;然而,80%-85%的PC
癌癥科學家們知道微核(micronuclei)已有一段時間。這些額外的核結構游離于主核之外,大小約在主核的1/3以下。是由細胞分裂后沒有納入到子細胞中去的染色體片段或整個染色體構成。其與某些特殊的癌癥類型相關,預示著預后不良。 在發表在7月3日《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
科學家們不僅在突破原有科學理論的禁錮,而且也在不遺余力的探索著未知世界,2015年他們獲得了許多首次發現,值得一提: TOP 10 美國發現近30年首個新型抗生素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近30年來第一種新型抗生素,其可以殺死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種致命病原體。科學家認為,隨著人
一個實驗性抗癌藥物可阻斷對癌細胞存活,生長和擴散重要的“驅動力”。一種實驗性藥物pictilisib的一期臨床試驗,發現對于癌癥患者的安全性是可控,實驗劑量藥物能成功地阻止PI3激酶途徑。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研究人員帶領完成的這項研究已經掃清了藥物
2018全球癌癥數據出爐,肺癌以11.6%的數值再度雄踞發病率的榜首。而死亡率排名如下:肺癌(18.4%)、結腸直腸癌(9.2%)、胃癌(8.2%)、肝癌(8.2%)、乳腺癌(6.6%)。肺癌牢牢霸占了第一的位置,兇險程度可見一斑。 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
癌細胞在快速生長和增殖過程中,往往來不及修復DNA在復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因此會出現許多新的突變蛋白,稱之為腫瘤新抗原。早期研究認為絕大多數腫瘤新抗原所攜帶的突變本身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并沒有影響,屬于被忽略的副產物。隨著研究深入,近期科學家發現即使同種癌癥患者身上的突變都不盡相同,新抗原也有所差別
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及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的不斷提高,精準醫療的理念逐漸受到關注。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希望精準醫學可以引領一個新的醫學時代。 精準醫療本質上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于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
8月24日,記者從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課題組獲悉,該課題組科研人員鑒定獲得了具有精準治療生物標記物的溶瘤病毒M1增效劑。他們發現一類靶向內質網相關降解通路(ERAD)的小分子化合物能顯著增強溶瘤病毒M1的抗腫瘤活性,增幅高達3600倍。這項研究成果24日在國際期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記者日前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顏光美課題組鑒定獲得了具有精準治療生物標記物的溶瘤病毒M1增效劑。他們發現,一類靶向內質網相關降解通路(ERAD)的小分子化合物能顯著增強溶瘤病毒M1的抗腫瘤活性,增幅高達3600倍。此項成果日前發表于《科學—轉化醫學》雜志。 溶瘤病毒M1是從海南島的蚊子身上采集到
巨噬細胞通常是身體的保護者,負責吞噬病原體及清除死亡細胞及碎片。但根據12月15日在紐奧爾良市召開的美國細胞生物學會年會上呈送的一份報告,在某些情況下,癌細胞會與這些免疫細胞融合從而有可能變得更具危害。研究人員證實當將巨噬細胞與小鼠結腸癌細胞共同培養時它們會自發性地融合,相比于普通的癌細胞雜交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