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屬顆粒降低到一定尺度(納米尺寸甚至原子級分散)時,由于其較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獨特的電子特性,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往往會展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和特定的選擇性。然而,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降低,金屬的表面自由能會急劇增大,很容易導致金屬團聚。傳統的解決方案通常以犧牲金屬載量來制備原子級分散催化劑,這極大地限制了該類催化劑的實際應用。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梁海偉課題組與博士林岳以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儲勝啟合作,使用高比表面積硫摻雜介孔碳(meso_S-C)為載體,基于貴金屬與硫之間的強鍵合作用原理(根據軟硬酸堿理論,貴金屬和硫分別屬于軟酸和軟堿,因此二者之間可形成強共價鍵),制備出一系列高載量原子級分散貴金屬催化劑,包括Pt、Ir、Rh、Ru以及Pd,其中金屬Pt的載量可以達到10 wt%(如圖1A)。該項研究成果以A sulfur-tethering synthesis strategy toward high-lo......閱讀全文
當金屬顆粒降低到一定尺度(納米尺寸甚至原子級分散)時,由于其較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獨特的電子特性,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往往會展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和特定的選擇性。然而,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降低,金屬的表面自由能會急劇增大,很容易導致金屬團聚。傳統的解決方案通常以犧牲金屬載量來制備原子級分散催化劑,這極大
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因其高的原子利用率、明確的催化活性中心和高的催化性能而成為研究前沿與熱點。但由于在制備過程中活性原子易于遷移和聚集,使得單原子催化劑的高載量可控制備仍存在巨大挑戰。如何實現高密度的單原子催化活性位點,以及如何實現其低成本宏量制備是單原子分散催化劑邁向應用的關鍵。金屬-氮類催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金屬-載體共價強相互作用(strong covalent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成功制備出耐高溫的高載量鉑單原子催化劑。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金屬-載體共價強相互作用(strong covalent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成功制備出耐高溫的高載量鉑單原子催化劑。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
近日,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以及天津理工大學羅俊教授合作,在單原子催化方面獲得新進展。利用金屬-載體共價強相互作用成功制備出耐高溫的高載量鉑單原子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以《不用缺陷位點穩定的耐高溫單原子催化劑》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液相激光輻照制備高分散加氫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構筑了具有高催化活性、高選擇性以及高穩定性的非貴金屬加氫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1,2,3,4-四氫喹啉及其
高分散銥催化劑催化活性研究 高分散貴金屬催化劑在化工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通過制備方法的調控實現貴金屬的高分散一直是該領域挑戰性課題之一。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研究員和王曉東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高分散金屬催化劑的研究與開發,近期在高分散銥(Ir)催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單原子催化劑具有與均相催化劑相當的活性,從實驗上證明單原子可能成為溝通均相催化與多相催化的橋梁。論文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 通過氫甲酰化由烯烴和合成氣制備醛類精細化學品,是化工生產中重要的均相催化過程之一。近期,該團隊成功合成出氧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東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高分散金屬催化劑的研究與開發,近期取得新進展,首次制備出TiO2負載的亞納米Rh催化劑并發現該催化劑能夠在-50oC實現CO的完全氧化,首次實現了鉑族金屬在超低溫下CO的催化氧化。該工作獲得審稿人的一致高度評價,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王樹東研究員、蘇宏久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自主研發和設計的規模為2噸/年的單分散微米硅膠填料生產線成功制備出了孔徑分布窄,均一度高的單分散介孔微米硅球填料。目前,該生產線不僅成功制備出顆粒尺度為2μm,3.5μm,5μm,10μm的微米硅膠填料,而且可以可控制備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