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中,將細胞簇組裝成為人類微型大腦版本的技術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科學家們的關注,這些由干細胞轉化而成的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能為人類大腦提供無與倫比的洞察力,而眾所周知,這是很難進行研究的。但有些研究人員擔心,這些迷你大腦可能會產生某種形式的意識,有時候其甚至還會移植到動物機體中,期至少能夠感知痛苦和被困的程度,如果這是正確的,那么在我們考慮使其成為可能性之前,我們必須極其謹慎地思考這個問題。 相比人類大腦而言,大腦類器官相對簡單,其無法以同樣的方式產生意識,由于缺乏血液供應,這些大腦類器官的尺寸不會超過5毫米或6毫米,也就是說,其能夠產生類似于早產兒的腦電波,有研究表明,其能夠生長對光產生反應的神經網絡。也有跡象表明,諸如此類類器官能與動物的其它器官和受體相連接,這意味著大腦類器官不僅有可能成為有知覺的器官,還能夠通過收集感知信息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也許有一天,其能通過聲音設備或數字輸出產生一定的......閱讀全文
年尾將至,各大網站開啟了年終盤點的工作。近日,Cell期刊推出“年度最佳文章”合集。今年的“Best of Cell 2016”共列出10篇最佳文章以及4篇綜述,圍繞CRISPR、免疫療法、類器官、阿爾茲海默癥、Zika病毒等研究熱點進行了回顧。 1 年度最佳文章TOP10 1、線粒體“協
近日,MIT Technology Review雜志發布了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術(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5)的榜單。其中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液體活檢、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DNA互聯網等技術光榮上榜。 液體活檢:快速、簡便的癌癥血
在實驗室中,將細胞簇組裝成為人類微型大腦版本的技術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科學家們的關注,這些由干細胞轉化而成的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能為人類大腦提供無與倫比的洞察力,而眾所周知,這是很難進行研究的。但有些研究人員擔心,這些迷你大腦可能會產生某種形式的意識,有時候其甚至還會移植到動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定制器官是科學家和患者的共同夢想。大腦若有一天也能更換,你還是你嗎?瑞典外科醫生為氣管癌患者制造的人造氣管。 全球首例自體干細胞人造氣管移植手術實施成功 近日,瑞典外科醫生首次將一個完全“成長”于實驗室中的人造氣管成功移植入患者體內,使這位飽受折磨的患者重獲新生。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在科學研究道路上,科學家們常常會有一些不經意、讓他們眼前為之一亮重要研究發現,而這些研究結果都是他們首次闡明或發現的,本文中,小編就對這些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磅!解碼人體免疫系統!首次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全面測序 doi:10.1038/s41586-01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生物學家Hans Clevers坦言自己從未預料到其成果能惠及廣大病患。圖片來源:SANDER HEEZEN 50歲生日時,Els van der Heijden感覺身體更差了。她患有遺傳性囊胞性纖維化(CF),van der Heijden一直在努力與疾病作斗爭。但這位生活在一個荷蘭小鎮的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劇《西部世界》第二季引發了人們對人類定義的思考。但這個問題本身并不新鮮,科幻小說中就常有科學家研究出具有人類特征、但又不是人類的生物。 而此類研究常常引發倫理爭議:這些實驗對象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工智能?去年五月,一群生物倫理學家、律師、神經科學家、遺傳學家、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齊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北京時間10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們為什么是右撇子或左撇子?我們為什么會出現自閉癥?人類大腦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有些問題可以通過研究其它動物的大腦來解決,比如老鼠等。但有些獨特的問題只有人類大腦才會遇到,這種方法便束手無策了。 最近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培植出了數百個微型人類大腦,試圖利
當扁豆大小的神經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時,它們開始發出有節奏的電信號。在《細胞干細胞》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從人類干細胞中培育的大腦類器官產生的腦電波,隨著發育的進展變得更加復雜,并在微型大腦中形成功能神經回路。而且這些腦電波與人類嬰兒發育大腦中的某些特征相同。 科學家們用發育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正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龐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大的驅動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們對此提出異議。近年來,科學家們從多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在此,小編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兩篇Cell揭示一個讓人類大腦比較大的特異性基因---NOTCH2NL doi
視網膜 科學家已經可以誘導干細胞形成視網膜,這為很多眼疾患者帶來希望。 在子宮里,一團相同的細胞分化成各種不同的模樣,最終形成高度有序的結構,組裝成人體的全副器官。這個過程依照內在的“生物學藍圖”有條不紊地進行,引導組織產生折疊、皺褶,精確形成適當的外形和大小。 科學家很熟悉這個由簡單到復雜的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2019年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doi:10.1016/j.cell.2019.11.00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
【1】eLife:科學家在丙肝病毒感染動物模型研究上獲重大進展! doi:10.7554/eLife.4443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小鼠和人類機體中肝細胞蛋白的微小差異或會對丙肝病毒的復制產生明顯效應,這或有望幫助開發丙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寨卡病毒(Zika virus)疫情出現在研究大腦的新干細胞技術正在完善及進行測試之時。在4月22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將一種腦區域特異性類器官(organoids)公諸于世,它在三維空間中展示了寨卡病毒影響人類大腦的機制。這些類器官數據支持了寨卡病
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生長了這些由人類干細胞培育而來的大腦,這些干細胞有一個發育基因被編輯為尼安德特人曾經擁有的版本。圖片來源:J. Cohen/Science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尼安德特人的大腦及其與現代人腦的區別,則必需要研究一個實體。一直以來,對這個已經滅絕
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生長了這些由人類干細胞培育而來的大腦,這些干細胞有一個發育基因被編輯為尼安德特人曾經擁有的版本。圖片來源:J. Cohen/Science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尼安德特人的大腦及其與現代人腦的區別,則必需要研究一個實體。一直以來,對這個已
人羊嵌合體培育過程圖繼去年科學家首次成功研發出了人與豬的嵌合體后,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又首次將人類干細胞導入綿羊胚胎,獲得了人羊嵌合體,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將胰腺移植到了小鼠體內。3月15日,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家畜胚胎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忠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