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12月6日,北京林業大學成立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并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召開了第一次咨詢會議。11位委員就北京林業大學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著力推動和解決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進行了咨詢論證。 與會委員中有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林業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水排水工程專家張杰,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生物學森林培育學家尹偉倫,中國工程院院士、污水處理專家彭永臻,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學家王浩,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地理學與水土保持學家崔鵬,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家康振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學家武強,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水土工程專家康紹忠,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基準標準與污染防治專家吳豐昌,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舒紅兵。咨詢會由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林業大......閱讀全文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治理需要擔當和智慧
“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需要擔當和智慧,更要有創新探索的精神。圖片來源于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力氣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黃河安瀾,自古以來備受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
長江黃河滎陽相會-“北上之水”將從黃河下穿行
穿黃工程項目負責人為記者在工程現場介紹施工內容 走下深達40米的豎井,在深邃的輸水隧洞中穿行,聽不到絲毫水聲,有誰會想到黃河之水正從記者頭頂上奔騰而過。12月23日,“生命運河探源”采訪團抵達南水北調中線最具挑戰性的――穿黃工程現場,線路總長19.3米。目前,隧洞已全線貫通,通水后
黃河有了準確生日!地下水述說黃河前世今生
“黃河有了準確生日。” 10月18日,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龐忠和等中國科學家合作圍繞黃河“身世”和現代黃河水系格局形成時代的研究成果。龐忠和告訴《中國科
黃河有了準確生日!地下水述說黃河前世今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05.shtm“黃河有了準確生日。”10月18日,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
黃河上最長公路橋——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貫通
12月27日,由中交二航局參建的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北堤內引橋工字組合梁架設完成,標志著黃河特大橋全線貫通。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全線貫通,受訪單位供圖安羅高速黃河特大橋位于河南省新鄉市與鄭州市之間,是安羅高速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京武高速的重要節點。大橋全長15.223公里,是黃河上最長的
黃河進入凌汛風險暴發期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4日從中國水利部獲悉,當前,黃河進入凌汛風險暴發期,水利部指導黃河防凌減災。 截至3日10時,黃河累計封凍長度由714千米減至599千米,較3月2日減少7.5千米。當前,黃河寧蒙河段日平均氣溫由低轉高,封河長度和冰層厚度由增大轉為減小,河道槽蓄水增量由集聚
黃河水利委員會:2009年42億噸廢污水排入黃河
黃河水利委員會日前發布《2009年黃河水資源公報》。公報顯示,2009年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達到42.05億噸,黃河干支流共有4457.3千米河長符合劣V類水質標準,占總河長的三成以上。 《2009年黃河水資源公報》顯示,當年度黃河流域平均降水量為440.4毫米,折合降
黃河寧夏段首次出現流凌
2021年12月25日,黃河寧夏段首次出現流凌,流凌上首位于惠農區興惠泵站,長度35公里,密度10%,較多年平均推遲7天,標志著黃河寧夏段進入2021—2022年凌汛期。(總臺記者 許波 牛巧剛 郭寶來)
修堤防御黃河洪水可能適得其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65.shtm ???圖片來源:LWM/NASA/LANDSAT/Alamy2月22日,中美科學家團隊發表于《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通過對中國黃河洪水進行分析,表明沿河修建堤壩防御洪水的方法
2024年黃河科考圓滿完成
2024年8月2日至9月13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聯合長安大學、河南大學、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順利完成2024年度黃河全流域綜合科學考察任務。為進一步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存在的關鍵問題,2024年黃河科考以“上游水源安全、中游屏障安全、下游洪水安全”為主題,以“全球氣候變化和大規模
協同治理-拒絕污水再入黃河
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陜西省檢察機關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深化和完善公益訴訟職能,加強與行政執法部門、監察機關、法院的溝通,已發出檢察建議1088件,清理污染水域面積25543畝。 “以前這里有排污口,路過都得捂著鼻子走。”家住陜西榆林府
我國首部《黃河生態文明綠皮書》發布
近日,《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2020)》在京首發。這是我國首部《黃河生態文明綠皮書》,是由北京林業大學組織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也因生態脆弱、水患頻繁而影響著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和發展。2019年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
黃河全流域綜合科學考察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97.shtm7月22日,依托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和陜西省黃河科學研究院,由長安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聯合組織的對黃河流域全域的綜合科學考察啟動。據了解,本次考察的目的是通過全流域水土氣生
陳怡平:黃河如何治理?如何保護
從支流到干流,科學治理好每一條流域才能切實保護好、治理好黃河。黃河流域陜西段當前生態保護與治理情況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后如何開展生態保護工作?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怡平。 中國環境報:當前,黃河流經陜西的流域還有哪些問題仍需解決? 陳怡平:黃河水質仍待進一步提升,流域
我國首部《黃河生態文明綠皮書》發布
近日,《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2020)》在京首發。這是我國首部《黃河生態文明綠皮書》,是由北京林業大學組織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也因生態脆弱、水患頻繁而影響著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和發展。2019年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
2024年黃河全域科學考察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7513.shtm2024年8月2日上午,2024年黃河全域科考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孫有斌、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余欣、長安大學副校長
黃河首曲生態修復重塑高原水塔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瑪曲)生態修復及保護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其動態監測、資源調控、濕地修復、草地修復、裸地治理、牧業轉型6個課題近日在蘭州大學通過科技部驗收。 項目建立了63個地面觀測點和3個重點監測示
投資20億!“黃河實驗室”要來了
近日,河南省黃河實驗室籌建方案專家論證會在鄭州召開,包括19位院士在內的26名全國相關領域專家共同為黃河實驗室籌建工作“問診把脈”。 本次論證會由省科技廳與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召開,邀請院士專家就《河南省黃河實驗室籌建方案》進行咨詢。論證會上,院士專家針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水資源節
黃河源區沙漠化面積增長明顯
沙漠化后的黃河源區?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董治寶、胡光印等通過對黃河源區沙漠化時空研究發現,近30年,黃河源區沙漠化面積增加了2744.97平方公里。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黃河源區提供了黃河總水量的49%,該地區是
疆電外送成功實現黃河大跨越
16日,“西電東輸”重要項目――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成功跨越黃河,整個標段全部完工。據了解,這條世界上最長的特高壓輸電工程將于年內全線貫通,通電后有能力向河南每年提供超過400億千瓦時電量,相當于2000多萬噸煤炭運到河南。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兩座近150米高的跨越塔
第二屆CCF黃河論壇舉行
5月11日,第二屆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黃河論壇(CHHC2024)在鄭州舉行。本次論壇以“智能、生態、創新、發展”為主題,眾多院士、高校校長、國家領軍人才和產業界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IT發展趨勢和區域合作的新機遇。論壇由CCF鄭州分部攜手黃河流域多個CCF分部共同舉辦,旨在通過交流研討,推
20萬畝黃河中央濕地公園開建
2月11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河南省鄭州市召開生態建設動員大會提出,今年將統籌推進“森林、濕地、城市、流域、農田”五大生態系統建設,打造中原自然博物館,開建20萬畝黃河中央濕地公園。 規劃中的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規劃區東西長100公里,南北最寬處3.5公里,建設面積約為20萬畝。將通過實施鄭
山東黃河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濕地公園
日前,山東省無棣黃河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擬建的黃河島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無棣縣東北部的黃河島上,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是濱州市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規劃面積695.8公頃。 黃河島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將在山東北部地區形成完善的濕地生態景觀,極大地提升魯北地區濕地品牌
黃金周過后黃河灘多出兩噸垃圾
??????? “十一”期間,濟南北部的黃河景區在吸引了大量游客之余,也留下了兩噸垃圾,給環衛工人增添了不少負擔。 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經理王新平表示,“十一”期間,景區接待游客約5萬人次,這些游客留下了大量垃圾。假日期間,記者現場看到,河灘上還有不少燒烤攤,尤其以烤玉米的居多。燒烤攤周圍,
青海或將從黃河調水保障省會區域用水需求
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青海省,或實施“引黃濟寧”工程,從黃河調水,保障該省省會西寧區域用水需求。 據中新網記者了解,青海省雖然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但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干旱缺水始終是省情基本特點。 據《中國水利報》報道,青海省生態優先戰略大西寧地區發展水資源保障
研究提出黃河可能形成于五百萬年前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的形成與演化是地貌學的重要科學問題,歷來受到研究者重視,但關于黃河形成的年代仍沒有定論。近日,《三古》雜志發表了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張瀚之等的研究成果,他們提出了黃河可能形成于約五百萬年的新認識。 張瀚之及其合作者基于黃河上游和中游聯通后,河流沉
坐標古都西安——“重保護、強監管,打造幸福黃河”
12月5日,在西安舉行的以“重保護、強監管,打造幸福黃河”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水土保持學術大會期間,由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郭明航團隊研發的徑流泥沙自動監測儀Ⅱ型、便攜式泥沙測量儀 SBJC-Ⅳ等自主創新成果受到與會代表的關注。其中,徑流泥沙自動監測儀
“黃河流域算網聯盟”在山東成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97.shtm
“黃河之腎”甘肅瑪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縣長楊智明16日表示,被譽為“黃河之腎”的瑪曲縣,探索出一套具有“瑪曲特色”的高寒沙化、草原治理模式,黃河沿岸草原沙化退化已得到根本遏制,全縣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源涵養能力持續增強,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當日,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在蘭州市舉行。“據2022年草原
《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印發
關于印發《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公安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農村(農牧)廳、氣象局、林草局: 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