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Neuron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為開發新型抗抑郁藥物邁出了重要一步。這種藥物可能比目前的藥物更快、更有效地緩解抑郁癥狀,而且副作用更少。該研究方法涉及增加大腦中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的供應,通過降低抑制谷氨酸釋放的受體活性來調節情緒。 該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用選擇性抑制mGlu2和mGlu3的類藥物分子,從而阻止了谷氨酸釋放的長期變化。谷氨酸受體位于神經細胞之間突觸或間隙的相對側。 該研究通訊作者、范德比爾特神經科學藥物研發中心主任P. Jeffrey Conn博士說:“抑郁癥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隨著對其了解的不斷增加,我們發現mGlu2和mGlu3在抑郁癥的不同方面都有作用。不同患者對一種藥物的反應可能優于另一種。” 該研究第一作者、藥理學博士后研究員Max Joffe說:“這些化合物影響了連接大腦前額葉皮層和丘腦的神經回路。雖然該回路與注意力和認知功能有關,但它對于這些......閱讀全文
抗抑郁實驗相關-老藥新用: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摘要] 氯胺酮是一種非選 擇 性 N-甲 基-D-天 門 冬 氨 酸( NMDA) 受體拮抗劑,常作為全身麻醉藥用于臨床。近年來研究發現,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持久的抗抑郁作用,該作用可能與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性神經遞激質、AMPA
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團隊在抑郁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志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于抑郁癥發病機理的認知,并為研發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神秘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抑郁癥、精神分裂、焦慮癥等常見精神障礙疾病呈上升趨勢,且大部分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容易使患者產生自殺傾向。2017年,醫保目錄談判成功的36個品種中有兩個藥物為精神系統藥,分別是抗抑郁藥帕羅西汀和抗精神病藥喹
如果吃一顆小藥丸就能讓心情馬上好起來,這無疑是抑郁癥患者的福音。近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介紹了課題組發表在英國《分子精神病學》雜志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是“死亡相關蛋白激酶1與谷氨酸受體2B亞基的解偶聯能產生快速抗抑郁樣效應”。該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谷氨酸受體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新理論
抑郁癥的現狀 抑郁癥是最常見但最具破壞性的疾病之一。2005 年到 2010 年,美國因重度抑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造成的經濟負擔就增加了超過 21%。盡管現已有幾種已上市的抗抑郁劑,包括選擇性 5 -HT 再攝取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藥和單胺氧化酶抑
全球約有3.5億人患有抑郁癥,為全球范圍內致殘的第一大誘因。在美國,9.1%的人患有抑郁癥。全球范圍內,接受抑郁癥治療的患者不到實際患病人數的一半,在一些國家甚至還不到十分之一。 除了心境上的持續低落,抑郁癥還伴隨一系列生理反應,如:暴躁易怒、精神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學習交流出現障
慢性應激與抑郁癥發病機理研究進展摘 要: 慢性應激生活事件是導致抑郁癥的危險因素。慢性不可預測應激( CUS) 能夠誘導類似抑郁的行為,包括被動的行為應對、快感缺乏、以及許多其他情感上、認知上的行為癥狀。同時,慢性應激也表現出對成年海馬神經的負面調控,應激可以使成年海馬神經的細胞增殖降低,重癥抑
摘要:探討甘草治療抑郁癥的特點。查閱近年來關于中藥甘草治療抑郁癥的相關文獻,從甘草抗抑郁活性成分及其在中藥復方中的應用等方而分析甘草治療抑郁癥的特點。甘草治療抑郁癥應用廣泛,在改善動物行為學和生化指標上都有良好的療效,其機制主要涉及調節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受體、改善下丘腦一重;體習腎上腺(HPA)
肺泡發育之謎揭開 本報北京2月21日電 日前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育細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湯楠實驗室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采用活體成像技術,直觀、實時地觀測了肺泡的發育過程,提出了一個機械力和生長因子共同調控肺泡發育的全新模型。 肺泡的發育過程非常復雜,湯楠
近年來,氯胺酮已成為嚴重難治性抑郁尤其是伴自殺風險者最具潛力的治療手段之一,但其作用機制仍不甚明確。日前一項新研究顯示,氯胺酮的抗抑郁效應可能來自其對大腦阿片能系統的激活作用。本項研究于8月29日在線發表于《美國精神病學雜志》(影響因子 13.391)。 本項小規模研究顯示,在氯胺酮治療前使用
強生旗下楊森制藥近日宣布,已向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提交了抑郁癥新藥Spravato(esketamine)鼻噴霧劑的II類變更申請。該申請旨在擴大Spravato的使用,超出其當前的適應癥,作為一種急性短期治療藥物,與口服抗抑郁藥聯合使用,用于發生中度至重度抑郁癥發作、并且有自殺意念的重度抑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強生旗下楊森制藥近日宣布,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了抑郁癥藥物Spravato(esketamine)CIII鼻噴霧劑的一份補充新藥申請(sNDA),尋求批準Spravato一個新的適應癥,用于有強烈自殺意念的重度抑郁癥(MDD)成人患者,快速減少抑郁癥狀。如果獲得批準,Sprav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在抗抑郁藥物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開發出見效快、能更有效地緩解癥狀且副作用較小的新型抗抑郁藥物。圖片來源:Neuron 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能夠增加大腦特殊部位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鹽的供給,這或許
一項研究發現抗抑郁藥物氯胺酮可能通過刺激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的一個區域從而起作用。氯胺酮可以產生迅速而長效的抗抑郁藥物效果,然而這種藥物的副作用和濫用的潛力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而且氯胺酮的效應的細胞機制尚不清楚。 為了確定下邊緣前額葉皮層(IL-PFC)在氯胺酮的抗抑郁藥物作用中的作用,Ronal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區域負責處理人類體驗為“失望沮喪”的感覺和情感信息。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確定了這一區域的一個控制機制。發現了當情緒低落時有可能的神經化學解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9月18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論文的資深作者、生物科學部神經科學和神經生物學系教授
北京時間1月15日凌晨,李曉明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in the amygdalar cholecystokinin glutamatergic afferents to nucleus accumbens m
抑郁癥是以持久自發性情緒低落、快感缺乏等抑郁癥狀為特點的精神系統疾病。抑郁癥病因復雜,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及心理咨詢來緩解患者的癥狀。但上述治療手段存在起效慢、個體差異性大、副作用高等缺點。研究提示光療可有效緩解多種類型抑郁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目前光療抗抑郁作用產生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光療的最佳
說起有機合成化學家E. J. Corey(Elias James Corey),你也許最先想到的是“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tic analysis)。E. J. Corey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這一概念,并因此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種逆向思維合成方法從剖析目標分
大腦神經系統與機體代謝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神經元傳遞的信號能夠調控機體的各類代謝活動的強度,而代謝特征的改變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神經信號的傳遞。針對這一領域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鑒定出暴食神經元 doi:10.1126/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洛克菲勒大學McEwen實驗室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乙酰左旋肉堿作用于釋放神經遞質谷氨酸的神經元,研究人員認為,通過改變谷氨酸水平,該分子會影響抑郁癥的系統。洛克菲勒大學醫學實驗室 新發現表明,患有嚴重抑郁癥(MDD)的人血液中的乙酰左旋肉堿(LAC)分子水平低于健康對照
2013年8月30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胡海嵐研究組在《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外側韁核中的βCaMKII介導抑郁癥的核心癥狀》的研究文章。文章通過蛋白定量質譜分析,腦區定點基因表達,電生理以及行為學等手段發現并證明了鈣調蛋白激酶家族成員βCaMKII在抑郁核心癥狀的形成中起關鍵作用。 現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知名財經網站RTTNews近日發文,2019年3月將有11款藥物在美國監管方面迎來重要審查決定,其中亮點包括:30年來首個新機制抗抑郁藥Spravato、首個三陰性乳腺癌腫瘤免疫療法Tecentriq、首個產后抑郁癥藥物Zulresso、首個治療1型糖尿病的SGLT1/2雙效抑制劑Zynquis
慢性疼痛,如病理性神經痛、癌痛、偏頭痛和腰背痛等,是臨床最普遍的病癥之一,發病機理錯綜復雜,發病原因往往不明,也不可預知。針對頑固性的慢性疼痛,目前沒有良好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案,同時還會滋生諸多的情緒疾病,如抑郁和焦慮等(超過50%的慢性痛患者表現出抑郁癥狀),形成惡性循環,產生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張智課題組,與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汪凱和田仰華研究組及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在慢性痛導致抑郁樣行為的神經環路基礎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以A neural circuit for comorbid depressive symp
2014年夏天,全球社交媒體突然風靡起一股“冰桶挑戰”的熱潮,為了幫助漸凍人協會募款,參加者必須將一桶冰水從頭頂淋下,并將過程拍影片上傳網絡,而完成挑戰后,可以點名3個人完成,被點名者可以選擇完成或捐款100美元,或者是兩者都做。 圖1. 2014年夏天,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圖片來源:u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道格拉斯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發現了一種只有在人體和其它靈長類動物大腦中存在的小分子。當這種分子水平變低時容易導致沮喪抑郁等情緒。這一發現有望將抑郁癥的治療提高到一個新層次。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醫學》雜志上。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抑郁癥有日漸增多的趨勢。
隨著“冰桶挑戰”在互聯網上風行,許多人第一次聽說了漸凍人,以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這個佶屈聱牙的病名。這種怪病也引起了許多疑問,在此就把相關答案總結一二。 漸凍人到底是種什么病? ALS,又稱MND,也就是“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ALS
“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芍藥被稱為“花中之相”,與牡丹并稱“花中二絕”,而且芍藥渾身是寶,芍藥內酯苷是我國傳統中藥逍遙丸(散)抗抑郁的主要成分之一。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Gut-brain axis metabolic path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