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7日凌晨順利完成宇航員海海域第29次磷蝦拖網作業。這也是宇航員海科考的最后一次磷蝦拖網采樣作業。 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科考隊員,2019年12月10日在宇航員海進行首次磷蝦拖網取樣,獲取本次科考的第一批南極磷蝦樣品,同時開展了相應的磷蝦基礎生物學測量。此后科考隊員又陸續進行了28次取樣,在宇航員海海域共獲得磷蝦樣品約25公斤。 “通過29次磷蝦拖網作業,我們在調查海域發現了南極大磷蝦產卵群體和未成體樣品,對宇航員海磷蝦的種群分布情況有了基本認知。后續將結合科研魚探儀的聲學數據,對調查海域的磷蝦生物量作進一步評估,并從生物學角度對其年齡結構等展開進一步研究。”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王新良說。 磷蝦是南大洋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南極的鯨、海豹、企鵝等鳥類均以磷蝦為主要食物。航行在南大洋上,不時能看到海鳥在水面捕食,鯨在水中追逐,這表明可能有磷蝦群存在。 第36次南極考察......閱讀全文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7日凌晨順利完成宇航員海海域第29次磷蝦拖網作業。這也是宇航員海科考的最后一次磷蝦拖網采樣作業。 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科考隊員,2019年12月10日在宇航員海進行首次磷蝦拖網取樣,獲取本次科考的第一批南極磷蝦樣品,同時開展了相應的磷蝦基礎生物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
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19日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海洋微塑料取樣作業,這是科考隊出征以來首次在航線上開展調查作業。 當日下午,為實施科考作業,科考隊乘坐的“雪龍”號科考船航速降為每小時3海里。隊員們冒著細雨,用船上后甲板的絞車和A型架等大型設備將微塑料采樣器緩緩放入海中,約15分鐘后
11月6日,我國唯一的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完成了為期半年多的大修,以全新的面貌精彩亮相。承擔此次大修任務的上海船廠為“雪龍”號舉行了簡短而熱烈的出廠儀式。“雪龍”號此次大修耗資2億多元,主要對船體、輪機、電氣和科考4個部分進行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造。 ? 圖為“雪龍”號極地科
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已圓滿完成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8月31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駛出位于北緯66度33分的北極圈。 自今年7月20日進入北冰洋以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全體隊員連續奮戰,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多個海洋站位的綜合調查、9個短期冰站考察和一個為期13天的長
雖然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國行程,但值得回顧的是,科考隊員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區顛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南極阿蒙森海綜合調查,為中國探索南極“前世今生”的奧秘積累了寶貴樣本和數據。 阿蒙森海位于南極南大洋太平洋扇區。歷史上,曾有韓國、美國
核心閱讀 從2016年12月20日完成第一塊鋼材點火切割,到2018年9月10日正式下水,首艘“中國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的問世,不僅意味著“雙龍探極”格局的進一步形成,也標志著我國極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承續極地求索的使命擔當、承載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中國“雪龍”必將劈波斬浪
圖為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降落南極冰蓋之巔。劉詩平攝 自然資源部21日發布消息,“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于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在南緯69°59.9',西經94°04.2'
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擁有智能機艙,便于飛機在甲板上起降;能通過傳感器等設備進行船體全壽命監測,如與冰面刮擦后,能自動預警。該船可實現極區原地360度自由轉動,并可
美國航天局2月28日發布消息稱,“發現”號航天飛機機組兩名宇航員當天走出國際空間站,完成了此行的首次太空行走,其間雖出現一段“小插曲”,但總體進展比較順利。 此次太空行走由宇航員史蒂夫·鮑恩和阿爾文·德魯合作完成,持續時間約6個半小時。他們接通了一段電源延長線,為第二